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白由路

双月刊

1008-505X

zwyf@caas.ac.cn

010-82108653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Journal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主办,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协办的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方面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土壤学、肥料学的核心期刊。报道本学科具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报告、简报、文献评述和问题讨论等。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肥料和作物间关系,养分变化和平衡;各种肥料在土壤中的变化规律和配施原理;农作物遗传种质特性对养分反应;作物根际营养;施肥与环境;施肥与农产品品质;农业生物和生物化学应用;肥料的新剂型新品种的研制、应用及作用机理;本学科领域中新手段、新方法的研究以及与本学科相关联的边缘学科等。稿件采编系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钾肥减施对稻麦轮作区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张鑫尧王箫璇陈磊张敏...
    575-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巢湖流域稻麦轮作区农田钾肥施用严重过量的农户比例高达70%,探究钾肥减量施用对水稻和小麦籽粒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以实现钾肥科学施用.[方法]2017—2019年,在安徽农业大学皖中试验站开展田间试验研究,试验设置不施钾肥(CK)、农户模式(K1,K2O 90 kg/hm2)以及在农户模式基础上减钾10%(K2,K2O 81 kg/hm2)、减钾20%(K3,K2O 72 kg/hm2)和减钾30%(K4,K2O 63 kg/hm2),共5个处理.收获期测定作物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分析籽粒中的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微量元素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结果]K3和K4处理的水稻和小麦籽粒产量与K1处理无显著差异.K3处理对水稻和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也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水稻籽粒醇溶蛋白含量37.5%,显著降低了麦谷蛋白含量32.3%,对小麦籽粒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组分含量无显著影响;K4处理的水稻和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分别降低了5.4%和17.5%,水稻籽粒醇溶蛋白含量提高了43.8%,麦谷蛋白含量降低了32.3%,小麦籽粒仅醇溶蛋白显著降低了16.3%.钾肥减量施用提高了水稻和小麦籽粒中的铁、铜和锌含量,增幅分别为3.3%和6.7%、34.5%和7.8%、18.6%和5.7%,降低了P/Fe、P/Cu和P/Zn的摩尔比,增幅分别达7.1%和18.3%、34.1%和23.1%、19.1%和17.9%,从而提高了作物籽粒铁、锰、铜和锌的生物有效性.[结论]在巢湖流域稻麦轮作区,减少20%的钾肥常规用量不会降低小麦和水稻产量,还可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水稻和小麦籽粒的蛋白含量和组成,提高微量元素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因此,推荐钾肥减量20%施用较为可行.

    稻麦轮作钾肥减施籽粒产量蛋白质及组分微量元素及其生物有效性

    长期秸秆还田提升稻麦轮作系统土壤供钾容量和强度

    杨雅夏贤格范先鹏夏颖...
    589-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农作物秸秆中含有丰富的钾素,秸秆还田不仅为植物生长提供钾素,还可以补充农田土壤钾库容.本研究利用动力学模型,评估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供钾能力的影响.[方法]基于稻麦轮作制长期秸秆还田定位试验,设置4个处理:秸秆不还田、不施肥(CK);不施肥、每季秸秆还田量为6000 kg/hm2(RS);施化肥、秸秆不还田(NPK);施化肥、秸秆还田量同RS(NPKS).采集秸秆还田13年土壤和植株样品,分析植株吸钾量和不同形态土壤钾含量,计算土壤钾素表观平衡.采用连续浸提法测定吸附在黏土矿物不同位置的钾含量.测定四苯硼钠和有机酸法模拟条件下钾素的释放过程.[结果]稻麦轮作制长期秸秆还田试验中,RS和NPKS处理每年秸秆输入的钾素约为220 kg/hm2,土壤钾表观平衡为盈余,而CK和NPK处理依然为亏缺.秸秆处理的土壤交换性钾和非交换性钾素含量均得到稳步提升,分别提高12.3~18.5和85.6~157.6 mg/kg.秸秆还田增加的非交换性钾素主要分布在粘土矿物层间(i位点),少量分布于表面(p位点),但是并未显著改变p位、e位和i位钾的比例.土壤固定的钾素释放特征分为快速释放和缓慢释放两个阶段,该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以四苯硼钠作浸提剂,快速释放阶段土壤钾素的释放速率表现为RS>NPKS>CK>NPK,缓慢释放阶段表现为RS>CK>NPKS>NPK,RS和NPKS处理的释放量快速阶段较NPK处理分别多166.6、81.1 mg/kg,慢速阶段分别多71.4、27.9 mg/kg.以有机酸为浸提剂,快速和缓慢释放阶段的钾素释放量和释放速率都表现为NPKS>RS>NPK>CK,NPKS和RS处理钾素释放量在快速释放阶段较NPK处理分别增加了16.3、14.5 mg/kg,在缓慢释放阶段分别增加了46.2和111.8 mg/kg.[结论]秸秆的外源钾素能够补充土壤钾素,影响土壤钾素表观平衡,长期秸秆还田后土壤钾素由亏缺转为盈余状态.秸秆还田既能提高土壤交换性钾含量,也能提高非交换性钾含量,其增加的钾素主要位于矿物层间位置,少量在矿物表面.钾释放动力学证明了秸秆还田可同时提高土壤钾素的供应强度和容量.

