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肖传实 王斌全 吕吉元

月刊

1672-1349

zxyjhxnxgbzz@vip.163.com

0351-4639124

030001

太原解放南路85号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on 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CSTPCD
查看更多>>《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是2003年1月创刊的,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共同主办,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可冀院士任总编,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及神经科专业委员会知名专家任编委的医学期刊,编委人数41 ,其中博导18 人,硕导 14 人,心血管有 22 人,神经科有 11 人,是国内唯一一种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疾病学术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不同辨证体系探讨扩张型心肌病中医病机的研究进展

    吴永青宁博葛腾李舒钰...
    4126-4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扩张型心肌病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心肌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近代医家在古代经典医学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扩张型心肌病的中医病机。通过对扩张型心肌病中医病机相关文献进行总结与归纳,分别从脏腑理论、气血津液理论、络病理论等3个不同体系,探讨中医病机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扩张型心肌病的病机研究及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

    扩张型心肌病脏腑理论气血津液理论络病理论中医病机

    心肌病病理诊断的研究进展

    高小宁闫奎坡蔡琼杨李杨...
    4129-4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肌病是一组异质性心肌疾病,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心肌病变导致心肌机械和(或)心电功能障碍。心肌病的病理诊断对该病早期发现、对症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根据心肌病临床分类方式综述各类心肌病病理诊断的研究进展。

    心肌病病理研究进展综述

    心肝综合征的研究现状

    金书媛李建国
    4135-4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脏是人体循环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持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器官。心脏、肝脏、肾脏等各器官系统保持正常功能才能维持人体正常代谢的循环。近年来,心肝综合征被提出,以描述心脏与肝脏之间的相互作用。心肝综合征的发生导致病人反复住院,预期寿命缩短,生活质量降低。目前尚无心肝综合征统一的诊疗指南。综述以心脏为中心的1型、2型心肝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机制、临床特征及治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心肝综合征的早期识别和治疗提供依据。

    心肝综合征心力衰竭肝功能不全综述

    慢性脑缺血损伤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张良王慧影付海鑫兰瑞...
    4139-4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脑缺血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损伤机制复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及年轻人生活方式的改变,该病发病率逐年增长并趋于年轻化。查阅近年来中西医研究相关文献,综述慢性脑缺血损伤机制、部分治疗靶点及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慢性脑缺血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慢性脑缺血损伤机制中西医治疗综述

    肥厚型心肌病病人发生持续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孙静白春林
    4144-4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肥厚型心肌病病人发生持续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以期为肥厚型心肌病高危病人临床管理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及Web of Science英文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肥厚型心肌病发生持续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月30日。提取纳入文献的资料,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使用R 4。2。2软件中的Meta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初步检索获得文献4620篇,最终纳入22篇,涉及肥厚型心肌病病人13254例,其中发生持续室性心律失常128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晚期钆增强[HR=1。34,95%CI(1。03,1。75),P=0。03]、左室舒张末期内径[HR=1。06,95%CI(1。03,1。09),P<0。01]、心源性猝死家族史[HR=1。14,95%CI(1。06,1。23),P<0。01]、非持续室性心动过速[HR=1。48,95%CI(1。16,1。89),P<0。01]、不明原因晕厥史[HR=2。20,95%CI(1。54,3。14),P<0。01]是肥厚型心肌病病人发生持续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论:现有证据表明,晚期钆增强、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心源性猝死家族史、非持续室性心动过速、不明原因晕厥史是肥厚型心肌病病人发生持续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

    肥厚型心肌病心源性猝死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危险因素Meta分析

    心电图P波联合血清UA、TBIL对高血压病人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

    葛蓓蓓卢杨黄翔
    4154-4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心电图P波联合血清尿酸(UA)、总胆红素(TBIL)对高血压病人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80例,作为阵发组;选取高血压且心律正常的病人80例,作为窦律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血清UA、TBIL、血肌酐(Scr)、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血压情况;比较两组心电图P波指标[包括P波变异(Pv)、P波离散度(Pd)、P波最大时限(Pmax)及P波最小时限(Pmin)]。结果:阵发组合并冠心病占比、血清UA、TBIL、24 h收缩压及Pmax、Pd、Pv均高于窦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UA、TBIL、Pmax及Pd是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心电图P波指标Pmax、Pd联合血清UA、TBIL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36。结论:心电图P波联合血清UA、TBIL对高血压病人是否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高血压阵发性心房颤动心电图P波预测价值

