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哲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哲学研究
哲学研究

李景源

月刊

1000-0216

010-65137954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哲学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是全国性的哲学专业理论刊物。它发表哲学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对重要的哲学问题展开讨论,对各种现实问题进行哲学反思、探讨,反映国内外哲学动态,还发表对哲学研究的方向、状况的评论,以及严肃负责的书评、札记和其他多种形式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理内蕴与文化话语权建构

    鲁品越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博大精深,既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指南,同时又蕴含着关于文化和文化建设的深刻哲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精神内容的重要论述,蕴含着关于社会文化精神结构的深刻哲理.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纲领性思想,通过理性路径"入脑"、情感路径"入心"、人际交往活动路径"入礼",凝聚社会集体意志与集体行为,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社会文化的精神结构.社会文化的精神层面必须通过物质层面来表现,在社会文化的生产、传播过程中,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这种辩证统一的结果正是文化话语权的生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话语权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文化软实力的形成机制、文化硬实力的建设与形成机制以及社会大众文化认同度的形成机制,深刻揭示了国际话语权"西强我弱"的原因和"暗藏的玄机",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话语权的建构路径.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理内涵,积极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话语权,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社会文化的精神层面社会文化的物质层面文化话语权话语权形成机制

    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性质和职能研究:概述与反思

    杨耕
    1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概述与反思中国、苏联、东欧、西方学者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对象、性质和职能的研究,并提出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独特的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以"经验观察"为前提,从实践活动出发研究和把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同时,对现存的一切进行"前提"批判,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因而是"真正实证的科学"和"真正批判的世界观"的高度统一;历史唯物主义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研究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同时,以社会发展规律为基础探寻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条件和途径,因而是科学理论和意识形态的高度统一;历史唯物主义以现存世界的本体为基础建构认识论,以认识论为依据使本体论得以真正确立,在现时代,应以历史认识论为理论生长点,并对之进行深入研究、系统论证,从而使自身成为本体论和认识论高度统一的理论形态.

    历史唯物主义真正实证的科学真正批判的世界观经验观察实践

    劳动与财产权:马克思重构社会关系的现代叙事

    解丽霞
    34-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动是人生成自我本质、确立社会关系的重要实践方式.劳动确定财产权是现代政治哲学的基本共识,资产阶级以财产权为基础对工人劳动进行深度剥削是现代社会不争的事实.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在社会关系重构的意义上重释了劳动与财产权,对资本主义奠基于原子个人、立足于财产权所形成的"财产权压迫劳动"及其政治悖反进行了深刻批判,同时肯定了劳动建构财产权的积极意义,科学探讨了表征劳动与财产权本真关系的社会关系.因此,回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批判语境,阐明劳动与财产权之于重构社会关系的现代叙事,既是以发展的眼光对劳动与私有财产在现代社会如何逻辑展开的理论追问,又是以建构的视野对劳动如何真正复归人的本质、推进现代文明发展的现实追问.

    劳动财产权权利原则自由人联合体社会关系

    庄子"不得已"思想发微

    孙明君
    46-5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得已"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人生困境.面对不得已之生命困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应对之策.《庄子》的作者在面对迫不得已之事时,继承了老子的"不得已"观念,进一步提出了"托不得已以养中"和"动以不得已之谓德"两种思想观念.在世俗世界中,迫不得已是一种被动的状态.在庄子的观念中,"不得已"是理固如此,须要顺理而为."托不得已以养中"就是要利用、借助"不得已"去实现更高的心灵境界的逍遥,达到一种内心的中和;"动以不得已之谓德"强调变被动为主动,从行动上去改变"不得已"的状态,其中明显蕴含着积极主动的成分.围绕着"不得已"的观念,庄子构建起了政治论、修身论、认识论等实践环节.庄子"不得已"思想与老庄自然思想紧密相关,是老庄自然思想在现实生活层面的展开和落实.对庄子"不得已"观念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充分理解庄子以及道家思想的内涵,客观上有助于消除庄子代表了消极思想和躺平意识的流行观念.

    庄子不得已《人间世》养中

    中井履轩《孟子逢原》对心性论的诠释

    张捷
    5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井履轩是日本江户时代中期思想家,其《孟子逢原》对心性论的探讨具有日本特色.履轩对心、性、情、才均作了泛言与专言之分,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非对立关系.道德判断是道德行为成立的充分且必要条件,相较于道德动机更具本源性地位.道德的本质是行为,若要达成完满的道德实践,好善恶恶的道德情感只有在对伦理规范的理性认知的约束与调节下,方能符合道德的判断标准.由于天命的绝对地位被削弱,履轩对道德的认知倾向于突出行动意义,难免将道德工具化、功利化.

