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世界哲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世界哲学
世界哲学

周晓亮

双月刊

1671-4318

wpcass@163.com;wpcass@sohu.com

010-85195533,85195535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世界哲学/Journal World Philosoph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世界哲学》(原《哲学译丛》,双月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主办的中央级学术刊物,是国内唯一一家具有50年历史(1956-2006)的外国哲学翻译和研究杂志。《世界哲学》以繁荣学术为主旨,翻译、介绍和评论外国哲学为己任,50年来翻译和介绍了世界最著名的哲学家的思想,为中国学术界提供了一个了解外国发展动向的重要窗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明形态"何以成为世界历史的叙事方式

    吴宏政曲昊儒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明形态"作为世界历史的叙事方式包括三种情况:在以亨廷顿等为代表的对"文明形态"的文化实证研究中,不寻求世界历史的统一性价值原则,只对各个民族国家或地域历史文化作出彼此毫不相干的客观描述.即"文明形态"只是作为描述"特殊世界历史"的叙事方式.在黑格尔思辨的历史哲学中,确立了世界历史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但由于其形而上学立场,世界历史统一于绝对精神.由此,"文明形态"只是"绝对精神外化史".在马克思的实践的历史哲学中,世界历史具有全新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世界历史统一于人类的生存实践.由此,"文明形态"成为世界历史的全新的叙事方式.

    文明形态世界历史叙事方式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意蕴及世界意义

    黄进
    16-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守正与创新,在坚守中华民族文化形态和发展形式基础上,强调运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法,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文化思想从哲学的视角,聚焦文化主体性、文化共同体及文化自觉自信,运用世界性战略思维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文化思想虽然发轫于中国,解答的却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等世界文明之困,体现了鲜明的本土性与世界性、包容性与原则性的高度统一,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走向.

    习近平文化思想哲学意蕴世界意义

    数字化生存世界对人类精神的异化及其本质澄明

    薛俊强
    2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生存世界体现了人类精神把握世界的无限可能与自由追求,也给人类精神生活带来了新的生存悖论,人类精神戴着自由的脚镣深陷新的异化困境.因此,人类精神呈现出认知形式化、生活感受力钝化、反思批判力弱化和思维创造力退化的状况.数字资本积累对人类精神劳动的无偿剥夺和占有构成数字化生存世界的内生动力,数字拜物教构织了数字化生存世界的现实幻境,自我剥削则形塑了数字化生存世界的运作机理.只有消解资本统治人的社会关系基础,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传统优秀文化驾驭资本的剥夺本性,人类精神历经数字化时代洗礼锻造后,才能开启自由解放之历史可能性.

    数字化生存世界人类精神异化政治经济学批判

    当代西方数字资本主义的生成逻辑及其批判

    邹琨
    39-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西方数字资本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大历史"在数字智能化时代连续性发展的历史性产物:从"资本逻辑"的维度看,是资本"具体生产方式"数字智能化转型的历史性产物;从"技术逻辑"的维度看,是技术与资本交互建构的历史性产物;从"权力逻辑"的维度看,是资本社会权力的连续性发展、技术化转向与全球扩张的历史性产物.在"资本""技术""权力"的交互建构及其深层逻辑中,我们不仅能更好地认知当代西方数字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从而批判关于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种种非连续性理论,而且可以更好地批判其内在矛盾与发展趋势.

    数字资本主义资本逻辑技术逻辑权力逻辑

    早期鲍德里亚符号批判的逻辑建构及其理论旨趣

    王海锋陈浩迪
    5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符号政治经济学既是鲍德里亚早期思想中最为重要的理论成果,也是马克思以后的西方社会批判理论的代表性成果之一.早期鲍德里亚通过对物和符号的重新理解,结合对欧美后工业社会消费行为的考察,初步形成了其符号批判的逻辑建构,揭示了符号与社会权力关系的深刻关联.尽管鲍德里亚以符号为依托的文化逻辑批判无法超越和替代马克思以生产为核心的资本逻辑批判,但符号政治经济学在文化维度对消费意识形态的批判构成一种广义的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理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具有积极的意义.