    秸秆还田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钾吸附位点钾释放动力学钾供应强度钾供应容量

    不同减氮栽培模式对杂交籼稻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李敏罗德强蒋明金江学海...
    598-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不同减氮栽培模式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调控效应,为水稻减氮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杂交籼稻品种'成优981'和'宜香优2115'为试验材料,以常规高产栽培为对照(湿润灌溉、种植密度20.0×104/hm2、施氮量187.5 kg/hm2,T0),设3种减氮栽培处理:单一减氮(湿润灌溉、种植密度20.0×104/hm2、减氮10%,T1),增密减氮(湿润灌溉、种植密度24.0×104/hm2、减氮10%,T2),控水增密减氮(轻干湿交替灌溉、种植密度24.0×104/hm2、减氮10%,T3).研究不同减氮栽培模式对水稻根系生长、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1)与常规高产栽培(T0)相比,单一减氮栽培(T1)水稻根干重、根系α-NA氧化量、根系伤流强度有显著降低;增密减氮栽培(T2)水稻根干重与T0基本相当,但根系α-NA氧化量、根系伤流强度显著降低;控水增密减氮栽培(T3)在拔节期和抽穗期的水稻根系生长指标与T0差异较小,成熟期多显著高于T0.2)与T0相比,T1在拔节、抽穗、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多显著降低;T2和T3在拔节、抽穗期的氮素积累量与T0差异较小;抽穗至成熟阶段的氮素积累量、成熟期穗部氮素分配量均为T3>T0>T2>T1;氮肥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表现为T3>T2>T1,且T3上述指标均较T0有所提高.3)4种栽培模式的水稻产量表现为T3>T0>T2>T1.T1较T0产量降低6.37%,其中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均显著降低;T2主要降低了穗粒数和千粒重,因而产量也有所降低;T3较T0增产1.78%,主要提高了结实率和千粒重.[结论]单一减氮显著降低水稻根系生长量和氮素积累量,进而造成显著减产;增密减氮能有效提高水稻根系生长量和氮素积累量,减少产量损失;控水增密减氮栽培能显著提高水稻中后期根系生理活性和氮素积累量,并促进氮素由营养器官向穗部转运,提高氮肥利用率,实现减氮高产.