    心肌机械能效率联合超声心动图参数诊断肝硬化性心肌病的临床价值

    张磊梁阔鹏张艳龙隋庆涛...
    4158-4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机械能效率(MEE)联合超声心动图参数诊断肝硬化性心肌病(CCM)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3月邢台市人民医院明确诊断为肝硬化的80例病人病例资料(作为对照组),同期分析明确诊断为CCM的80例病人病例资料(作为观察组)。所有病人均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并比较两组超声心动图参数并计算MEE,同时检测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观察组左心室心肌做功指数(左心Tei指数)、右心室心肌做功指数(右心Tei指数)、MEE和血清NT-proBN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心尖瓣口血流图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峰值之比(E/A)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左心Tei指数、右心Tei指数、MEE和血清NT-proBNP水平均呈正相关(P<0。001),E/A与血清NT-proBNP水平呈负相关(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MEE和各超声心动图参数单独及联合诊断CCM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5,0。742,0。727,0。760,0。805;其中联合诊断的AUC值最高,诊断效能高于单项检测。各指标取最佳截断值时,可获得最佳诊断效能。结论:MEE联合超声心动图参数诊断CCM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以联合诊断效能最高,MEE可能成为辅助诊断CCM的指标。

    肝硬化性心肌病肝硬化超声心动图心肌机械能效率诊断价值

    沙库巴曲缬沙坦对STEMI病人PCI术后心室重构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王亚静高瑶田媛张娜...
    4162-4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室重构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6月在我院急诊科行PCI治疗的200例STEMI病人,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入组100例,脱落3例)给予常规用药联合缬沙坦治疗,研究组(入组100例,脱落1例)在常规用药基础上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比较两组心室重构指标、心肌酶、N-末端脑利钠肽(NT-proBNP)、血管内皮功能的差异;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及随访6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减小,且研究组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心肌酶、NT-proBNP、内皮素-1(ET-1)、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管生成素样蛋白12(Angpt12)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一氧化氮(NO)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研究组MACE发生率为16。16%(16/99),低于对照组的34。02%(33/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TEMI病人PCI术后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可抑制左室重构,保护心肌细胞,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MACE发生。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沙库巴曲缬沙坦血管内皮功能左室重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不同起源部位的室性期前收缩病人心脏结构、功能变化及其与心肌缺血的关系

    边洋白雨微赵君智郭宁...
    4167-4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起源部位的室性期前收缩病人心脏结构、功能变化及其与心肌缺血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3年1月西安医学院附属宝鸡医院收治的84例室性期前收缩病人,根据不同起源部位分为左室起源组(56例)和右室起源组(28例)。比较两组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左房前后径(LA)、右室前后径(RA)、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心肌缺血情况[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乳酸脱氢酶(LDH)];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室性期前收缩病人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及其与心肌缺血的相关性。结果:左室起源组LA、LVESD、LVEDD高于右室起源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起源组血清CK-MB、cTnI、NT-proBNP、LDH水平低于右室起源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室性期前收缩病人LA、LVESD、LVEDD与心肌缺血损伤指标(CK-MB、cTnI、NT-proBNP、LDH)呈负相关(P<0。05)。心肌梗死组右心室、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高于非心肌梗死组,左心室、左心室流出道、前壁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低于非心肌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起源部位的室性期前收缩病人心脏结构、功能变化及心肌缺血情况有所差异,且心脏结构、功能变化与肌缺血存在相关性。

    室性期前收缩心脏结构心脏功能起源部位心肌缺血

    TAPSE/sPAP与TAPSE/TRV区分毛细血管前与毛细血管后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

    赵颖马涛张立欣田立国...
    4171-4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肺动脉收缩压(sPAP)、TAPSE/三尖瓣反流速度(TRV)区分毛细血管前与毛细血管后肺动脉高压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2月-2022年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经右心导管(RHC)诊断为肺动脉高压病人,根据肺动脉高压诊断标准将病人分为毛细血管前肺动脉高压组(PAH组)和毛细血管后肺动脉高压组(PH-LHD组)。记录两组超声心动图(Echo)和RHC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PH-LHD组TAPSE/sPAP、TAPSE/TRV均高于PAH组。Echo-TAPSE/sPAP与RHC-TAPSE/sPAP呈正相关(r=0。791,P<0。001);Echo-TAPSE/sPAP与TAPSE/TRV呈正相关(r=0。945,P<0。001)。利用受试者工作特性分析和约登指数明确了PAH与PH-HFpEF病人毛细管前和毛细管后肺动脉高压的最佳截断值Echo-TAPSE/sPAP为0。21 mm/mmHg,Echo-TAPSE/TRV为3。49 mm/(m·s)。结论:TAPSE/sPAP和TAPSE/TRV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是可靠的右心室肺动脉耦合(RV-PAC)指标,有助于无创区分毛细血管前与毛细血管后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右心室-肺动脉耦合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肺动脉收缩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