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生态学报
植物生态学报

董鸣

月刊

1005-264X

apes@ibcas.ac.cn,apesbotany@163.com

010-62836134

100093

北京香山南辛村20号

植物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55年,是我国生态学领域创刊最早的专业性学术刊物。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植物学会主办。本刊以发挥其在植物生态学领域的导向性、权威性和科学性为指导思想,突出反映植物生态学科热点和生长点的研究成果。刊登稿件主要以发表植物生态学领域(包括个体和生理生态,种群、群落、景观、生态系统生态学,植被与数量生态,化学生态,污染生态及当前国际生态学研究热点,如: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可持续发展等)及与本学科有关的创新性原始论文或有新观点的国际植物生态学研究前沿和动态的综述。本刊还刊有论坛栏目,主要对学科发展中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开展学术争鸣和讨论,促进学科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近30年植被春季物候温度敏感性

    丛楠张扬建朱军涛
    125-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半球气候变暖导致植被春季物候开始日期显著提前,温度对春季物候的促进作用是一个过程事件而非瞬时事件,且存在空间差异.该研究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温度对植被物候的作用方式,并探讨春季物候温度敏感性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利用GIMMS3g卫星植被指数产品,采用5种方法提取1982-2009年植被春季物候,并结合格网气象数据计算植被春季物候的温度敏感性,着重分析自然植被春季物候温度敏感性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是北半球植被春季物候的主要制约因素,54%的像元显示温度最大效应发生在物候开始当月和之前一个月.温度主导的春季物候的像元中,91.3%的像元指示早春温度对物候开始的促进作用.植被春季物候的温度敏感性存在空间异质性,随着区域环境因素的不同,年际温度标准差、累积降水量和辐射对植被春季物候温度敏感性都具有各自或协同的调控作用.

    温度敏感性植被春季物候卫星遥感气候变化

    天童山阔叶木本植物叶片大小与叶脉密度及单位叶脉长度细胞壁干质量的关系

    熊映杰于果魏凯璐彭娟...
    136-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叶片大小是植物生态策略中的一个关键性状,而叶脉是叶内主要的支撑和输导结构,对叶片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该研究以天童山38种阔叶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以叶片面积、干质量和周长表征叶片大小,采用标准化主轴估计(SMA)方法和系统发育独立比较(PIC)分析主脉密度、细脉密度和总叶脉密度,以及各级叶脉单位长度的细胞壁干质量与叶片大小之间的关系,拟从叶片内部结构和资源分配策略的角度探明叶片大小与叶脉结构之间的变化关系及生态学意义.研究结果显示:(1)叶片大小与主脉密度极显著负相关,细脉密度以及总叶脉密度与叶片大小关系不显著,表明叶片越小,主脉密度越高,而细脉密度与叶片大小无关;(2)单位主脉长度的细胞壁干质量与叶片大小极显著正相关,单位细脉和总叶脉长度的细胞壁干质量与叶片大小的相关性均不显著,表明随着叶片的增大,单位主脉长度的细胞壁干质量显著增加,而细脉的细胞壁干质量与叶片大小无关;(3)主脉密度与单位主脉长度的细胞壁干质量之间是斜率显著大于-1的负异速生长关系,表明主脉密度随单位主脉长度的细胞壁干质量增加而显著下降,两者之间存在权衡关系,而单位细脉长度的细胞壁干质量与细脉密度关系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与大叶片相比,小叶中通常具有较高的主脉密度,这不仅是叶片发育过程中叶形变化调控的结果,也是单位叶脉长度的细胞壁干质量调控的结果,单位叶脉长度的细胞壁干质量是导致叶片大小与主、细脉密度之间不同变化关系的直接因素.该研究结果为我们理解全球范围内叶片大小变化的生物地理分布模式以及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提供了参考.