    杂交籼稻减氮控水增密产量

    根性状的共变性和可塑性驱动不同水稻基因型对氮环境的适应性

    高剑飞韩飞张家铱夏蕾...
    61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氮敏感基因型的植物生长与根性状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氮环境变化的响应,能够从根性状变化的角度来揭示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从而有助于水稻育苗基因型的选育.[方法]在宁夏引黄灌区,采用双因素(水稻基因型×氮水平)随机区组设计田间试验,选取12个水稻基因型(高氮敏感基因型和低氮敏感基因型各6个)作为供试材料,设置了施氮0、180 kg/hm22个施用水平(以N0、N180表示).在开花期,测定了水稻地上部生长(地上部氮累积量、地上部生物量)、根系生长性状(根生物量、根冠比、根长和根体积)及根形态性状(根直径、比根长和根组织密度).[结果]高氮敏感基因型水稻地上部氮累积量、地上部生物量、根生物量、根长及根体积在N180处理下显著高于N0处理,分别增加了3.8、2.5、2.4、2.4、2.5倍,但是低氮敏感基因型除地上部氮累积量N180比N0显著高1.6倍外,其余4种性状在两个氮水平间无显著差异.在N0处理下,低氮敏感基因型的根生物量、根长、根体积和地上部生物量高于高氮敏感基因型,而在N180处理下,低氮敏感基因型地上部氮累积量和地上部生物量低于高氮敏感基因型,根生长性状无显著差异.高氮敏感基因型的地上部生长和根生长性状对氮的可塑性响应程度均大于低氮敏感基因型,但是两个氮敏感基因型的根形态性状对氮的可塑性响应程度均较小,而且N0和N180下的根形态性状在两个氮敏感基因型间均无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N180处理下,根生长性状更加聚集,且独立于根形态性状(根直径和比根长),而在N0处理下根性状更加分散.相关性分析结果则表明,高氮敏感基因型的根性状在N180处理下相关性程度高于N0处理,而低氮敏感基因型在N0和N180处理下始终维持较高的根性状相关性.[结论]水稻主要是通过调节根系生长性状,而不是根形态性状来应对氮环境的变化.低氮敏感基因型水稻在低氮和正常氮环境下均表现出较强的根性状共变性,而高氮敏感基因型仅在正常氮环境下表现出较高的性状关联,且根生长性状的可塑性显著高于低氮敏感基因型.由此可知,低氮敏感基因型主要通过整合根性状的共变来适应环境,而高氮敏感基因型则通过提高根性状的可塑性来适应环境.

    水稻氮敏感基因型氮肥地上部生长根生长性状根形态性状

    不同筋型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对追施氮量的响应

    马瑞琦王德梅陶志强王艳杰...
    622-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筋型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对追施氮量的响应,揭示其干物质积累特征,为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田间试验于2016—2017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试验基地进行,供试品种为强筋小麦'藁优2018'和'师栾02-1',中筋小麦'中麦8号'和'中麦175',弱筋小麦'扬麦22'和'扬麦15'.在基施纯氮105 kg/hm2的基础上,设N 75、105和135 kg/hm23个追氮量处理,于拔节期追施.调查分析了小麦花前、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与分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随着追氮量增加,开花期各筋型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均呈增加趋势,但各器官干物质分配比例的变化在不同筋型小麦间不完全相同,其中强筋小麦叶片占比升高,穗占比降低;中筋和弱筋小麦茎秆占比升高,叶片占比降低,穗则先升后降.提高追氮量对成熟期小麦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显著提高了颖壳+穗轴的比例,其他器官占比变化较小,但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总体呈增加趋势.随追氮量增加,成熟期各类型小麦营养器官和籽粒氮素积累量、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中的转移量呈增加趋势,中筋小麦营养器官花前氮素转运率及贡献率显著降低,强筋和弱筋小麦营养器官花前氮素贡献率逐渐提高;中筋小麦花后氮素转运量显著提高,弱筋小麦花后氮素贡献率则显著降低.增加追氮量可显著提高弱筋小麦穗数、强筋小麦穗粒数、强筋和中筋小麦千粒重;不同筋型小麦产量虽有提高,但差异不显著.[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强筋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氮素积累与转运以追施N 105 kg/hm2为宜,可以保证较高的穗粒数和千粒重,稳定产量.中筋小麦在追施N 135 kg/hm2时,可以显著提高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转运及千粒重,保证较高产量.弱筋小麦在追施N 135 kg/hm2时,可以促进植株干物质积累、花前氮素积累与转运,提高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通过提高成穗数实现产量提升.

