首页期刊导航|药物评价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药物评价研究
《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中草药》编辑部
药物评价研究

《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中草药》编辑部

双月刊

1674-6376

天津南开区鞍山西道308号

药物评价研究/Journal Drug Evaluation ResearchCSTPCD
查看更多>>中草药科技情报检索刊物。主要刊登及时著录国内医药期刊及技术资料中有关中草药文章的题目,编制分类索引和主题索引,形成国内中草药技术文献检索系统,为读者查找技术文献提供方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FDA"药物、生物制品和器械去中心化临床试验供企业、研究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用的指导原则"介绍

    萧惠来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去中心化临床试验(DCT)是指在传统临床试验场所以外的场所进行部分或全部与试验相关活动的临床试验.DCT可以提高试验效率,减轻受试者负担,提高其参与度,吸纳更多的多样化受试人群,加速药物开发.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于2023年5月发布了"药物、生物制品和器械去中心化临床试验供企业、研究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用的指导原则草案".该指导原则草案对DCT下列诸多方面提出了很多具体建议:DCT设计、远程临床试验访问和临床试验相关活动、数字健康技术、申请人和研究者的作用和责任、知情同意和伦理审查委员会监督、DCT中的研究性药物、研究性药物的包装和运输、安全监测计划和DCT使用的软件.这些建议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中国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DCT的指导原则.详细介绍FDA该指导原则草案,期待对中国开展DCT及其监管有所益处.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药物生物制品器械去中心化临床试验(DCT)指导原则

    阿立哌唑片生物等效性试验研究现状及其审评要求

    刘冬魏春敏王骏
    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立哌唑片主要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属精神类疾病临床常用药物.结合美国、中国该品种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要求,通过近年来在中国对阿立哌唑片开展的生物等效性试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并对本品种生物等效性试验提出审评的一般要求如下:一般选择36例45岁以上健康受试者开展空腹及餐后生物等效性试验;出于安全原因采用10 mg规格开展相关研究,并应做好受试者试验期间的健康监护;药动学参数方面,可使用截断至72 h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代替AUC0~t或AUC0~inf进行生物等效性的统计分析,2周期间应有足够长的清洗期;对于阿立哌唑口崩片除上述要求外,服药方式建议放置在舌头上使其崩解后无水吞服.

    阿立哌唑片口腔崩解片仿制药生物等效性试验审评要求

    雷公藤多苷片生物碱类成分抗肝癌作用网络药理学探讨及诱导肝癌细胞毒性验证

    宫贺罗嘉仪高雪纪瑞锋...
    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雷公藤多苷片(TPT)生物碱类成分抗肝癌作用机制以及细胞实验验证TPT生物碱类成分诱导肝癌细胞毒性的作用.方法 利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和Targetnet数据库预测TPT中9个生物碱类成分[雷公藤晋碱、雷公藤次碱、雷公藤春碱、雷公藤定碱、雷公藤宁碱A、18-O-(3-糠酰)雷公藤春碱、卫矛碱、peritassine A、雷公藤新碱]的作用靶点.借助Genecards、OMIM和TTD数据库检索肝癌的相关靶点,将两者输入Venny在线工具交集得到生物碱类成分治疗肝癌的作用靶点,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雷公藤多苷片-活性成分-靶点-肝癌"相互作用网络.运用String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并使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借助AutoDockTools和PyMol软件对核心靶点及9种生物碱类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通过体外人肝癌HepG2细胞CCK-8实验验证TPT种9种生物碱的细胞毒作用.结果 经筛选得到TPT生物碱成分潜在作用靶点119个,肝癌疾病靶点1168个,交集靶点23个.经PPI分析筛选出10个关键靶点,包括EGFR、CASP3、HSP90AA1 等,KEGG 富集分析主要涉及通路有Pathways in cancer、Prostate cancer、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等.GO富集发现TPT生物碱类成分促肝癌细胞凋亡与改变细胞形态和调节蛋白激酶活性有关.分子对接显示多种成分与多个关键靶点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细胞验证实验发现5种生物碱[雷公藤晋碱、雷公藤次碱、雷公藤宁碱A、18-O-(3-糠酰)雷公藤春碱、peritassine A]对HepG2细胞均具有细胞毒性.结论 TPT中9种生物碱类成分可能通过作用于EGFR、CASP3、HSP90AA1等关键靶点和调节APAF1/CASP9/CASP3信号通路,从而降低肝癌细胞增殖、激活体内内在凋亡途径,最终促进肝癌细胞凋亡,具有潜在的抗肝癌活性.

