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研究
东北林业大学
植物研究

东北林业大学

祖元刚

双月刊

1673-5102

zhiwuyanjiu@vip.163.com

0451-82190611

150040

哈尔滨市和兴路26号东北林业大学

植物研究/Journal Bulletin of Botanical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植物研究》1959年创刊,是由东北林业大学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植物学专业刊物,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2006年变更为双月刊。本刊是以植物分类、基因工程、植被生态、数量遗传学等为核心的多学科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刊载内容为新分类群、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植物细胞学、植物化学、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群落生态学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或较高学术水平的原始性论文,以及相应学科较重要领域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的综述论文。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的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CBAD)及中国生物学文摘收录期刊;并加入了《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库网》,以及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思博网(CEPS)。《植物研究》所发表的新分类群,已被英国皇家植物园出版的《邱园索引》(Index kewensis)收录,在植物学界享有很高声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耐冬山茶子叶再生体系的研究

    田红梅郭霄王奎玲孙迎坤...
    321-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岛市市花——耐冬山茶为北方珍贵的冬季观赏物种,目前其栽培数量不能满足园林应用,亟需通过组培扩繁.以耐冬山茶的子叶为外植体,探讨不同因素对子叶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2%的NaClo对耐冬山茶果实灭菌的较佳时间是8 min,子叶愈伤组织的诱导率为100%.耐冬山茶子叶愈伤组织增殖的较优激素配比为0.5 mg·L-1 NAA+1.5 mg·L-16-BA,其最大增殖量为4.06.将经过2次转接继代培养后的愈伤组织转入不定芽分化培养基MS+1.0mg/LNAA+10.0 mg·L-16-BA进行不定芽的分化诱导,不定芽的分化率为10.7%.将耐冬山茶的不定芽芽条基部浸没在500 mg·L-1的IBA溶液中70 min,再转接到1/2MS固体培养基,生根率达40%,成功建立了耐冬山茶子叶的植株再生体系.

    耐冬山茶子叶愈伤组织植株再生

    濒危植物瑶山苣苔的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研究

    施慧嫒陈发菊梁宏伟王玉兵...
    329-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对瑶山苣苔大小孢子发生、雌雄配子体发育及胚胎发育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瑶山苣苔胚珠倒生,单珠被,薄珠心,具珠被绒毡层.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呈直线排列,合点端的大孢子发育为功能大孢子,其余3个大孢子退化,胚囊为单孢子发生的蓼型胚囊发育方式.花药为四囊形,花药壁由外到内依次为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腺质绒毡层,小孢子形成时胞质分裂为修饰性同时型,小孢子四分体排列方式为四面体形,成熟花粉为2核细胞.胚乳发育为细胞型,在胚的发育过程中被吸收耗尽.瑶山苣苔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基本正常,不是导致其濒危的原因.但瑶山苣苔果实成熟时,胚仅发育至球形胚时期,需要经过一定时间休眠才能完成形态后熟,表明胚未发育完全可能是该物种天然更新困难的原因之一.

    瑶山苣苔大孢子发生小孢子发生雌配子体雄配子体

    不同地点51个长白落叶松无性系苗期生长变异和遗传稳定性分析

    王芳蒋路平张秦徽陆志民...
    336-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白落叶松是我国东北林区非常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之一.以不同地点51个长白落叶松无性系为材料,对其2年生苗高和地径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其苗期生长变异和遗传稳定性.结果表明:长白落叶松无性系苗高和地径在地点间、无性系间、地点×无性系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不同地点苗高和地径的表型变异系数处于23.89%~36.82%,除四平试验点的地径重复力为0.172外,不同地点苗高和地径的重复力均处于0.573~0.891;遗传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无性系LO 13等28个无性系的遗传稳定性较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苗高与地径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利用多性状综合评价法,以20%的入选率对无性系进行选择,不同地点均选出10个综合表现较好的无性系,其中无性系LO 10和LO 26在不同地点均被入选优良无性系,且其遗传稳定性较强,可将其初选为优良无性系.