    小麦追氮量筋型产量干物质积累分配氮素吸收分配

    氮肥用量和喷施锌钾肥对小麦籽粒锌含量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李萌谢平黄应平王亚林...
    632-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小麦籽粒锌(Zn)含量普遍较低,在没有外源锌施用措施下难以满足以小麦为主食人群健康所需.探索提升小麦籽粒Zn含量,尤其是其加工产品面粉Zn含量和Zn生物有效性的农艺措施,具有实际重要的意义.[方法]于2013、2014年分别在陕西杨凌示范区和三原试验站进行小麦田间试验,两地均为潜在缺锌石灰性土壤,DTPA-Zn含量分别为0.67、0.90 mg/kg,种植制度为小麦-玉米轮作.以氮肥用量为主处理,杨凌试验点为N 0(N0)、120(N1)和240(N2)kg/hm2;三原试验点为传统施氮量(N 150 kg/hm2,NC)、减氮15%(N 127.5 kg/hm2,NR1)和减氮30%(N 105 kg/hm2,NR2).喷施处理为副处理,两地均为灌浆前期喷施清水(CK)、0.5%K2SO4(K)、0.3%ZnSO4·7H2O(Zn)和0.3%ZnSO4·7H2O+0.5%K2SO4(Zn+K).测定了小麦籽粒及其加工面粉Zn等矿质养分含量、Zn形态及锌生物有效性.[结果]杨凌试验点,中等施氮量N1(120 kg/hm2)处理显著增加了小麦籽粒全粒及面粉和麸皮Zn含量,分别较N0提高了8.78%、13.2%和17.3%,而N2(240 kg/hm2)降低了全粒及其各组分Zn含量,N1处理显著降低了各加工组分植酸含量;与Zn处理相比,Zn+K处理对小麦全粒Zn含量提升幅度两季平均达13.1%;在中等施氮量条件下,Zn+K处理与Zn处理相比显著增加了面粉Zn含量,特别是增加了可溶性Zn含量,还大幅度降低了全粒和面粉的植酸/Zn摩尔比;氮肥用量与喷肥处理对籽粒Zn形态和Zn生物有效性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三原试验点,小麦全粒、面粉和麸皮Zn含量均在NR1处理下达到最高;与Zn处理相比,Zn+K处理并未显著影响小麦籽粒及其加工组分Zn含量;施氮量与喷施锌钾肥处理的交互作用(N×Zn)对面粉Zn含量两季均有显著影响.[结论]在北方潜在缺锌石灰性土壤上,适宜的氮肥用量和叶面喷施锌肥均可显著提升小麦籽粒和面粉Zn含量,降低植酸/Zn摩尔比,提高锌的生物有效性,且氮肥用量与喷施锌肥对提升小麦锌含量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喷施效果以锌与钾肥配合总体好于单独喷施硫酸锌.综合两地两年试验结果,获得高锌小麦的适宜氮肥用量为120 kg/hm2左右,喷施效果以硫酸锌和硫酸钾配合喷施为好.

    石灰性土壤氮肥用量锌钾配合喷施籽粒含锌量面粉含锌量植酸/Zn摩尔比

    磷对盐碱胁迫下棉花离子平衡及相关调控基因的影响

    孙嘉璘侯振安
    643-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盐胁迫是影响棉花生长的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合理施肥促进盐胁迫下作物对养分离子的吸收,是提高作物耐盐性的重要途径.研究施磷随盐胁迫下棉花离子组的响应特征及Na+转运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磷对棉花耐盐性机制.[方法]采用盆栽试验,设置盐胁迫(NaCl)和碱胁迫(NaHCO3+Na2CO3)2个逆境处理,每个逆境下设3个磷喷施浓度:0(P0)、0.5%(P0.5)、0.75%(P0.75),喷施时间为三叶期.待棉花出苗后60天,取样测定棉花生物量、根长、根表面积,测定叶片质膜相对透性、丙二醛含量,分析根、茎、叶离子含量,测定叶片中Na+转运调控相关基因GhSOS1、Na+区隔基因GhNHX1、K+运转基因GhAKT1和液泡膜质子转运焦磷酸酶基因GhVP1的相对表达量.[结果]盐胁迫下,P0.5和P0.75处理棉花的相对生物量较P0处理分别增加了23.8%和34.7%,碱胁迫下分别增加了17.3%和21.1%.盐胁迫下,P0.75处理棉花根长和根表面积较P0处理分别提高74.6%和49.4%,但碱胁迫下喷施磷对棉花根长无显著影响.喷施磷能显著降低叶片质膜相对透性和丙二醛含量,且缓解盐胁迫的效果好于碱胁迫.盐和碱胁迫下,喷施磷均能显著降低棉花叶片中Na含量,增加P、Cu、Zn、Si含量,但盐胁迫下Na含量降低幅度及Cu、Si含量增加幅度大于碱胁迫.盐胁迫下喷施磷仅施根系中Na含量显著降低,Ca、Zn、P、Fe含量显著增加,其他离子含量变化不显著;碱胁迫下喷施磷使根系中Mn、S、Na、N含量显著降低,K、P、Fe含量显著增加,其他离子含量均变化不显著.且在盐和碱胁迫下,棉花各器官中的K/Na随磷素水平的提高均显著提高.盐和碱胁迫下,喷施磷显著提高了GhSOS1、GhNHX1、GhAKT1、GhVP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这可能对棉花叶片中Na+的外排和区隔化,以及液泡膜H+转运焦磷酸酶的合成产生促进作用,并且在碱胁迫下,可能会大幅度促进K+转运,其效果明显大于盐胁迫.[结论]叶片喷施磷可以促进盐胁迫下棉花生长,上调Na+转运调控相关基因表达,降低叶片Na含量,促进养分离子的吸收和转运,维持离子稳态,进而提高棉花耐盐性,但对碱胁迫的缓解作用较小.