    雷公藤多苷片生物碱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HepG2细胞雷公藤晋碱雷公藤次碱雷公藤宁碱A18-O-(3-糠酰)雷公藤春碱peritassineA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南、北五味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作用机制比较研究

    安淑荣宋琳李莉朴钟源...
    2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南五味子与北五味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作用机制异同.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和已发表的文献筛选南、北五味子的活性成分,利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OMIM、GeneCards数据库获得AD相关疾病靶点,通过Cytoscape 3.9.1绘制"药物-活性成分-交集靶点"网络图.利用Venny 2.1筛选共性和特有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Cytoscape 3.9.1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Cytoscape 3.9.1的CytoNCA工具进行靶点拓扑分析筛选关键靶点,Metascape平台对共性和特有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 Vina对核心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筛选出南五味子活性成分15个,北五味子活性成分13个,二者治疗AD共性靶点235个,南五味子治疗AD特有靶点137个,北五味子治疗AD特有靶点69个.PI3K-Akt信号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钙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为南、北五味子治疗AD共性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PPAR信号通路等为南五味子治疗AD特有调控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等为北五味子治疗AD特有调控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南五味子核心活性成分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酯甲、新南五味子木脂宁、新杜松烷酸B与关键靶点CASP3、ESR1、HIF1A,北五味子核心活性成分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酯甲、脱氧三尖杉酯碱、五味子醇乙与关键靶点ADRB2、SLC6A4、ADRBK1均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 南、北五味子由于产地不同,活性成分及治疗AD靶点既有相同也有不同,南、北五味子能通过共有及各自特有靶点发挥治疗AD作用.

    南五味子北五味子阿尔茨海默病网络药理学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酯甲

    基于网络药理学吴茱萸治疗结直肠癌作用机制探讨及实验验证

    李若男陈喜赵李娜李晶...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实验验证的方法,探讨吴茱萸治疗结直肠癌的作用机制.方法 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及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收集吴茱萸活性成分,通过GeneCards、OMIM、TTD数据库收集结直肠癌靶点,将成分-疾病靶点取交集后进行基因本体(GO)注释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AutoDock vina对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通过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8(CCK-8)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异鼠李素对SW480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肿瘤蛋白p53(TP53)、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吴茱萸30个活性成分对应174个靶点,结直肠癌对应1 484个靶点,二者取交集获得98个靶点,GO涉及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等生物过程,KEGG富集为癌症通路、PI3K/AKT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异鼠李素与TP53、AKT,和VEGFA亲和力良好.与对照组比较,异鼠李素可抑制SW480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与对照组比较,异鼠李素下调了AKT1和VEGFA的蛋白表达水平(P<0.01),上调TP53的蛋白表达水平(P<0.01).结论 吴茱萸治疗结直肠癌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途径来发挥作用,其中异鼠李素是主要活性成分.

