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许大全

双月刊

1671-3877

zsxb@sibs.ac.cn

021-54922838

200031

上海市岳阳路319号31B楼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CS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我国刊载植物生理学科方面的权威性刊物,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历年来该刊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次数均名列前矛,全国生物类期刊中排名第4位。1998、1999两年被SCI CDE引用29次,收录我刊的国内外检索系统也有26种之多。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植物光合作用对CO2浓度增高的适应机制

    张道允许大全
    463-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在高浓度CO2环境下生长的植物往往会发生光合适应或下调,即在相同CO2浓度下的光合速率明显低于普通空气中生长的对照.虽然关于这种现象已经有许多研究报告和综述文章,但是它的机理还不很清楚.本文结合作者所在研究组的工作,概述了关于植物光合适应机理研究的新进展,提出除了呼吸作用增强和光合产物超常积累的可能作用以外,二磷酸核酮糖(RuBP)羧化限制和RuBP再生限制可能是导致植物光合适应的主要因素.

    CO2浓度增高光合适应RuBP羧化限制RuBP再生限制细胞色素f

    压力探针技术在植物水分关系研究中的运用

    万贤崇张岁岐张文浩
    471-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压力探针(pressure probe)技术最初设计时用于测定巨型藻类细胞的膨压,后来转到对高等植物细胞的膨压及其他水分关系参数的测定,现在已发展成为植物生理学和生态学研究中的一种多用途技术.它可以在细胞原位测定水分及溶质跨膜运输及分布情况.能够在不离体的植物中测定水通道的活性.新近发展的木质部压力探针是惟一可以直接测定导管或管胞中负压的技术.文章介绍该技术基本原理及其在植物水分生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压力探针细胞膨压细胞水分关系溶质运输细胞壁体积弹性模量反射系数

    植物对锰的吸收运输及对过量锰的抗氧化响应

    杨中宝尤江峰杨振明
    480-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锰(Mn)毒是酸性土壤上限制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植物体内Mn2+吸收运输的转运蛋白或将Mn2+分隔储存于内膜细胞器(如液泡)中,或在细胞内Mn2+运输及调节中起重要作用.近年,编码这些转运蛋白的基因已被分离鉴定.另外,高Mn胁迫极易诱导植物产生氧化胁迫,抗氧化系统在清除高Mn胁迫诱导产生的活性氧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文章重点就承担Mn2+跨膜运输的膜转运蛋白以及植物抗氧化系统对高Mn胁迫的响应两方面进行了综述,并结合作者的研究提出看法和展望.

    转运蛋白氧化胁迫

    食用植物油脂的代谢工程

    岳爱琴孙希平李润植
    489-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种子油可提供人类营养所需的多种脂肪酸,也是工业用油的原料之一.文章结合我们对植物种子发育、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径和大豆油脂遗传改良的研究,重点论述参与脂肪酸合成及其调控的一些关键酶的基因、代谢工程改良植物油脂营养价值的技术策略及其研究进展,分析目前应用油料作物种子作为"生物反应器"规模化生产有重要营养价值和特殊用途的脂肪酸的问题及技术"瓶颈",讨论未来植物脂肪酸代谢工程主攻方向以及在培育可再生资源和推动人类社会及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前景.

    脂肪酸种子油代谢工程油料作物营养价值

    干旱胁迫下外源一氧化氮促进银杏可溶性糖、脯氨酸和次生代谢产物合成

    郝岗平杜希华史仁玖
    499-5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为一氧化氮(NO)供体,研究其在干旱胁迫下对银杏叶片物质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相对含水量为35%的干旱胁迫下,250 μmol/L SNP显著提高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苯丙氨酸解氨(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和银杏内酯含量.NO清除剂血红蛋白(hemoglobin)抑制了SNP对银杏叶片可溶性糖、脯氨酸、PAL酶活性、黄酮和银杏内酯合成的促进作用,说明SNP是通过其分解产物NO影响这些物质的合成.推测在干旱胁迫下次生代谢产物黄酮类物质和银杏内酯的作用类似脯氨酸和可溶性糖,NO通过促进这些物质的合成,来缓解干旱胁迫的不良影响.

