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陈可冀

月刊

1003-5370

cjim@cjim.cn

010-62877592;62886827

100091

北京西苑操场1号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中医研究院主办的、全国性中西医结合综合性学术期刊。1981年7月创刊,名为《中西医结合杂志》,16开64页;1981--1982年为季刊;1983年为双月刊;1984年改为月刊;1992年改名为《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年改为大16开;2000年改为80页。创刊以来,积极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和中西医结合方针,报道我国中西医结合在临床、科研、预防、教学等方面的经验和成果,探讨中西医结合思路和方法,介绍国内外有关本专业的进展。本刊设有:临床论著、经验交流、实验研究、学术探讨、博士之窗、基层园地等多种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及再骨折的诊疗

    刘保新
    517-520页

    基于2 337例社区自然人群调查的女性肾阳虚证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研究

    刘藜刘晓林王红芹祁轶斐...
    521-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女性肾阳虚证的临床特征、舌脉特点、危险因素,为其客观辨证及防治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于2020年9月-2022年11月采集北京市海淀区的4个社区居民的一般信息、中医四诊信息、肾阳虚量表信息、血清样本。基于证型诊断标准及量表分数诊断肾阳虚证,筛选符合标准的居民。比较不同性别肾阳虚证量表条目积分、舌脉频数分布、基本信息、生活习惯、检测指标差异,将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纳入Logistic回归探讨女性肾阳虚证危险因素,并通过Spearman分析女性经产史与肾阳虚量表分数相关性。结果 完成调查的居民共2 416例。最终符合纳排标准的居民2 337例,其中男性924例,女性1413例。与男性患者比较,女性患者肾阳虚量表总分及条目中腰部酸痛、膝软乏力、腰膝怕冷、不耐寒冷的分数更高,夜尿频多的分数降低(P<0。05,P<0。01)。女性患者高频舌脉为白苔、腻苔、红舌、沉脉、弦脉、细脉,多种舌脉往往共存,女性实性舌脉的占比低于男性,虚性脉象的占比高于男性。女性患者的年龄及体重指数(BMI)小于男性,烟酒史比例低于男性(P<0。05,P<0。01),女性口味偏淡偏素,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及甲减患病率、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偏高(P<0。05,P<0。01)。女性肾阳虚分数与绝经年龄呈负相关(r=-0。76),与初潮年龄(r=0。05)、怀孕次数(r=0。10)、生育次数(r=0。09)呈正相关(P<0。05,P<0。01)。年龄、叶酸、维生素B12缺乏病史、甲减病史、抑郁量表分数、绝经年龄、怀孕次数与女性肾阳虚证的发生有关(P<0。05)。年龄增长、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史、甲减病史、抑郁量表分数高、绝经年龄小、怀孕次数多是女性肾阳虚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女性肾阳虚证腰部酸痛、膝软乏力、腰膝怕冷、不耐寒冷的表现更突出,多种舌脉共存,虚实夹杂。两性、BMI、烟酒史、饮食口味、叶酸维生素b12缺乏、甲减患病率、FPG、TC、LDL-C、HDL-C存在显著差异。高龄、低代谢状态、异常经产史为其主要危险因素。(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No。ChiCTR1 900025713)

    肾阳虚证中医证型女性虚实夹杂月经史经产史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再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528页

    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湿证与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参数相关性研究

    唐雨青郭思恩李禹慧陈文生...
    529-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医湿证与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585例接受冠脉CT血管造影(CTA)且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根据中医证候分为湿证组(366例)和非湿证组(219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使用自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PCAT相关参数—右冠状动脉脂肪组织衰减指数(RCA-FAI)。比较两组间基线资料[体重指数(BMI)、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采用Pearson或者Spearman分析湿证与各变量相关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T2DM湿证患者影响因素,建立ROC曲线分析PCAT对T2DM合并冠状动脉疾病(CAD)湿证的预测价值。结果 T2DM湿证组RCA-FAI高于T2DM非湿证组(P<0。001),且T2DM湿证组BMI、TG、TC和LDL-C高于T2DM非湿证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湿证积分与RCA-FAI、BMI、TG、TC和LDL-C呈正相关关系(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BMI、RCA-FAI是T2DM湿证患者影响因素。其中ROC曲线显示RCA-FAI预测T2DM合并CAD湿证的曲线下面积为0。638(95%CI:0。588~0。687)。结论 PCAT相关参数RCA-FAI与T2DM湿证患者显著相关。(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No。ChiCTR2400079869)

