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学报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植物学会
植物学报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植物学会

种康

双月刊

1674-3466

cbb@ibcas.ac.cn

010-62836135

100093

北京香山南辛村20号

植物学报/Journal Bulletin of Botan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植物学通报》1983年创刊,是我国植物学领域的综合性专业学术刊物,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植物学会共同主办,双月刊,128页,全铜版印刷。  全国核心期刊,入选中国期刊方阵,被国内外多家数据库收录  网上提前发表接受文章,开通网络投稿/查稿/审稿系统。  封面附论文照片,全文同步上网,免费全文下载本刊主要刊登植物学科各领域有创新的原始研究论文和快讯,并发表植物科学重要领域国际最新进展的综述。刊登范围为植物分子与发育生物学,系统与进化植物学,植物生态与环境生物学等相关领域。期刊的定位是以中文(英文摘要)及时、快速和全面的反映我国植物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力争成为国内植物科学研究领域的领头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伊藤杂种'和谐'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康敏张美莹齐秀双佟宁宁...
    441-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伊藤杂种'和谐'(Itoh hybrids'He Xie')的鳞芽为材料建立离体快繁技术体系,可克服传统方法繁育较慢的缺点,加速伊藤杂种优良品种的繁育推广.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分别探究不同灭菌时间、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不同根诱导时间以及不同生根苗等级对'和谐'组培苗启动、增殖、生根和驯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用2%次氯酸钠溶液的最佳灭菌时间为12分钟,鳞芽污染率为9.09%;最佳初始培养基配方为MS+1.5 mg·L-1 6-BA+0.2 mg·L-1 GA3+0.5 mg·L-1 AgNO3;最佳增殖培养基配方为MS+450 mg·L-1 CaCl2+0.5 mg·L-1 6-BA+0.2 mg·L-1 IBA+0.2 mg·L-1 GA3+0.5 mg·L-1 AgNO3,增殖系数为3.3;无根苗在根诱导培养基1/2MS+1.0 mg·L-1腐胺+2.0 mg·L-1 IBA上,经4℃低温暗培养8天后常温光照培养30天,再转入根形成培养基1/2MS+1.0 g·L-1 AC,培养20天生根率达66.7%;苗移栽的基质为珍珠岩:蛭石:草炭土=1∶1∶1(v/v/v),移栽60天后,一级苗成活率最高为52.0%,二级苗和三级苗则大部分死亡,表明生根质量对移栽成活至关重要.

    伊藤'和谐'启动与增殖生根鳞芽移栽驯化

    病毒介导的植物基因组编辑技术研究进展

    胡丹玲孙永伟
    452-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CRISPR/Cas作为一种新兴的靶向基因组编辑技术,具有操作过程简便、编辑效率高和支持多靶点编辑等优势,在植物遗传育种中应用前景广阔.然而对于一些尚未建立遗传转化体系和再生体系的植物,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应用仍然受限.病毒介导的植物基因组编辑技术可不依赖遗传转化和再生等步骤,即可快速获得无外源转基因成分的基因组编辑植物,受到广泛关注.该文主要介绍了病毒介导的CRISPR/Cas植物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优势,系统总结了该技术在植物基因组编辑领域的应用现状,并重点讨论了该技术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挑战,以期为深入开展这一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病毒植物基因组编辑CRISPR/Cas

    植物类黄酮转运与积累机制的研究进展

    谢靖雯曹晓云潘婉琪杜灵娟...
    463-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类黄酮是植物次生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多酚类物质,在植物中广泛存在且功能多样.类黄酮的生物合成发生在内质网的细胞质侧,但最终积累在液泡腔内.因此,需要高效的类黄酮转运和积累系统将其从内质网转移至液泡内.几十年来,关于植物类黄酮转运有诸多研究.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植物体内存在3种类黄酮转运机制,包括谷胱甘肽转移酶介导的转运及膜转运蛋白和囊泡介导的转运.该文综述了这3种转运机制以及近年来植物类黄酮转运研究进展,分析总结了3种不同但具有非排它性机制在功能上的协同作用.虽然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在许多物种中得到很好的表征,但是关于其转运研究仍相对缺乏.类黄酮修饰与转运的关系、转运蛋白对底物的特异性和偏好性及类黄酮转运的转录调控仍需深入探索,以更好地解析类黄酮在植物细胞中的转运和积累机制.

    类黄酮转运谷胱甘肽转移酶膜转运蛋白囊泡转运

    拟南芥光敏色素B氨基酸位点突变对其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陈艳晓李亚萍周晋军解丽霞...
    481-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体为适应外界不断变化的光环境,进化出不同的光受体,其中光敏色素是一类经典的植物感受红光和远红光的受体蛋白,其通过暗适应的Pr状态和光激活的Pfr状态之间的光转换来检测红光和远红光.植物光敏色素具有1个保守的N端感光区域和1个C端调节区域,其中N端部分包括NTE、PAS、GAF和PHY亚结构域,C端部分包括2个PAS结构域和1个组氨酸激酶相关结构域(HKRD).为深入了解光敏色素的结构及功能,已获得许多光敏色素功能缺失或氨基酸位点突变体,并对其进行功能研究,发现N端结构域在光敏色素的光谱特性、光信号感知和光信号转导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而C端结构域是光敏色素的二聚化与核定位所必需.该文综述了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光敏色素B(phyB)各亚结构域中氨基酸位点突变对其功能的影响,以期深入理解phyB的结构及功能,为未来通过基因编辑手段进行作物农艺性状的遗传改良奠定基础.

    光敏色素B拟南芥结构域氨基酸位点突变功能

    广义蕨类植物基因功能研究概述

    王凤攀仲昭暄陈利君舒江平...
    495-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义蕨类植物(石松类和蕨类)是陆生维管植物第二大类群,兼具孢子植物和维管植物的结构和生理特点,衔接陆生植物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广义蕨类植物表现出许多不同于其它植物类群的独特生物学过程,在研究植物基因组演化、器官发育、繁殖方式及环境适应等方面是一类关键的植物类群.现代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推动了广义蕨类植物全基因组测序和组装,为其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巨大便利.为充分认识广义蕨类植物基因功能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该文从多角度全面总结了广义蕨类植物基因功能研究,重点论述广义蕨类植物在器官发育、生殖过程、环境适应性和次生代谢物合成等方面的研究现状,系统阐述其在揭示广义蕨类植物特殊生物学过程中的应用及各类基因的功能.最后,对如何加快广义蕨类植物基因功能研究,并利用相关研究揭示其生物学特性和开发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提出了建议.

    蕨类石松类基因功能研究生物学特性

    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旅游村落建筑构造研究

    陈建国蒋文恬杨婕妤史敏...
    后插12-后插13页

    植物蓝染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周丹姜中华
    后插6-后插7页

    药用植物英语及医学英语教育研究

    王丽
    后插1页

    传统拔染工艺在植物染色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陈慧慧
    后插10-后插11页

    种植活动对儿童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培养的意义

    霍仲平
    后插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