    叶片大小叶脉密度叶脉细胞壁干质量异速生长阔叶木本植物

    水淹频率变化对鄱阳湖增强型植被指数的影响

    文可姚焕玫龚祝清纳泽林...
    148-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淹状况是湿地植被动态的重要影响因素.该研究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EE)平台,利用2000-03-01至2020-02-29所有覆盖研究区域的MODIS遥感影像数据,分析20年间水淹频率(IF)、增强型植被指数(EVI)的时空变化以及湿地植被对IF变化的响应,得出以下结论:(1)20年来鄱阳湖水文节律发生了明显改变,高IF(IF>75%)水域面积呈现下降趋势,从2000年1 435.3 km2下降至2019年的510.25 km2,降幅为64.45%;(2)区域平均EVI呈显著上升趋势,植被扩张主要集中在中部IF下降区域;(3)分析不同总水淹频率区域中平均EVI年际变化,发现EVI与水淹状况的变化趋势相似,2009年之后鄱阳湖水域面积萎缩趋势缓解,EVI增长速度出现下降;(4)鄱阳湖湿地植被主要沿水域面积萎缩方向扩张,基于像元统计20年间IF与EVI的变化趋势,发现它们在空间分布上高度吻合,这种空间异质性进一步证实水淹状况起到调节植被动态变化的作用.

    水淹频率鄱阳湖湿地植被MODIS增强型植被指数

    植被覆盖度和物候变化对典型黑沙蒿灌丛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原媛母艳梅邓钰洁李鑫豪...
    162-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植被生产力年际尺度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明晰二者对植被生产力的共同影响对于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至关重要.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植被物候变化,进而影响植被生产力.目前尚不清楚毛乌素沙地典型植被物候如何响应气候变化,并因此影响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此外,植被恢复(覆盖度增加)和物候变化对GPP的共同影响有待明确.该研究选取典型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灌丛生态系统,结合MODIS遥感数据与涡度相关数据,利用植被光合模型(VPM),模拟并分析了2005-2018年间植被覆盖度和物候变化对GPP的影响.结果表明:(1)VPM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涡度相关法观测的GPP动态(GPPFlux),而MODIS遥感产品(MOD17A2H)则显著低估GPPFlux;(2)研究期内年均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最大NDVI(NDVImax)和年总GPP均显著增加,表明植被恢复促进了植被生产力增加;(3)基于NDVI和GPP日序列估算的生长季开始日期显著提前(2.1 d·a-1),生长季结束日期显著推迟(1.5 d·a-1),二者共同促使生长季长度延长(3.6 d·a-1);(4)物候期延长促进了GPP增加,生长季长度每延长1天,全年GPP显著增加6.44 g C·m-2·a-1;(5)植被覆盖度增加和生长季延长分别可以解释79%和57%的GPP增加;(6)尽管植被覆盖度和物候变化均促进GPP增加,但前者是其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鉴于植被覆盖度增加和生长季延长也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呼吸和蒸散发增加,未来研究仍需探究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水分利用效率和水分承载力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此外,该研究主要探讨GPP在年际尺度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未来需要研究GPP的年际变异规律及驱动因素,尤其是对降水年际变异和极端干旱事件的响应.

    总初级生产力植被指数物候气候变化植被光合模型毛乌素沙地

    长期封育演替下典型草原植物群落生产力与多样性关系

    张义程杰苏纪帅程积民...
    176-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封育是退化草地的重要恢复措施,理解长期封育过程中草地群落生产力和植物多样性变化特征及两者间关系,有助于草地植被的恢复管理与利用.该研究依托宁夏云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草原长期封育演替梯度,选择持续放牧、封育9年、26年和34年的草地群落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地上生产力、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特征及内在联系.结果表明,封育显著提高典型草原植物群落的地上生产力、凋落物生物量、功能丰富度和功能离散度,未改变草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和功能均匀度,但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长期封育(34年)后显著下降.此外,封育对不同植物群落加权平均功能性状的影响存在差异.随机森林模型和方差分解结果显示,群落加权平均功能性状对封育草地群落地上生产力变异的解释度高达70.70%,其中植株高度是最主要的解释因子;功能多样性的解释度为36.86%,主要由功能丰富度贡献;而物种多样性的解释度仅为14.72%.由此可见,植物功能性状和功能多样性对草地群落地上生产力的贡献远高于物种多样性,建议将其纳入植物群落恢复演替动态研究,以便全面了解植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为更好地实现生态恢复目标奠定基础.