    一氧化氮银杏干旱胁迫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黄酮类物质银杏内酯

    低能离子束促进小麦copia-反转录转座子的转录与转座

    押辉远谷运红焦浈王卫东...
    507-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LTR-反转录转座子是真核基因组重要的组成部分,能通过RNA中间体完成在基因组上的转座.小麦种子受低能氮离子束注入后能促进其反转录转座子的转录,经不同剂量的氮离子束注入的种子发芽24 h和48 h后,其中的copia-反转录转座子的转录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最高可达到对照的40倍.用基于反转录转座子扩增多态性和反转录转座子微卫星扩增多态性2种分子标记技术扩增经低能氮离子注入后的小麦DNA,指纹图谱显示出了一定的多态性,这说明低能氮离子束激活了小麦中反转录转座子的转座活性.转座子转录活性的增强可调节其邻近基因的表达和mRNA的拼接,反转录转座子插入到基因组上新的位点后,使基因组上的基因发生了重排,这种重排可能表现为植物表型的改变.因此,推测反转录转座子的转录活性提高和转座激活是产生低能离子束注入生物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

    低能离子束copia-反转录转座子转录转座小麦

    转望江南核糖体失活蛋白基因cassin烟草及其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抗性

    阮小蕾刘丽芳李华平
    517-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构建植物表达载体,由农杆菌介导,将望江南核糖体失活蛋白基因cassin转入烟草.PCR和Southern blot杂交结果证明:外源基因已经以单拷贝整合到烟草基因组内,并且在后代发生遗传分离.RT-PCR和Northern blot杂交结果显示:外源基因可以正常转录.用不同浓度的TMv机械摩擦接种转基因T1、T2代各3个自交株系,以非转基因烟草为阴性对照,实验结果表明转基因烟草对TMV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性.

    转基因烟草核糖体失活蛋白抗病性评价烟草花叶病毒

    水稻RPR1启动子片段对烯丙异噻唑诱导响应性的分析

    赵向辉杨进孝高炯周茜...
    524-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烯丙异噻唑是一种合成化合物,可诱导植物产生广谱抗病性.水稻中的RPR1(rice probenazoleresponsive)基因可能参与了烯丙异噻唑诱导抗病的过程.本研究用5'端删除的方法克隆了RPR1基因的5个不同长度的启动子片段(2 416 bp、1 574 bp、819bp、568 bp、208 bp),将其分别与GUS基因融合后转化拟南芥和水稻愈伤组织.结果表明,除208bp片段外,其余各片段在水稻愈伤组织中可受烯丙异噻唑诱导而驱动GUS基因的表达;1 574 bp和2 416 bp序列在异位表达系统的拟南芥中可驱动GUS的表达,说明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在烯丙异噻唑诱导获得抗病性的过程中可能存在某些共同机制;另外,1 574.bp和2 416 bp片段只驱动GUS在拟南芥芽顶端分生组织和叶柄中表达,说明这2个片段中可能含有调控组织特异性表达的顺式作用元件.这些烯丙异噻唑应答片段的鉴定为构建可用于基因表达分析,特别是田间可诱导基因表达系统提供了基础.

    RPR1基因(水稻烯丙异噻唑响应性基因)启动子烯丙异噻唑GUS表达化学可诱导基因表达系统

    高产杂交稻'两优培九'剑叶及其叶鞘的光合作用

    郭兆武李合松王若仲萧浪涛...
    531-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高产杂交稻'两优培九'(LYP9)和杂交稻'汕优63'(SY63)为研究材料,用14C同位素示踪等技术,研究了剑叶的叶片与叶鞘的光合作用与光合产物向叶鞘的分配.结果表明,'两优培九'剑叶及其叶鞘的净光合速率的均值均高于'汕优63';剑叶叶鞘中部群体内透光率均值、倒二叶叶鞘中部群体内的透光率均值高于'汕优63';剑叶及其叶鞘的Rubisco初始羧化活性均值、总羧化活性均值和活化率均值都高于'汕优63',其差异大多数时期达显著水平.'两优培九'叶鞘光合产物的输出比'汕优63'快,其叶鞘光合产物输送到穗部的量即转化为经济产量的量比'汕优63'高.'两优培九'叶鞘的光合产物主要输送到穗等部位,对产量有一定的(约为15%)贡献.

    高产杂交稻剑叶叶片叶鞘光合作用

    植物光合速率对光强从饱和到有限转变响应方式的物种依赖性

    陈悦许大全
    538-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考察过的57种植物中,有32种的光合速率对光强转换的响应曲线为V型,25种的响应曲线为L型.这种响应类型对物种的依赖性即物种差异,与植物科属分类无关,而与碳同化途径的不同有关,可能还与物种起源时的光环境有关.虽然在饱和光下2类植物体内电子传递速率与羧化速率的比值差异不大,但是在有限光下响应曲线为V型的植物该比值远高于响应曲线为L型的植物.这个差别可以部分地用前者具有较大的捕光天线并且在饱和光下部分天线从反应中心复合体可逆脱离来解释.

    光系统Ⅱ捕光复合体(LHCII)净光合速率光系统II(PSII)可逆脱离物种依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