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政治思想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政治思想史
政治思想史

高建

季刊

1674-8662

zzsxszz@163.com

022-23766325

300387

天津师范大学兴文楼B306室

政治思想史/Journ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Secondary SchoolCHSSCDCSSCI
查看更多>>本刊以研究中学(初三为主)各科教法改革和学法改革,探索检测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手段和方法,促进中学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为全国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十八世纪后期法国的政治变革与科学理性

    黄艳红
    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启蒙时代的科学与理性精神为 18 世纪后期法国知识界处理社会与政治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改革派精英期待将科学理性运用于人类事务中,并且认为科学理性及其内在的普遍适用性高于历史传统和个人意见,从而可以克服旧制度的等级特权制,实现国家治理的合理化;依据自然和理性拟定的标准就本质而言应成为适用于所有人的普遍准则.这种在旧制度后期形成的政治与科学理性的互动关系既是法国大革命的一个重要特征,也给随后的法国政治文化打上了烙印.

    科学理性政治变革旧制度法国大革命

    德刑之争的权力论述与解决方案——从孔子到董仲舒

    王开元
    2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刑之争是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孔子到董仲舒,诸多学者都对"亲亲相隐"案有过分析论述.这一案件不仅仅是道治或法治问题,更是权力视域下的话语之争.主张法治的法家大多是在为所谓公权力辩护,而主张德治的儒家则在有意无意中保护了某种私权.然而,法家所维护的公权也常因压制人民私权而成为对君主私权的辩护,儒家在申明道德时也未必形成对公权力的绝对反抗.法家与儒家的德刑之争在汉代走向调和,董仲舒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便可以说是这一思潮下的产物.

    德刑之争孔子董仲舒亲亲相隐

    与自然相通:王弼成圣观刍议

    王宏伟
    34-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代人依据历史文献的描述衡量是否成圣,呈现出天生圣人观念.曹魏王弼延续了这一观念,对于这点并非如学界通过讨论"圣人有情"说推导得出,因为其并不能反映出明确的圣凡关系.王弼天生圣人观念的呈现主要凭借"自然之性""神明"两概念的诠释,以及对后天积学的反对态度来证明,并且他在延续的同时作了改变,将与自然相通作为新的成圣标准,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圣人神秘化与王权化的消除;圣人神圣性的转变.这就使得成圣由一种客观性历史经验判断转变为主观性自我体悟,成圣与否概由自身决定.

    王弼圣人有情天生圣人成圣标准

    "一心三论":王茂荫政治思想刍论

    曹天生
    4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茂荫的政治思想中,抵御外侮的爱国思想是核心,安靖地方的治抚思想是基层治理的策略论,植根儒学的治吏思想是关于吏治的认识论,以道格君的匡君思想是人臣尽忠与匡正国君的关系论,可称之为"一心三论".

    王茂荫政治思想"一心三论"

    多元性与普遍性的弥合——章太炎以"齐物"解构"公理"的后果

    何刚刚
    6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章太炎在与《新世纪》派论战的过程中,深感"公理"对于个体的压制.他从"公理"观念形成的认识论基础与话语霸权两方面对其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以"齐物"思想取代"公理"的观点.为了避免"齐物"观念同样面临从认识论层面被解构的风险,他将"齐物"的合法性建立在否定名相以体证"真如"的基础之上,然而这却致使其价值指向徘徊于多元性与普遍性之间.章太炎最终以当下历史情境中的"人民"弥合了二者之间的裂隙.因此,"齐物"思想的价值指向并非多元或者普遍,而是回归于"人民"这一历史主体之上.

    章太炎"齐物"思想公理多元性普遍性

    论霍布斯的建国契约

    周冠宇韩潮
    78-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霍布斯是近代社会契约论的代表理论家之一.围绕他的建国契约,产生了当代契约论和语境派两种不同旨趣的解读.霍布斯的建国契约是将政治联合与服从义务结合在一起的,但是早期著作隐藏着联合之前达成一致的可能,以民主起源论和人民主权学说的形式表现出来.霍布斯利用《利维坦》中的授权版本的契约理论消除了"人民"概念.通过承诺服从争议和对诺曼征服的解释,霍布斯的契约论还能容纳以武力获取的国家.

    霍布斯建国契约人民主权

    想象与国家:论霍布斯的国家观

    杜陈
    91-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直以来,研究者对于霍布斯政治哲学中不受制约的主权者和公民个体之间的关系争论不休.然而,这些讨论大多忽略了想象在霍布斯国家观中的关键地位.通过对想象在人与世界关系、人与人关系中的阐发和利用,霍布斯揭示了国家作为人造人格的想象性和合作性.面对共和主义者的诘难,霍布斯以想象的思维运动取代了共和主义式的积极行动,最终指向君主和臣民围绕想象进行的合作.霍布斯的国家人格思想内涵丰富,揭示了政治观念与政治事实的复杂关联.

    霍布斯国家观想象

    如何理解霍布斯的自然状态?——施特劳斯和麦克弗森的分歧与争论

    赵柯
    107-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拿大政治哲学家麦克弗森对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进行了政治经济学视角的解释.施特劳斯从政治哲学视域出发,批评麦克弗森的解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把霍布斯的自然状态理解为一种逻辑假设;二是用占有性市场社会解释霍布斯从人性到自然状态的路径.施特劳斯表明,为了理解霍布斯的自然状态,无须求助于霍布斯意指何种社会类型,而需求助于霍布斯对基督教的反叛.施特劳斯和麦克弗森在霍布斯自然状态问题上的分歧与争论,是面对现代自由民主理论危机,政治哲学视域与政治经济学视域的分歧与争论.

    霍布斯自然状态麦克弗森施特劳斯

    友善还是敌对?——重新审视霍布斯对国际无政府状态的思考

    张楠
    122-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自然状态是否可以代表霍布斯对国际关系的看法,当代学者们莫衷一是.国际关系中现实主义学派认为,霍布斯式的国际无政府状态仍是以战争为基调的自然状态.另有研究者认为,相比于自然状态下的个人,主权国家有着更高的防卫能力与和平相处的意愿,这使得国际无政府状态更趋于和平而非战争.但后者的观点忽视了非军事手段对主权国家的威胁;在非军事手段的相互威胁下,霍布斯式的国际无政府状态在本质上仍然是相互争斗的自然状态.

    霍布斯国际无政府状态自然状态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德性政治的演进

    郭琳
    141-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借助文学、艺术、音乐等手段,始终以宣扬和凝聚社会道德价值共识为目标,"德性政治"成为人文主义政治思想的核心.彼特拉克开启人文主义德性政治复兴,继后的人文主义者们致力于围绕道德教化与德修楷模以实现社会道德风气的革新,在信奉共同体共善为先的伦理道德与政治统治之间架构桥梁.然而,马基雅维利摒弃了传统伦理道德,转而主张政治功能化和德性制度化.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德性政治演进脉络的研究发现,在意大利人文主义政治思想中存在着对政治与道德关系问题的探求,这也是当代西方政治应当加以重视的议题.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德性政治彼特拉克马基雅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