    吴茱萸结直肠癌网络药理学异鼠李素增殖凋亡

    生地黄、熟地黄水提取物通过抑制铁死亡进程改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效对比研究

    张银浩贾可欣罗苒艺李晓骄阳...
    46-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熟地黄水提取物(RRPAE)与生地黄水提取物(DRRAE)治疗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效和机制,以期为临床患者更优的治疗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48只C57雄性小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模型组,RRPAE低、中、高剂量(2.5、5.0、10.0 g·kg-1)组,DRRAE低、中、高剂量(2.5、5.0、10.0 g·kg-1)组.ig给药,假手术组和模型组ig 0.9%氯化钠溶液,每天1次,连续1周;各组小鼠于末次给药2 h后行手术建立小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开腹不缺血,再灌注后6 h取材.检测各组小鼠肝脏、脾脏系数;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试剂盒法检测小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一氧化氮(NO)水平;试剂盒法检测小鼠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NO、丙二醛(MDA)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小鼠肝脏组织中铁死亡相关蛋白转铁蛋白(Transferrin)、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溶质载体家族39成员14(SLC39A14)、poly结合蛋白2(PCBP2)的表达水平.培养BRL肝细胞,用50、100、150 mg mL-1的RRPAE处理1 h(对照组不加药)后,加野百合碱(500μmol·L-1)或埃拉斯汀(10μmol·L-1)处理24 h,试剂盒法分别检测细胞亚铁/总铁离子以及谷胱甘肽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经过RRPAE或DRRAE预给药后,给药组小鼠的肝脏、脾脏系数出现下降趋势,其中RRPAE低、高剂量组肝脏系数差异显著(P<0.05、0.001);病理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肝脏出现明显的缺血-充血区和肝细胞坏死,经过RRPAE与DRRAE给药后肝细胞状态均有所恢复,且前者的效果明显优于后者.生化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RRPAE可显著降低血清中肝损伤指标AST、ALT、LDH水平,升高NO含量;显著降低肝脏MDA水平,升高SOD和NO水平(P<0.05、0.01);而DRRAE给药后对上述肝损伤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恢复作用整体并不显著.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RRPAE能够显著抑制促进铁死亡相关蛋白Transferrin、SLC39A14的表达,上调抑制铁死亡相关蛋白SLC7A11、PCBP2的表达(P<0.05、0.001),而DRRAE对铁死亡相关蛋白的调控并不明显.与模型组比较,RRPAE可上调野百合碱或铁死亡激动剂埃拉斯汀诱导的肝细胞培养基中亚铁/总铁离子以及谷胱甘肽水平(P<0.05、0.01、0.001).结论 熟地黄缓解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效果更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Transferrin、SLC7A11、SLC39A14、PCBP2蛋白的表达,抑制小鼠铁死亡进程有关.

    熟地黄水提取物生地黄水提取物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氧化应激铁死亡

    N-亚硝基二甲胺和N-亚硝基二乙胺的小鼠重复给药毒性及遗传毒性研究

    叶倩汪祺林志杨艳伟...
    57-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连续7 d重复给予C57BL/6J小鼠N-亚硝基二甲胺(NDMA)和N-亚硝基二乙胺(NDEA),观察至首次给药后28d,评价两者主要毒性靶器官及遗传毒性风险.方法 分设溶媒对照组(0.5%羧甲基纤维素钠),受试物组(分别给予0.75、1.50、3.00 mg·kg-1NDMA或3.25、7.50、15.00 mg·kg-1 NDEA)和阳性对照组(200 mg·kg-1 甲磺酸乙酯、40 mg·kg-1 N-乙基-N-亚硝基脲).溶媒对照组和受试物组连续7 d每天ig给药1次,阳性对照组连续3d每天ig给药1次.末次给药后开展小鼠肝、肾和外周血彗星试验,计算每只动物的肝、肾和血细胞尾DNA百分含量(%Tail DNA)和尾距(tail moment)平均值.观察结束后(D28)开展小鼠磷脂酰肌醇聚糖A类(Pig-a)基因突变试验,计算网织红细胞(RETCD24-)和总红细胞(RBCCD24-)的突变率.并在末次给药和恢复期结束后,试剂盒法检测小鼠肝、肾和肺的8-羟基脱氧鸟苷(8-OHdG)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DNA损伤基因(ATM、gH2AX、Nbn、Prkdc、Trp)和肝药酶基因(CYP2E1、CYP2A6).结果 NDMA剂量为3 mg·kg-1时,动物全部死亡,自连续给药4d后,NDEA 15 mg·kg1组小鼠体质量与溶媒对照组相比显著性降低(P<0.001);且NDMA和NDEA组与溶媒对照组在脏器系数、血液生化指标、组织病理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0.01、0.001),提示NDMA和NDEA对肝脏和肾脏存在一定毒性;NDMA和NDEA组小鼠肝、肾彗星试验结果均为阳性,Pig-a基因突变试验中NDEA高剂量组RETCD24-结果为阳性;与溶媒对照组比较,NDMA和NDEA组小鼠肝、肾和肺中8-OHdG含量显著升高(P<0.05、0.001),DNA损伤和肝药酶基因表达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0.001).结论 NDMA分别在1.5 mg·kg-1剂量条件下产生肝脏毒性,0.75、1.50 mg·kg-1剂量条件下使小鼠肝、肾细胞产生致突变性和肝、肾DNA损伤;NDEA可在15 mg·kg-1剂量条件下产生肝脏毒性,并导致肝、肾细胞产生致突变性和DNA损伤;8-OHdG和DNA损伤基因等指标检测结果与NDMA和NDEA遗传毒性结果具有一定关联性.