    长白落叶松变异遗传稳定性

    金钟连翘与东北连翘种间杂交F1代表型性状遗传分析

    徐洋吴雨桐赵峥畑申建双...
    344-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阐明连翘属植物主要观赏性状和抗寒性的遗传特点,以金钟连翘品种'Lynwood'(Forsythia inter⁃media'Lynwood')和东北连翘(F.mandschurica)杂交获得的F1代群体为研究对象,对杂交群体的花冠口直径、花裂片长度、抗寒性等12个表型性状进行测定,并对这些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混合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金钟连翘与东北连翘杂交群体的表型性状变异丰富,各表型性状均出现大于高亲或小于低亲的超亲个体.除花裂片长度、花裂片宽度、叶片长度外,其他性状的变异度均超过15%,达到中等水平以上.各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抗寒性与着花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花冠口直径、植株冠幅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显示,花裂片长度、花裂片宽度、花裂片长宽比、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片长宽比、当年生枝条长度、抗寒性由微效多基因控制,花冠口直径和植株冠幅由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着花密度由两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株高由两对等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花冠口直径、冠幅、着花密度和株高的主基因遗传力分别为76.05%、60.3%、72.22%和64.75%.研究结果为定向培育综合性状优良的连翘新品种提供了依据.

    连翘属表型性状种间杂交遗传分析

    泡桐维管形成层及木质部区的转录组分析

    滕云邱宗波王稳利张雪如...
    354-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Illumina HiSeqTM2500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泡桐维管形成层及木质部区组织转录组的109021918条clean reads(16.35 Gb).将clean reads从头组装得到104432个单基因簇(Unigene),平均长度662 nt.将组装得到的Unigenes与公共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分别有40789(Nr:39.05%)、31675(NT:30.33%)、15539(COG:14.87%)、29168(GO:27.93%)、16316(KEGG:15.62%)、30499(SwissProt:29.20%)以及28828(Pfam:27.6%)个Unigenes获得功能注释.通过与GO数据库的比对分析,注释的29168个Unigenes归于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及分子功能三大类的55个功能组;15539条Unigenes注释到COG数据库,被分为25个类别中;基于KEGG数据库可将16316个Unigenes归于130个代谢途径.此外,在泡桐的维管形成层及木质部区转录组中共检测出16118个简单序列重复(SSR)位点.为进一步挖掘泡桐重要功能基因提供了大量数据.

    泡桐维管形成层高通量测序转录组

    CRISPR/Cas9介导靶向敲除拟南芥BRI1突变体的鉴定

    武国凡成宏斌吴玉俊沈娟...
    362-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油菜素内酯受体BRI1为目的基因,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定向编辑拟南芥BRI1,以期获得更多BRI1的突变体,为后续BRI1功能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通过筛选转基因植株,对编辑后的BRI1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该突变体中BRI1基因序列由于新碱基的插入导致提前终止.同BRI1强突变体bri1-710一样,相比于野生型对照均对BL处理不敏感,但相比于bri1-710,该突变体植株较大,暗示BRI1 N端可能在BR信号途径中有重要作用.因此该研究可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拟南芥及其他同源物种的BRI1功能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CRISPR/Cas9基因敲除拟南芥BRI1

    萘乙酸对阳春砂不同插穗扦插繁殖效果的影响

    何国振邱科颖李明晓何卓航...
    372-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阳春砂根状茎茎尖、根状茎、直立茎芦头3种不同材料为插穗,研究不同浓度的ɑ-萘乙酸(NAA)对扦插效果的影响,以筛选出最佳的NAA处理浓度,寻找除分株繁殖外的高效营养繁殖方法.结果表明,未经NAA处理的根状茎茎尖、根状茎和直立茎芦头3种插穗的出芽率和生根率比较低,出芽率依次为10.0%、3.3%和23.3%;生根率依次为23.3%、10.0%和3.3%.而200 mg·L-1的NAA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根状茎茎尖、根状茎和直立茎芦头3种插穗的存活率、出芽率和生根率;与对照比较,3种插穗的存活率依次提高17.7%、23.4%和26.7%;出芽率依次提高13.3%、50.3%和53.3%;生根率依次提高43.3%、26.7%和53.4%.200 mg·L-1的NAA处理可以显著提高3种插穗再生根和再生芽的生长指标.根状茎茎尖再生根的数量、长度、直径分别比对照提高56.7%、82.6%和29.2%;根状茎的再生根长度显著比对照长203.5%;直立茎芦头的再生芽的长度和直径比对照提高25.2%和35.2%.NAA处理后的根状茎茎尖插穗的芽再生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原来的茎尖继续生长,另一种是从插穗的节上分化出新芽.阳春砂根状茎茎尖、根状茎和直立茎芦头3种插穗经200 mg·L-1 NAA处理后可以显著提高成活率,这为阳春砂种苗生产建立了分株繁殖以外的另一种高繁殖系数的营养繁殖方法.