    2型糖尿病湿证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血管周围脂肪衰减指数

    CELSR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代谢综合征痰证的关系研究

    郑秀娟李缘缘熊文慧陈继承...
    537-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检测代谢综合征(MS)痰证、非痰证患者及健康人外周血中CELSR2基因CpG位点DNA甲基化水平,初步探索MS痰证形成的表观遗传学机制。方法 收集MS患者,运用证素辨证法筛选MS痰证、非痰证患者各27例,并以27名健康人为对照。理化指标检测包括: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身体重指数(BMI)、腰围(WC)、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MethylTarget方法检测CELSR2基因启动子区41个CpG位点的DNA甲基化水平。结果 与健康组比较,MS痰证、非痰证组中SBP、DBP、BMI、WC、FPG、TG升高而HDL-C降低(P<0。01);与MS非痰证组比较,MS痰证组中DBP、BMI、WC、FPG、TG升高(P<0。05)。与健康组比较,MS非痰证组中CpG28、CpG34 DNA甲基化水平降低(P<0。05),MS痰证组中CpG24、CpG34 DNA甲基化水平降低(P<0。05);与MS非痰证组比较,痰证组中CpG20、CpG24、CpG34 DNA甲基化水平降低(P<0。01)。与健康组比较,MS患者吸烟、饮酒人数较多(P<0。01);与MS非痰证组比较,痰证组饮酒人数增多(P<0。05)。与CELSR2基因CpG34甲基化率正常比较,低甲基化发生MS痰证的风险是其4。14倍(95%CI:1。25~13。70,P<0。05);与未饮酒相比,饮酒发生 MS 痰证的风险是其 3。55 倍(95%CI:1。07~11。82,P<0。05)。结论 DBP、BMI、WC、FPG、TG升高可能使MS痰证形成的风险升高,CELSR2基因CpG34位点的DNA低甲基化可能是MS痰证形成的表观遗传学基础,饮酒是MS痰证形成的危险因素。

    代谢综合征痰证CELSR2基因DNA甲基化生活方式中西医结合

    急性冠脉综合征瘀毒互结证诊断标准研究

    田文得鞠建庆高洁付长庚...
    543-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冠心病"瘀毒"病因病机的理论认识,建立急性冠脉综合征瘀毒互结证诊断标准。方法 采用文献系统分析与横断面临床研究构建条目池,采用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对条目进行筛选,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条目权重。在此基础上,结合条目权重及临床实用性原则建立诊断标准。结果 文献系统分析筛选条目43个,横断面临床研究纳入患者400例,筛选条目39个,归纳分类后形成包含67个条目的条目池;经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筛选保留条目28个;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高权重类条目(0。0430~0。1976)9个、中权重类条目(0。0153~0。0289)9个与低权重类条目(0。0060~0。0147)10个。结合临床实用性原则,优化形成包括必要指标(心绞痛程度进行性加重、近1个月反复发作性心绞痛等)、理化指标(心脏肌钙蛋白或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等)及舌象脉象(舌青紫或紫暗等、脉弦细或脉涩)3个维度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瘀毒互结证诊断标准。两轮专家问卷咨询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368、0。395,格朗巴赫系数为分别为0。967、0。893,提示专家意见一致性好,结果可信度高。结论 该诊断标准涵盖了反映瘀毒互结致病特点的宏观表征和理化指标,可指导急性冠脉综合征瘀毒互结证的诊断。

