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兴通讯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兴通讯技术
中兴通讯技术

谢大雄

双月刊

1009-6868

magazine@zte.com.cn

0551-65533356

230061

合肥市金寨路329号凯旋大厦1201室

中兴通讯技术/Journal ZTE Technology JournalCSTPCD
查看更多>>  《中兴通讯技术》杂志为学术性与技术应用相结合的通信类专业刊物,由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与安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联合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杂志1995年创刊。杂志为双月刊,逢双月10日出刊。杂志为大16开本,用纸讲究,装帧精良,封面、封底都作哑光塑封处理,内文彩色印刷,每期发行量为15000份。   杂志力求“新、专、融、实”的办刊特色,基本满足了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目前,《中兴通讯技术》的发行面覆盖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合网络通信、中国广电、中国卫通等各大运营商,军队、煤炭、石油、电力等专网部门以及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电信制造商、新闻媒体、行业主管机构等领域。  杂志通过介绍、探讨通信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传播电信知识,交流推广新业务、新经验,报道通信行业各类信息以加强通信界的学术与技术交流,展现国内外通信领域发展动态,促进通信领域科研、生产、教学、市场之间的有效联合,发掘和培养技术人才,为振兴民族通信产业做出贡献。  杂志编委会现有编委55人,编委会主任钟义信为北京邮电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主任侯为贵为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副主任陈锡生为南京邮电学院电信工程系教授、知名交换技术专家,编委均为通信领域各专业的著名专家。  《中兴通讯技术》杂志以中兴通讯强大的经济、技术与产业化平台为支撑,以中兴通讯的品牌形象与业界知名专家把握的最新通信技术为牵引,以中兴通讯遍布国际120多个国家和国内60余个营销服务网络为延伸,将杂志直达目标客户群。杂志这种企业化运作模式有力地密切了读者、作者及客户间关系,是任何传统媒体所无法企及的。  《中兴通讯技术》杂志热切希望与业界朋友一起,共同促进民族信息产业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6G多天线技术专题导读

    金石章嘉懿韩瑜
    1-2页

    浅析基于AI的信道信息预测在6G中的应用

    肖华华鲁照华胡留军
    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入探讨了基于AI的信道信息预测在6G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并从信道信息预测的信道模型、信道信息预测方案、数据收集方法、模型监控技术、仿真验证结果,以及基于AI的信道信息预测所面临的机会与挑战这6个维度展开分析。在信道信息预测方案的分析中,广泛探索了多种信道信息预测策略;在数据收集方面,详细分析了不同参考信号传输类型及数据收集范围的影响;在模型监控方面,讨论了3种可能的监控方式。此外,通过仿真验证,充分展示了基于AI的信道信息预测技术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多输入多输出信道信息预测人工智能模型监控模型训练

    基于稀疏阵列的近场通信与感知方法

    周聪成洪樯游昌盛
    1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大规模阵列的应用可以显著增加传输距离和提高频谱效率,克服路径损耗,从而为通信领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超大规模阵列中用户往往处于辐射近场区域,因此通信系统需要采用更为精准的球面波模型。然而,超大规模阵列面临硬件成本和能耗高以及信号处理算法复杂等问题。为解决该问题,提出利用稀疏阵列构造超大规模阵列,赋能近场通感一体化。分别对稀疏阵列在远场和近场通信与感知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阐述了现有稀疏阵列应用的挑战,并提出未来稀疏阵列的研究方向。

    稀疏阵列超大规模阵列近场通信近场感知

    基于ODDM调制的6G通感一体化系统波形设计:基础、挑战和未来方向

    王得志黄崇文林海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出一种基于时延多普勒(DD)域正交脉冲的正交时延多普勒分集复用(ODDM)调制,可实现DD域精细时间和频率分辨率上的正交性。详细介绍了ODDM调制技术在未来通感一体化网络的波形设计应用前景,以及ODDM基础理论与特点,并对当前DD域调制方法进行了调研和比较。最后提出ODDM面临的关键挑战以及未来在通感一体化波形设计方面的潜在方向。本研究可为面向未来大规模天线阵列高速移动场景下的通感一体化波形设计提供思路。