    中井履轩《孟子逢原》心性论道德情感道德判断

    邵雍的易学新运思与生命主体精神凝练

    王新春
    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宋邵雍,基于由造化到性命的易学新运思,揭示现实世界即为节律推移中的鲜活易世界.这一世界,持续推进着太极造化之道向天地万物之道的层层转化落实,促成宇宙造化谱系与人文天下谱系的延展.人之道成为天地万物之道的最终实现,人跻身物的最高境地.转进造化之成物,而有人文再造的由凡趋圣.士志于道而以仁自任的人生实现之道,成为人道的典范.生命价值自觉与主体使命承当,是人道的本质特色.每一生命之我,皆宜对接人之一才与人之道,挺立其在现实易世界的主体担当,迈向理想人生境地.邵雍由此成功深化了三才之道,凝练出易学直面现实的深沉生命主体精神,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今天,值得予以转化发扬.

    节律推移天地万物之道人之道生命价值自觉生命主体精神

    经史视域下西汉《周易》的经典化与经学化

    胡士颍
    7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汉是《周易》传布、列经与位格提升的关键时期.田何及其门人的易学传承谱系表现了《周易》在战国之后传播的新局面.持续经典化、公共化是《周易》列经和经学化的重要因素.汉武帝置五经博士使《周易》开启了官学化、经学化和深度经典化发展路向.《史记》《汉书》对于易学的不同记载,反映的正是《周易》位格提升前后的差异.《周易》成为群位之首是思想理论、政治文化、社会意识多方助力下的结果,蕴含了新兴天人关系变革、宇宙图式构建的内在逻辑.自西汉始,《周易》从带有浓重神秘主义色彩的"神书",转变为揭示"大道之原"的"圣典",成为影响中国、东亚乃至世界的文化经典.

    田何五经博士经典经学新易学

    智能机器何以逻辑地"明辨是非"?——自动驾驶电车难题的一种缺省逻辑分析

    阴昭晖
    8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探讨智能机器是否具备成为伦理能动者的资格时,一个普遍被认可的先决条件是,它们能够进行高水平的价值或道德推理.因此,研究如何将现代逻辑有效地嵌入智能机器之中就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需求.从逻辑学的观点看,自动驾驶电车难题可以被形式化为一种冲突情境下的非单调规范推理问题.而通常用以处理规范推理的道义逻辑面临着处理冲突能力不足及约根森困境等挑战.为应对这些问题,霍尔蒂提出的缺省逻辑主张摆脱经典道义语义学的束缚,转而将规范句表达为缺省蕴涵公式,且创造性地通过极大地满足规范集中位阶最高的规范子集来确定规范句的真值.这一方法显著增强了其形式刻画能力.在霍尔蒂理论中,电车难题被重构为一个缺省理论模型,据此可以对不同驾驶情景的价值推理及价值属性进行有效的逻辑分析.此外,可以构建一种基于主体性的价值分析框架,将其作为剖析自动驾驶电车难题的伦理基准与逻辑起点.

    自动驾驶电车难题缺省逻辑价值推理

    Auslegung(阐释)与Erkl?rung(说明)——一种概念史的研究

    洪汉鼎
    96-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哲学诠释学的关键概念是Auslegung(阐释)与Erklärung(说明).如果从横面分析,它们的区分正是人文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正如狄尔泰所说:"我们说明自然,我们理解心灵生活";如果从纵面分析,即从诠释学解释概念发展的阐释—说明—阐释这三阶段分析,当代阐释学正实现了马克思关于哲学家不仅要解释世界而且要改变世界的要求.当代中国要成功地积极参与到"改变世界"的伟大行动中,就要形成"解释世界"的底气、能力和话语权.

    诠释学解释说明阐释概念史研究

    集体默会知识何以可能

    谭笑
    109-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们在集体活动中顺畅地进行交往、合作需要特定的默会知识,这种默会知识究竟是集体共享的还是个人能力?这一问题引发了本体论、认知机制等方面的争论.本文认为纯粹个体的认知机制不足以解释这些社会实践,其中所需的默会知识展现出一种集体性.基于此,本文针对集体默会知识的属性和机制提出了新的说明.集体默会知识的"集体"一词强调集体层面上的独立性和整体性,而非其本体论意义.个人取向的解释方案主要针对的是更类似于动物合作的实践行为,而基于语言的复杂社会形态中的实践则不能被这一方案很好地说明.集体默会知识并不表现为"统一"的规则,而是共同体中形成的隐性群体共识和基于这些共识来理解和运用显性社会规则的方式.

    集体默会知识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集体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