    功能多样性植物功能性状物种多样性封育地上净初级生产力

    水平结构配置对冬小麦冠层垂直结构、微环境及产量的影响

    熊淑萍曹文博曹锐张志勇...
    188-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物的冠层结构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群体微环境反映了作物冠层内小气候的变化,与作物的冠层结构及产量形成密切相关.该研究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等行距(R1,20 cm+20 cm)、宽窄行(R2,12 cm+12 cm+12 cm+24 cm)两种不同行距和低(D1,120.0 kg·hm-2)、中(D2,157.5kg·hm-2)、高(D3,195.0 kg·hm-2)3个播量配置组合,分析了不同处理组合下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生育后期冠层垂直结构、群体微环境及产量表现,旨在优化小麦绿色栽培措施,在不增加水肥投入情况下,挖掘冬小麦的生产潜力和进一步增产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结果表明:冬小麦上、中、下3个层次冠层开度(DIFN)、平均叶倾角(MLA)及叶面积指数(LAI)均表现为R2大于R1,且R2行距上层和中层DIFN、各层次MLA及LAI显著高于R1,在相同行距下,D3播量LAI下降迅速,D2播量的LAI及其中层和下层的MLA最高,并与D1、D3差异显著;冬小麦冠层温度和群体CO2浓度均随着播量的增大而降低,而相对湿度随播量增大而增大;在相同播量下,R2行距较R1更具有降温保湿能力,冠层平均温度较R1下降了0.06-0.5℃,相对湿度较R1提高了 1.85%-3.15%;在相同播量下,R2行距千粒质量、穗粒数都显著大于R1,因此R2籽粒产量也显著高于R1.综上所述,冬小麦的水平结构配置可显著改变其冠层的垂直结构及群体微环境,有利于冬小麦生长发育后期籽粒的灌浆,在不减少穗数的情况下,提高穗粒数及千粒质量,从而达到增产目的.在该试验中以R2D2配置的冠层结构、群体微环境及产量最佳.

    冬小麦水平分布冠层垂直结构微环境产量

    二代野猪放牧对夹金山针阔混交林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郝建锋周润惠姚小兰喻静...
    197-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深入认识二代野猪放牧对夹金山针阔混交林物种多样性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便为该区域针阔混交林的生态稳定性维持以及科学放牧提供参考,该研究在全面踏查的基础上,根据牧道数量、面积、野猪行为特征及活动范围划分4种放牧干扰强度(由强到弱依次为Ⅰ、Ⅱ、Ⅲ、Ⅳ),并设置无干扰状态作为对照(CK),探讨不同放牧干扰强度对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作用关系.主要结果:(1)共记录到维管植物172种,隶属于55科117属,轻度干扰(Ⅳ)下乔灌草的科、属、种数目均达到最高.(2)乔灌草3层多样性指数对干扰强度的响应基本一致,Ⅳ级干扰下丰富度指数(S)、Shannon多样性指数(H')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D)达到最大,高于CK,随干扰增强多样性水平均趋下降;各干扰强度间Pielou均匀度指数(E)差异不显著.(3)相比于CK,野猪放牧致使土壤含水量、最大含水量、全氮含量下降,放牧压力越大,下降比例越大;土壤孔隙度、全磷、速效磷、有机质含量在Ⅳ级干扰时有所增加,Ⅰ-Ⅲ级干扰下明显削减;土壤密度随干扰增强而增大.(4)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速效磷含量、土壤密度、土壤含水量、土壤孔隙度、全磷含量、全氮含量与多样性指数间均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综上,轻度干扰有利于群落物种多样性、土壤肥力提高及土壤结构改善,是夹金山针阔混交林生态稳定性维持的积极因素.为日益扩大的放牧业和渐趋频繁的人为活动干扰背景下,该区的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