    急性冠脉综合征瘀毒互结证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诊断标准

    多种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评价中医药对艾滋病患者CD4+T细胞的长期影响

    金艳涛王东利贾皇超袁君...
    548-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在观察性临床研究中最佳的控制研究对象基线信息均衡性的倾向性评分(PS)匹配(PSM)方法,并运用最佳方法评价中医药治疗对艾滋病患者CD4+T细胞的长期影响。方法 以既往艾滋病治疗数据为信息来源,收集河南省2006年参与"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中医项目)地区的艾滋病患者信息,对其CD4+T细胞计数进行12年的随访。按是否参与中医项目分为中医组和非中医组。分别采用一般线性模型(Logistic回归)法、一般化加速建模(GBM)和神经网络模型(NNET)估计PS值;采用"最邻近匹配"(NNM)并设定"卡钳值"。"卡钳值"分别设定为0。01、0。2倍的两组PS值logit合并方差(σ),和0。1倍σ及"最优匹配"(OM),共12种PSM方法进行1∶1无放回匹配。使用两组协变量的均值标准化差异评价PSM后两组患者基线信息的均衡性,并绘制匹配后中医组与非中医组CD4+T细胞计数变化趋势。所有分析均采用R 4。1。1软件包。结果 共纳入2 783例艾滋病患者,其中中医组544例,非中医组2 239例。Log 0。01 NNM,Log 0。2 σ NNM模型匹配效果最好。使用Log 0。01 NNM模型数据分析中医治疗对艾滋病患者CD4+T细胞影响的结果显示:在治疗初期两组艾滋病患者CD4+T细胞均逐年升高,第6年CD4+T细胞计数达到400个/μL左右时,增势消失。第1年中医组CD4+T细胞计数均值高于非中医组(P<0。05),其余随访年两组CD4+T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Logistic回归计算PS值并用NNM匹配可以更好的控制观察性临床研究中的研究对象基线信息的均衡性;中医药在艾滋病患者CD4+T细胞<350个/μL时,可以快速提升CD4+T细胞计数。

    艾滋病中医学倾向性评分匹配CD4+T细胞计数队列研究

    黄连-莪术药对配伍规律研究

    袁蛀鱼曲华史大卓
    554-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分析黄连-莪术的配伍规律。方法 筛选史大卓教授门诊开具处方中含黄连-莪术药味的病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舌脉、中西医诊断和处方用药信息,并进行数据规范化及统计分析。结果 含黄连-莪术药对方剂应用人群的舌质以暗红和紫暗为主,舌体多胖大,苔多腻,脉象以沉弦和沉弦细为主。西医主治疾病主要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主治证候主要为心血瘀阻证。黄连:莪术配伍比例一般为0。7、0。5。与黄连-莪术药对共同使用的中药主要包括丹参、赤芍、川芎和黄芪。结论 含黄连-莪术药对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心血瘀阻证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临床根据血瘀、热毒、痰湿、气虚等病证的轻重变化,配伍比例有所变化,并酌情配伍活血化瘀、清热、补虚和理气中药。

    药对配伍数据挖掘用药规律黄连莪术中药

    基于GPR43/β-arrestin-2/IκBα/NF-κB通路探讨左归降糖通脉方对糖尿病大鼠血管内皮炎性保护的影响

    彭岚玉李定祥姚敬心蔡昱哲...
    558-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左归降糖通脉方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影响与作用机制。方法 高脂饲料喂养联合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的方法制备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左归降糖通脉方低剂量(12g/kg,ZJTF-L)组、左归降糖通脉方高剂量(24g/kg,ZJTF-H)组、二甲双胍+阿托伐他汀(150mg/kg+10mg/kg、西药联用)组、短链脂肪酸(500 mg/kg,SCFAs)组,每组10只。干预结束后,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颈动脉超微结构变化;ELISA检测血清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内皮素1(ET-1)、白细胞介素-1 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生化分析法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的含量;分别采用Western Blot、qPCR检测G蛋白偶联受体43(GPR43)、β-抑制蛋白2(β-arrestin-2)、核因子κB抑制因子α(IκBα)、核因子κB p65(NF-κBp65)的蛋白表达与mRNA水平。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体重下降,血糖显著升高(P<0。01);HbA1c、FINS、IL-1 β、IL-6、TNF-α、ICAM-1、VCAM-1 及 ET-1水平明显升高,NO明显降低(P<0。01);内皮细胞肿胀,胞核皱缩,细胞形状不清晰;颈动脉GPR43、IκBα蛋白表达与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β-arrestin-2、NF-κBp65蛋白表达与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药物干预各组体重升高、血糖下降(P<0。01);炎症因子、血管内皮功能各项指标均有所好转(P<0。05,P<0。01)。ZJTF-H组颈动脉部分内皮脱落,胞核形状较规则;GPR43、IκBα蛋白表达与mRNA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β-arrestin-2、NF-κBp65蛋白表达与mRNA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 左归降糖通脉方可改善T2DM大鼠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调节GPR43/β-arrestin-2/IKBα/NF-κB信号通路有关。

    左归降糖通脉方2型糖尿病G蛋白偶联受体43β-抑制蛋白2核因子κB抑制因子α核因子κB中药复方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第九届编委会名单

    5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