    鲍德里亚符号批判符号政治经济学社会批判理论

    梅洛-庞蒂的具身体现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卓承芳
    60-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试图通过梅洛-庞蒂的具身体现理论打开现代技术批判的新视域.梅洛-庞蒂的具身体现理论通过对具身存在与生存危机的追问,深化了技术批判理论的本体论视域,开启了现代性危机之追问.梅洛-庞蒂从具身体验、具身空间和具身认知视角阐述了其具身体现理论.这一具身体现理论为当代技术批判理论指明了新的方向.面对现代智能技术的全新统治,唯有摆脱具身感知的义肢化体验、具身空间的技术霸权、具身认知的技术统治,才能真正实现具身自由.

    梅洛-庞蒂技术批判理论具身体验具身空间具身认知

    "认知—文化"资本逻辑下莱克维茨独异性社会阐释及唯物史观反思

    王洪波郝思瑶
    7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莱克维茨指认,在工业化现代和晚期现代之间已然发生了结构性断裂,晚期现代社会已不再是工业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文化资本主义社会.在文化资本主义社会下,"认知—文化"资本逻辑实现了对工业资本逻辑的超越和替代.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发达阶段,"认知—文化"资本已展现出超越经济领域的极强扩张性,逐渐呈现为以"独异性"为典型特征的社会模式.在独异性社会下,商品、市场、劳动力,甚至科技与文化都展现出新的结构特征及内在矛盾.辩证分析这些重要论断为考察晚期现代社会新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然而,莱克维茨的分析视域仍局限于狭窄的表象层面,主要关注资本主义社会的自身内部机制,未能提升至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视域.从唯物史观角度考察,莱克维茨的文化资本逻辑仍属于资本逻辑,"独异性社会"依旧表现为物的依赖关系,人的独异性是对人的自由个性的遮蔽.

    莱克维茨独异性社会工业资本文化资本唯物史观

    文明何以形态变化:一种源自"力"的本体论的拓扑学构建

    黄罡赵中源
    8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人类文明何以发生建构性的形态变化"这一基础性问题出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命题论证得以进行拓扑学探究,并在"时空维度"与"历史现实"、"几何构型"与"权力关系"的重叠中,将"人类文明形态变化"展现为不断重复、持续再生的拓扑变化过程.文明形态的拓扑变化不仅呈现为话语形态的历史性演变,而且以"思之构建""欲之反叛"与"历史(再)生产"三个向度之间"力"的交缠、角逐与制衡,在控制与反控制的博弈中,进行开放有序的持续建构.在解析式的拓扑逻辑规制下,此过程与点状线性的空间构型以及多(双)方具体的装置部署、阵式构建紧密相关,并试图以差异性之间增补式的交互来消解中心化的宰制.由此致力于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命题研究的新路向.

    人类文明新形态形态变化"力"的本体论拓扑学

    F.法农去殖民化革命理论的关键概念

    孟飞詹蕊齐
    96-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F.法农一生主要致力于借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资源对殖民主义进行持续批判.法农围绕去殖民化的社会理想,将自由、异化、革命作为核心概念加以分析,他希望通过暴力革命的力量将囚禁在心理、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异化中的非白人解放出来,建立一种自由的国有化社会,持续保证人的自由.法农的去殖民化革命理论基于非洲殖民地被压迫的残酷现实,对于反资产阶级民主、受压迫民族—国家觉醒、被殖民者的解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但是,法农的主要洞见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相背离,其思想在现实性上也无法还原.

    法农马克思主义去殖民化革命

    谁来书写哲学的历史?——弗雷德与威廉斯论哲学的历史书写

    吴天岳
    107-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细致分析弗雷德的历史化的哲学史理想和威廉斯有关哲学史首先是哲学的主张,着重考察各自的理论动机及其实际的理论后果,从而揭示这两种激进立场所面临的理论困境:弗雷德为了捍卫哲学史的事实基础接受了一种素朴的实在论历史哲学,未能意识到历史学家的理性重构对于包括哲学史在内的一切历史的重要性;威廉斯延续科林伍德的历史哲学,将建构性的重演视为哲学史的根基,但并未能严肃对待其可能产生的相对主义危险:一切重演都享有同样的合法性.

    历史书写学说志建构性的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