    盐碱胁迫棉花离子稳态Na+转运相关基因

    土壤微生物在枸溶性和聚合态磷肥活化利用中的作用

    杨紫杭张林冯固
    654-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如何实现磷肥高效利用是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研究土壤微生物在磷肥形态转化与高效利用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为理解作物-磷肥品种-土壤微生物匹配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盆栽试验选用褐土,速效磷为4.53 mg/kg,供试玉米品种为'郑单958'.试验土壤首先进行高温灭菌和不灭菌处理,然后分别施用磷酸一铵(MAP)、钙镁磷肥(CMP)和聚磷酸铵(APP),肥料施用量均为P 100 mg/kg,同时,设置不施磷肥对照(CK).玉米收获后测定地上部干重、磷吸收量,土壤pH、速效磷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以施磷处理与不施磷对照的差值作为各指标的磷肥效应,以不灭菌与灭菌处理的差值作为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效果.[结果]土壤在灭菌条件下,肥料利用率表现为MAP>APP>CMP,三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不灭菌条件下,MAP和APP处理的肥料利用率无显著差异,但二者均显著高于CMP处理.不灭菌土壤CMP处理的玉米植株磷吸收量和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较灭菌土壤分别增加了116.3%、128.0%.不灭菌土壤APP处理的肥料利用率、玉米地上部生物量、植株磷吸收量和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较灭菌土壤分别增加了40.7%、34.2%、41.2%、38.2%.与不施磷肥相比,不灭菌土壤CMP处理的根际pH值的增加值显著低于灭菌土壤,不灭菌土壤APP处理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值显著高于灭菌土壤.[结论]在试验磷肥用量100 mg/kg下,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磷肥的作用存在差异.土壤微生物促进了枸溶性磷肥(CMP)和聚合态磷肥(APP)的活化,水溶性磷肥(MAP)能够满足植物对磷素的需求,因此土壤微生物对MAP的活化未表现出显著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针对不同磷肥研发微生物调控技术,实现土壤-磷肥匹配提供理论支持.