    通感一体化正交时延多普勒分集复用波形设计

    面向下一代网络的近场通信:理论、应用与挑战

    万雨李翔宇武庆庆
    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电磁理论出发,分析了近场通信不可忽视的电磁特性和波束特性,以及对现有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利用近场效应,阐释了几种典型近场应用场景以及如何实现更高的性能指标。最后,为实现近场通信容量的提升,介绍了一些实现方法与架构,并对近场信道估计的两种技术进行展望,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本研究可为未来近场通信的研究提供参考。

    近场通信近场波束特性通信容量信道估计

    面向6G的超大规模阵列下近场波束方向图

    朱富强阳析
    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超大规模阵列(XL-array)中天线数目急剧增加,用户与基站(BS)之间的通信将处于阵列的瑞利距离内,导致传统的基于平面波前的远场波束方向图不再适用。为解决此问题,基于近场球面波前,利用泰勒展开得到近似近场场强表达,绘制出近场波束方向图。在此基础上,根据得到的近场波束方向图,揭示出波束角度偏转现象,并引入回归距离来刻画角度偏转程度。回归距离拟合函数体现了回归距离与目标波束角度、阵列尺寸、以及载波波长之间的关系。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回归距离拟合函数较好地表征了近场波束方向图特性。

    超大规模阵列近场通信球面波前波束方向图

    利用统计CSI的DMA辅助无线携能通信传输方法

    黄小钧张军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出了一种利用统计信道状态信息(CSI)的动态超表面天线(DMA)辅助无线携能通信传输方法。考虑一个由DMA阵列代替传统天线阵列的基站、一个信息解码用户,以及一个能量收集用户构成的无线携能通信系统,将信道建模为莱斯空间相关信道,提出了平均收集能量和发送功率约束条件下的可达遍历速率最大化问题。首先,利用随机矩阵理论将优化问题转化为一个确定性的优化问题;然后,通过交替优化方法,设计了可达速率最大化和仅利用统计CSI的基站发送协方差矩阵和DMA权值矩阵。仿真表明,所提方法能达到通信速率和收集能量之间的最优折中。

    动态超表面天线无线携能通信统计信道状态信息多输入多输出

    室内热点场景多频段RIS辅助MIMO通信信道测量与建模

    王子昂桑健李潇王海明...
    4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Sub-6 GHz频段和毫米波频段可重构智能超表面(RIS)辅助多输入多输出(MIMO)通信信道进行了室内热点(InH)场景下的信道测量。基于上述信道测量结果,研究了RIS辅助通信信道修正浮动截距(FI)模型,并对模型的准确性以及参数特性进行了验证。对RIS辅助通信信道在多频段的传播特性进行了分析,包括路径损耗增益、路径损耗因子(PLE)、时间色散等。上述信道测量和建模结果将为RIS辅助通信系统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RIS信道测量信道建模Sub-6GHz毫米波

    面向XL-MIMO可视区域识别的非均匀空间采样

    厉凯高锐锋王珏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XL-MIMO)是面向未来6G超级无线宽带和超大规模连接的关键技术,其空间非平稳特性导致局部天线阵列区域可能仅会被部分用户"看到",称为用户可视区域(VR)。利用VR可实现XL-MIMO低复杂度传输设计,如何识别用户VR是其必要前提。由于用户VR与其空间位置存在天然联系,可通过选择少量用户估计并反馈其所在位置处的VR,然后结合用户位置外推出其余用户VR。该过程可解释为"VR地图"的空间采样与重建,外推效果与采样点位置选择关系密切。为提高采样效率,基于探测与细化相结合的设计理念,提出了一种有限样本下的非均匀空间采样方案,并分析探测细化调控因子的设计方法。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案相较于传统随机采样具有更高的效率,可显著提升小样本下的VR识别准确性。

    超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空间采样可视区域识别探测细化

    面向6G的信道状态信息压缩技术

    鲁照华胡留军李伦李永...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出基于人工智能的信道状态信息压缩技术方案,并全面思考了模型训练、模型管理中的标准制定、实际应用等相关问题,分析了不同问题的潜在解决方案。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案可有效提升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精度,网络容量平均提升10%左右。

    人工智能多输入多输出信道状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