    N-亚硝基杂质N-亚硝基二甲胺N-亚硝基二乙胺重复给药毒性试验C57BL/6J小鼠彗星试验Pig-a基因突变试验遗传毒性

    小檗碱及其体内代谢产物对高糖诱导大鼠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张晨阳张琳杨卫利
    68-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小檗碱及其体内代谢产物对高糖诱导大鼠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H9c2心肌细胞分成对照组、模型组、正常给药组、模型给药组,对照组用无血清DMEM培养,正常给药组于无血清DMEM中加药,模型组用含50 mmol·L-1葡萄糖的无血清DMEM培养(造模剂量筛选实验设置25、50、100、200 mmol·L-1),模型给药组于高糖无血清DMEM中加药,加药浓度分别为小檗碱1.25、2.50、5.00、10.00 μmol·L-1,二氢小檗碱(DHB)0.5、1.0、2.0、4.0 μmol·L-1,小檗红碱1.25、2.50、5.00、10.00 μmol·L-1,非洲防己碱(COL)1.25、2.50、5.00、10.00 μmol·L-1,巴马汀3.125、6.250、12.500、25.000μmol·L-1,药根碱 6.25、12.50、25.00、50.00 μmol·L-1,去亚甲基小檗碱(DEM)6.25、12.50、25.00、50.00 μmol·L-1,处理48 h后,通过细胞增殖计数(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经典代谢调控通路沉默调节蛋白1(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基因水平,葡萄糖代谢相关基因丙酮酸脱氢酶激酶4(PDK4)、葡萄糖激酶(GCK)、己糖激酶(HK2)、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表达水平,线粒体动力学相关基因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视神经萎缩蛋白1(OPA1)、动力学相关蛋白1(Drp1)水平及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Caspase-9、Bcl-2相关X蛋白(Bax)、B淋巴细胞瘤-2(Bcl-2)水平;通过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PGC1α、Glut4、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系统(OXPHOS)蛋白表达.结果 与高糖模型组相比,小檗碱 2.5、5.0、10.0 μmol·L-1,DHB 1、2 μmol·L-1,COL 5、10 μmol·L-1,巴马汀12.5 μmol·L-1,药根碱25、50 μmol·L-1,DEM 12.5、25.0 μmol·L-1 处理48 h的细胞存活率均显著上升(P<0.05、0.01、0.001);小檗碱、DHB、药根碱、DEM处理的心肌细胞中PDK4水平显著增加(P<0.05、0.001),小檗碱、DHB、DEM处理的心肌细胞中GCK水平显著增加(P<0.01、0.001),小檗碱、DHB、COL、巴马汀、DEM处理的心肌细胞中HK2水平显著增加(P<0.05、0.01),DEM处理的心肌细胞中Glut4水平显著增加(P<0.001):药根碱、DEM处理的心肌细胞中OPA1水平显著增加(P<0.05、0.001),小檗碱、DHB、COL、巴马汀、药根碱、DEM处理的心肌细胞中Drp1水平显著降低(P<0.01、0.001),小檗碱、DHB、药根碱、DEM处理的心肌细胞中Mfn2水平显著增加(P<0.05、0.001);小檗碱、DHB、COL处理的心肌细胞中Caspase-3水平显著降低(P<0.01、0.001),小檗碱、小檗红碱、COL、巴马汀处理的心肌细胞中Caspase-9水平显著降低(P<0.01、0.001),小檗碱、DHB、小檗红碱、COL、巴马汀、药根碱、DEM处理的心肌细胞中Bax水平显著降低(P<0.05、0.001),小檗碱、DHB、巴马汀处理的心肌细胞中Bcl-2水平显著增加(P<0.01、0.001);小檗碱及其代谢产物处理的心肌细胞中PGC1α、Glut4、OXPHOS表达均明显增加.结论 小檗碱体内代谢产物可以缓解高糖造成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其作用机制与调控Sirt1/PGC1α/PPARα信号通路,促进H9c2心肌细胞葡萄糖代谢、改善线粒体功能、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小檗碱体内代谢产物高糖H9c2细胞心肌细胞损伤糖代谢线粒体凋亡二氢小檗碱小檗红碱非洲防己碱巴马汀药根碱去亚甲基小檗碱