    土壤微生物磷酸一铵钙镁磷肥聚磷酸铵褐土玉米

    利用稻壳炭提高复合肥料在土壤中的磷素有效性

    白玉超朱婧王宗抗崔国贤...
    664-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稻壳炭添加对复合肥料在土壤中磷素有效性的影响,旨在为养分高效、环境友好型复合肥料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磷酸一铵(MAP)、磷酸二铵(DAP)、硝酸磷肥(NP)和聚磷酸铵(APP)为磷源,设置0、5%、10%3个稻壳生物炭加入量,与尿素、氯化钾、石粉以及其他辅料制作N-P2O5-K2O比例为15-10-15的复合肥料样品12个.以赤红壤和潮土为供试土壤进行了肥料室内培养试验,测定培养7、14、28和56天土壤中H2O-P、NaHCO3-P、NaOH-P和HCl-P含量;采用土柱淋洗法,在复合肥施入土壤7和30天时,测定复合肥中磷素在0—12 cm的垂直扩散量.以添加5%稻壳炭的4种复合肥进行蕹菜盆栽试验,调查蕹菜产量和磷肥利用率.[结果]与未加入稻壳炭肥料相比,加入5%和10%稻壳炭的MAP、DAP、NP和APP,在土壤培养的第7、14、28和56天赤红壤和潮土中有效磷含量均有所增加,且10%稻壳炭加入量的效果优于5%的效果.土壤中主要增加了H2O-P和NaHCO3-P含量,NaOH-P和HCl-P含量变化不明显.在稻壳炭添加量为10%处理下,MAP、DAP、NP、APP在赤红壤中H2O-P含量的提高幅度分别为23.26%(14 d)、4.99%(7 d)、34.46%(7 d)、12.17%(7 d),在潮土中分别为25.53%(56 d)、10.52%(28 d)、21.69%(7 d)、17.30%(14 d);赤红壤中NaHCO3-P含量的提高幅度分别为15.01%(28 d)、7.62%(7 d)、25.15%(14 d)、16.52%(7 d),在潮土中分别为5.60%(14 d)、3.30%(7 d)、9.31%(7 d)、5.95%(14 d).颗粒复合肥料中添加10%的稻壳炭后,肥料颗粒向赤红壤中垂直扩散的总磷量明显下降,土柱培养30天时MAP、DAP、NP、APP处理土壤中可提取的总磷量分别下降了13.88%、15.05%、9.37%和14.82%,但稻壳炭添加对潮土中垂直扩散的总磷量影响不大.施用添加5%稻壳炭后,APP处理的蕹菜鲜物质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均有所提高,磷肥利用率提高了19.15%.[结论]在含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硝酸磷肥和聚磷酸铵的复合肥料中添加稻壳炭可以促进磷素在土壤中的释放,提高土壤中水溶性磷和碳酸氢钠提取磷(NaHCO3-P)的含量,进而提高蕹菜产量和磷肥利用率.在潮土中添加稻壳炭提高复合肥中磷素释放和转化的效果小于在赤红壤中的效果,添加10%稻壳炭的效果优于添加5%.

    磷肥稻壳炭赤红壤潮土复合肥磷素释放无机磷形态磷肥利用率

    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对椪柑生长发育、产量和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万连杰何满田洋郑永强...
    675-6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研究等氮磷钾养分条件下,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对椪柑生长、养分吸收、产量和土壤微生物性状的影响,提出适宜的有机替代比,为柑橘化肥减量与提质增效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9、2020年在重庆连续进行田间试验,供试材料为15年生枳砧台湾椪柑(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cv.Ponkan).设置CK(不施肥)、FP(单施化肥)、T1(有机替代率为氮10%、磷25%、钾18%)、T2(有机替代率为氮15%、磷38%、钾27%)、T3(有机替代率氮20%、磷51%、钾36%)、T4(有机替代率为氮30%、磷76%、钾54%)共6个处理,除CK外,各施肥处理的氮、磷、钾养分一致.调查分析椪柑生长、养分吸收、产量和肥料贡献率及土壤微生物特性.[结果]1)与FP相比,有机肥替代处理(T1至T4)增加了根系量、根系活力和枝梢生长量,显著增加了细根(直径0~0.5 mm)比例,且增加幅度随有机替代比的增大而提高;有机替代处理的春梢叶片SPAD、Pn、PIabs和PItotal等较FP处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随有机替代比的增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以T2和T3处理对椪柑生长发育较好;2)2019和2020年有机肥替代处理的枝梢和果实N、P和K积累量相比FP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且随有机替代比的增加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019和2020年各有机肥替代处理较FP处理平均增产了7.2%~26.4%和2.0%~36.9%,肥料贡献率比FP处理分别提升了5.2%~45.4%和3.3%~54.9%,但随有机替代比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以T2和T3处理促进养分积累和增产的效果较好;3)有机肥替代处理的根际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及可培养的细菌和放线菌数量较FP均有所增加,且随有机替代比的增大而增加,7月时达最大,而土壤可培养真菌数量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以T3和T4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特性较好.[结论]等氮磷钾养分情况下,有机肥替代化肥促进了椪柑侧根根系特别是细根和春、秋枝梢的生长发育,改善了叶片的光合作用,提高了枝、叶、果对养分的积累和椪柑产量,改善了果园土壤生物学特性.本试验条件下,以有机替代15%~20%的氮肥、38%~51%的磷肥和27%~36%的钾肥的效果最好.

    椪柑有机肥替代化肥养分积累量光合生理土壤微生物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