    二代野猪放牧针阔混交林物种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冗余分析

    祁连山优势树木碳水化合物资源分配的海拔和树种效应

    秦慧君焦亮周怡薛儒鸿...
    208-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拔梯度造成的温度、水分和土壤肥力等环境异质性会影响树木的生长,但是不同树木的生理差异也决定了树木资源分配权衡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为探明祁连山地区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和祁连圆柏(Juniperus przewalskii)非结构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的海拔和树种效应差异,该研究以祁连山两个优势针叶树种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了高海拔(3 300 m)和低海拔(2 850 m)两个采样高度,采用t检验和多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了不同海拔两个树种NSC及其组分(可溶性糖、淀粉)含量的差异,分析叶、树干、粗根和细根间的NSC及其组分含量的资源分配权衡特征,明晰不同海拔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生长限制因素和生理生态适应机理.结果表明:(1)低海拔青海云杉整株和各器官NSC及其组分含量均显著高于高海拔青海云杉;而低海拔祁连圆柏整株和各器官NSC及其组分含量均显著低于高海拔祁连圆柏;(2)不同海拔两个优势针叶树种可溶性糖主要投资在叶,而淀粉主要投资在粗根和树干;(3)高海拔青海云杉的可溶性糖与淀粉的比值显著高于低海拔青海云杉,说明高海拔青海云杉将更多的碳用于生长,而低海拔青海云杉将更多的碳用于储存;(4)海拔、树种、器官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显著地影响NSC及其组分含量及可溶性糖:淀粉,其中树种分别解释了NSC、淀粉总变异的38%和37%;器官分别解释了可溶性糖、可溶性糖:淀粉总变异的68%和42%.该研究结果阐明了不同海拔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的生长限制因素及其资源分配权衡,为理解不同海拔和不同树种的生态适应机理以及祁连山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了科学参考.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海拔效应树种效应资源权衡青海云杉祁连圆柏

    氮添加对杉木苗期磷转化和分解类真菌的影响

    谢欢张秋芳曾泉鑫周嘉聪...
    220-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持续增加的氮沉降加剧了森林土壤氮磷养分失衡,并且己成为当前生态学领域关注的热点.真菌作为土壤中主要的微生物,在维持养分平衡,促进植物生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该研究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施加硝酸铵模拟大气氮沉降,设置对照(CK,0 kg N·hm-2·a-1)、低氮(LN,40 kg N·hm-2·a-1)和高氮(HN,80 kg N·hm-2·a-1)3个处理,利用高通量测序并结合FUNGuild真菌功能预测,研究亚热带地区杉木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对氮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氮添加降低了杉木幼苗的生物量和叶片磷含量.在杉木土壤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是真菌群落在门水平上的优势类群,三者的相对丰度约占整个真菌群落的76.71%-86.72%.短期氮添加对真菌门水平物种组成的影响不显著,但LN处理较对照处理显著提高了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的相对丰度.在目水平上,与对照相比,LN处理也显著提高被孢霉目(Mortierellales)的相对丰度,HN处理显著增加银耳目(Tremellales)的相对丰度,但显著降低粪壳菌纲(Sordariales)的相对丰度.并且LN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含量,且与被孢霉目和球囊菌门的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氮添加可能通过改变与磷转化相关的真菌类群来维持杉木生长的磷有效性.此外,LN处理显著降低了腐生营养型真菌的相对丰度,但是显著增加了丛枝菌根真菌的相对丰度.总之,土壤真菌功能类群可以通过改变不同功能类群相对丰度来参与土壤养分循环.

    氮沉降真菌FUNGuild功能预测磷转化分解杉木

    贡嘎山树线过渡带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特征

    李东田秋香赵小祥林巧玲...
    232-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胞外酶及其化学计量比是反映土壤养分可用性和微生物底物限制的敏感指标.然而,对全球变化敏感的高山树线过渡带土壤酶活性和化学计量比的变化特征及其关键驱动因素仍不清楚.该研究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川西贡嘎山高山树线过渡带(森林、树线、灌丛)进行土壤采样,测定了树线过渡带土壤中5种水解酶(β-葡萄糖苷酶(BG)、纤维素二糖水解酶(CBH)、木聚糖水解酶(XYL)、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2种氧化酶(多酚氧化酶(POX)、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并计算土壤胞外酶活性化学计量比(碳、氮(N)酶活性比和碳质量指数).结果表明:灌丛土壤LAP、POX、CAT活性显著低于树线和森林土壤,XYL活性在树线最低,其他胞外酶活性在树线过渡带不同位置差异不显著.灌丛土壤lnBG/lnLAP显著高于森林和树线处土壤,lnBG/ln(NAG+LAP)在树线过渡带没有显著变化,碳质量指数在树线处最高.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含量和植物叶片木质素:N是影响树线过渡带土壤酶活性差异的主要因素,植物叶片碳氮比、木质素:N和土壤可溶性氮含量是影响树线过渡带土壤胞外酶活性化学计量比差异的主要因素.综上所述,贡嘎山地区的部分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沿树线过渡带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不同植物类型下微生物群落差异导致.这表明,未来气候变化引起的树线迁移可能会改变胞外酶活性进而影响土壤养分循环.

    胞外酶活性树线过渡带酶化学计量比植被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