    黄花倒水莲3种成分含量测定及抗炎、调血脂作用研究

    陆梅元廖国富雷虹谢臻...
    7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黄花倒水莲醇PolygalafallaxHemsl.提取物中3种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探讨黄花倒水莲醇提取物抗炎、调血脂作用.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黄花倒水莲醇提取物中3种成分——细叶远志皂苷、獐牙菜苦苷、芦丁的含量;建立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冰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跖肿胀炎症模型,评价黄花倒水莲醇提取物高、中、低剂量(40、20、10g·kg-1)改善急、慢性炎症的药理作用;建立二甲苯致摘除双侧肾上腺小鼠耳肿胀、角叉菜胶致摘除双侧肾上腺小鼠足跖肿胀模型,判断其抗炎作用是否依赖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A)系统,试剂盒法测定足跖炎症组织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高脂饲料喂食SD大鼠建立高脂大鼠模型,考察黄花倒水莲醇提取物高、中、低剂量(40、20、10g·kg-1)对高脂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的影响.结果 HPLC法方法学考察各项指标符合规定,细叶远志皂苷、獐牙菜苦苷、芦丁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均在97.13%~101.82%,RSD值均小于3.0%;黄花倒水莲醇提取物中细叶远志皂苷、獐牙菜苦苷、芦丁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21.71、84.02、52.53 μg·g-1.与模型组比较,黄花倒水莲醇提取物高、中剂量对小鼠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0.01),高、中、低剂量对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增加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0.01),高、中、低剂量对角叉菜胶造成的小鼠足跖肿胀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在摘除双侧肾上腺小鼠中,黄花倒水莲醇提取物高、中剂量能显著抑制二甲苯致该模型小鼠耳肿胀(P<0.05、0.01),显著抑制角叉菜胶致该模型小鼠足跖肿胀(P<0.05、0.01);黄花倒水莲醇提取物高、中、低剂量均能显著降低足跖中MDA、NO水平(P<0.05、0.01),均能显著提高足跖中SOD活性(P<0.05、0.01).ig高脂饲料28d后,与模型组比较,黄花倒水莲醇提取物高、中、低剂量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的TC、TG和LDL-C水平(P<0.05).结论 建立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准确度高,可用于黄花倒水莲醇提取物中细叶远志皂苷、獐牙菜苦苷、芦丁的含量测定;黄花倒水莲醇提取物具有抗炎活性,其抗炎作用的发挥不依赖HPAA系统,与减少MDA、NO水平,提高SOD活性有关;对高脂大鼠发挥明显的调血脂作用.

    黄花倒水莲细叶远志皂苷獐牙菜苦苷芦丁抗炎调血脂

    吉马酮通过HBXIP调控PRAS40/p-PRAS4影响胃癌细胞增殖

    方兴唐海涛赵营莉程紫薇...
    8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吉马酮通过HBXIP调控PRAS40/p-PRAS4影响胃癌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 收集20例行胃癌切除术患者的胃癌组织及配对的癌旁组织,通过免疫组化实验及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乙型肝炎X相互作用蛋白(HBXIP)、相对分子质量为4×104的富含脯氨酸蛋白激酶B底物蛋白(PRAS40)、磷酸化PRAS40(p-PRAS40)的表达量;以20例癌组织中HBXIP、PRAS40、p-PRAS40蛋白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分为数据,通过Correlation matrix分析PRAS40、p-PRAS40的表达与HBXIP表达的相关性;在胃癌MGC803、SGC7901细胞中通过转染质粒过表达或沉默HBXIP后(NC组转染空白质粒),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通过流式细胞术及Hoechst 33285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并通过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HBXIP、PRAS40、p-PRAS40的蛋白表达量;以0(溶剂对照组)、50、100、150、200、250 μmol·L-1 吉马酮处理胃癌MGC803、SGC7901细胞48h,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水平的变化;以 150 μmol·L-1 吉马酮处理胃癌MGC803、SGC7901 细胞48h,通过 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 HBXIP、PRAS40、p-PRAS40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HBXIP、PRAS40及p-PRAS40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P<0.05)并且PRAS40及p-PRAS40的表达与HBXIP的表达量成正相关.在胃癌MGC803、SGC7901细胞中沉默HBXIP后,与NC组比较,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降低(P<0.05),细胞凋亡显著增多(P<0.05),PRAS40、p-PRAS40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而过表达HBXIP后,细胞增殖能力显著增强(P<0.05),PRAS40、p-PRAS40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与溶剂对照组比较,吉马酮可以剂量相关性地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并促进凋亡(P<0.05),并抑制HBXIP、PRAS40及p-PRAS40的表达.结论 吉马酮通过下调HBXIP促进胃癌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HBXIP下调的PRAS40及其磷酸化蛋白水平有关.

    吉马酮HBXIPPRAS40胃癌细胞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