    阳春砂茎尖根状茎直立茎芦头存活率成活率

    米槁群落主要物种资源利用特征分析

    刘济明刘欢李丽霞
    380-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展米槁群落物种生态位研究,可了解米槁群落物种对资源的利用特征,为米槁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贵州省米槁天然林群落的实际调查数据,通过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该群落主要物种的资源利用特征.群落中米槁(Cinnamomum migao)、杜茎山(Maesa japonica)、菝葜(Smilax china)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在群落中处于明显优势地位,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资源利用能力;生态位宽度越大的物种间生态位重叠越大,但在相同或相似环境条件下,生态位宽度值小的种对也会拥有较高的生态位重叠;米槁群落主要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偏低,说明物种间对资源利用的相似性较低,物种的生态位分化明显,竞争不激烈,群落结构较为稳定,物种间能够较好地相互共存.

    米槁资源利用重要值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

    野生玫瑰果实发育过程中种子的细胞组织结构和内源激素变化对其休眠性的影响

    王思涵杨涛张金柱董婕...
    387-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吉林珲春自然群落的野生玫瑰(Rosa rugosa Thunb.)为试验材料,探究野生玫瑰在果实形成过程中种子的发育及休眠性的形成和变化.选取青果期(1~35 d)、转色期(35~60 d)、红果期(60~75 d)的果实及种子,结合形态学、组织细胞学观察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果实各发育时期的种子形态、种胚及内果皮的发育进行研究,并分析种子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与果实发育、种子休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果实和种子在青果期(1~35 d)时发育速度最快,种胚在花后24 d发育完全,种子不存在形态休眠.花后24 d内果皮开始沉积木质素并逐渐木质化,种子开始产生机械休眠.种子激素含量的变化与果实的发育、转色及内果皮的木质化密切相关,种子内源GA3和ABA含量在青果期(1~35 d)达到峰值,内源IAA含量在果实转色期(35~60 d)达到最大值,高浓度的ABA含量是种子尚未脱离果实时便已进入生理休眠的主要原因.

    野生玫瑰种子休眠性果实发育种胚发育內源激素

    濒危植物大别山五针松枝叶NPK化学计量特征季节动态

    闫景明张世航汪漫杭伟...
    395-4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我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大别山五针松(Pinus dabeshanensis)枝和叶的养分状况及其季节变化特征,连续12个月对其开展野外取样和室内分析,探讨了枝叶N、P、K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动态变化及其在器官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器官和月份对大别山五针松化学计量特征有显著影响,其中器官的影响最大.枝和叶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不规律,N:K变异系数最大(枝叶分别为26.75%和28.00%),其余均属弱变异(变异系数<25%).叶N、P、K平均含量(10.40、1.43及5.15 mg·g-1)显著高于枝(6.56、1.26及4.80 mg·g-1),叶N:P(7.27)也显著高于枝(5.18),但枝和叶N:P均远低于14,呈严重N限制.枝和叶N:P、N:K及P:K分别受制于N、K和K(即相关系数最大).枝和叶N、P和K之间(枝N-K除外)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和异速生长关系,其中叶N分配速率高于枝而P分配速率低于枝.降水和温度对枝叶化学计量特征有不同影响.降水量具有明显的时间尺度效应,短时间尺度降水多影响叶而长时间尺度多影响枝.在各时间尺度下,温度均与叶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枝K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综合来看,大别山五针松枝、叶间化学计量特征差异显著,且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异,在一定程度上受降水和温度的影响.

    大别山五针松小枝针叶季节变化化学计量特征气象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