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世界哲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世界哲学
世界哲学

周晓亮

双月刊

1671-4318

wpcass@163.com;wpcass@sohu.com

010-85195533,85195535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世界哲学/Journal World Philosoph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世界哲学》(原《哲学译丛》,双月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主办的中央级学术刊物,是国内唯一一家具有50年历史(1956-2006)的外国哲学翻译和研究杂志。《世界哲学》以繁荣学术为主旨,翻译、介绍和评论外国哲学为己任,50年来翻译和介绍了世界最著名的哲学家的思想,为中国学术界提供了一个了解外国发展动向的重要窗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结构与生成之间——以语言为视角看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思想关系

    蔡祥元
    120-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倪梁康以历史问题为线索,从胡塞尔与狄尔泰的思想互动出发,对海德格尔与胡塞尔的思想关系做了全新考察,并以结构主义和发生主义来整体界定他们各自的思想特征.在相关考察中,倪梁康提及却没有展开语言问题,而如何应对意识体验的语言表达困境恰是海德格尔思想方法形成的一个重要契机.语言问题对于理解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各自的思想特征及其相互关系都是一个重要视角.以语言为切入点,我们发现海氏现象学立场具有一个处于结构与生成之间的维度,后者正是解构的思想立足点.由此可知,海氏现象学并不只是简单融合现象学与解释学,它内在地包含了解构之维.这是海德格尔最"超出"于胡塞尔和狄尔泰之处.

    结构生成解构语言

    德里达与中国文字学及中国哲学

    邓晓芒
    132-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里达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其文字是"非哲学的",正好可以用来批判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哲学霸权.他从中文中分析出来的主导因素是象形或"痕迹",它超越语音特权而集中展示了语言的本质结构即不断地"替补"和"延异",由此而保持了语言的创造性活力而不被"本体论"的形而上学所固化和僵化.但德里达未料到,中文这种非本体论的文字也有自己的形而上学,即"伦理学之后".这种无知导致德里达堵塞了打通中西形而上学而进入到更高的形而上学即"语言学之后"的通道.

    语音特权痕迹替补原始文字本体论

    "消失的中介"及其哲学史探微——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域的考察

    孔明安谢宇星
    147-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消失的中介"是美国后现代哲学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提出的重要概念,它可以追溯至康德哲学.在康德的理智直观中,先验主体被"能思考之物"所填充,它在知性领域的推理能力无法帮助它实现统摄物自体的目的,最终变成了"消失的中介".黑格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体即主体"的辩证法命题,指出由于主体被"理性的狡计"所欺骗,致使实体和主体之间出现了无法弥合的裂缝,主体最终成为了"消失的中介".马克思在继承"实体即主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和国家会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消亡而消失,从而构成了"消失的中介".

    "消失的中介"先验主体"实体即主体"唯物史观阶级国家

    当代俄罗斯文化安全问题及其启示

    张熙
    158-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冷战结束后,新独立的俄罗斯试图以"休克疗法"进行激进改革,导致其在政治经济上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社会文化出现重重危机.那么,后苏联时期,俄罗斯面临哪些文化安全问题?俄罗斯如何管控各种文化安全风险以维护自身利益?这些问题事关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本文通过分析俄罗斯文化安全的现实困境,深入剖析其所面临的基本问题,探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担负的具体任务,旨在探索其对于我国文化安全建设的参考意义.

    文化安全文化危机俄罗斯

    电车难题为何不是一个可解的"题"——"故事—阅读"模式伦理学的阐释

    李长松姚城
    16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车难题以及类似的伦理学两难问题引起了高度的关注,并有大量学者试图给出相应的解法.但这些解法从根本上误解了伦理问题的本质,普特南和麦金太尔的相关理论表明,伦理问题不应该以自然科学的问题—解决模式进行处理,因而电车难题并不是一个可解的"题",伦理学研究应该以阅读文学和理解故事的方式进行.跟随着这种思路,伦理学的首要任务不是寻求某种确定、抽象的伦理算法,而是理解伦理生活的故事性、连续性和具体性.

    电车难题伦理两难伦理算法故事—阅读模式

    积极权利的困境及可能解法

    王惠民
    178-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积极权利"意指从他人或政府手中获得福利或服务的权利,它直到20世纪中叶才获得广泛承认.积极权利可以在自由放任主义的反驳中得到辩护,但是它的分配方式有待论证.国家契约主义对积极权利的建构是不成功的,这意味着积极权利必须是普遍权利.然而,无条件的普遍主义积极权利会遭遇资源稀缺导致的正义悖论,这说明积极权利的成立是有条件的.根据权利与义务均衡原则,劳动义务即是积极权利的条件,难点在于如何与自由相兼容.相比于平等主义的道德约束,"预付人权"理论提供了更切实际的解决方案.

    积极权利福利国家预付人权义务劳动

    时间的实践逻辑——线性时间观反思与情境性时间观建构

    曹德军
    188-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哲学围绕线性时间与周期时间二分法框架进行了长期争论.实践视角下的时间观,致力于弥合主观与客观的二分法,并尝试提出第三种时间观点.实践活动始终是一种时间化的行为.基于实践的时间观表明,行动者通过日常实践来体验时间.实践视角既关注行动者的能动性,也尊重社会结构的塑造约束,为时间提供新的洞见."时间之箭"隐喻将时间的不可逆特征突出,建构了基于欧洲中心的单一秩序观.但不同文化的时间体验源自实践差异.时间结构与日常实践关联,链接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时间计算和日期框架都具有主观情境性.基于实践的时间感知对静态的结构性分析带来挑战,将时间性理解为偶然的、复杂的、事件性的和异质的互动过程.

    线性时间实践逻辑日常习惯时间感知社会记忆

    后非经典:В.С.斯焦宾对世界哲学的独特贡献

    万长松耿海天
    198-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В.С.斯焦宾(Вячеслав Семёнович Стёпин,1934-2018)院士是享誉世界的俄罗斯(苏联)著名哲学家.在对历次全球科学革命考察的基础上,斯焦宾提出了从经典科学到非经典科学再到后非经典科学演化的科学进步模型.后非经典科学的哲学基础是后非经典(理性),后非经典阐明了科学认识不仅与客体、主体和认知手段有关,而且与社会价值目标和文化共相有关,后非经典要求重新审视人类社会的文化基础问题.后非经典是理解斯焦宾科学哲学和文化哲学的枢纽.以后非经典为核心,斯焦宾实现了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创新,以后非经典为哲学方法论,斯焦宾转向了文化学研究,重新定义了文化与文明的概念以及二者关系,为世界哲学和未来文明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

    В.С.斯焦宾后非经典后非经典科学文化共相文明发展类型

    Abstracts

    208,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