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肖传实 王斌全 吕吉元

月刊

1672-1349

zxyjhxnxgbzz@vip.163.com

0351-4639124

030001

太原解放南路85号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on 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CSTPCD
查看更多>>《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是2003年1月创刊的,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共同主办,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可冀院士任总编,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及神经科专业委员会知名专家任编委的医学期刊,编委人数41 ,其中博导18 人,硕导 14 人,心血管有 22 人,神经科有 11 人,是国内唯一一种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疾病学术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药汤剂治疗窦性心动过缓有效性的Meta分析

    陈芮罗淑萍麦晓洇祝翠连...
    732-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中药汤剂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及 PubMed,获取中药汤剂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相关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价。采用 RevMan 5。3 软件进行数据合成及 Meta分析。结果:纳入 10 篇文献,涉及病人 71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综合疗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3。71,95%CI(1。77,7。75),P =0。000 5]。24 h动态心电图平均心率[MD=4。40,95%CI(-8。22,17。02),P =0。49]、静息心率[MD=2。25,95%CI(-9。06,13。55),P =0。70]、心电图显效率[OR=0。87,95%CI(0。17,4。39),P =0。8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在治疗窦性心动过缓方面中药汤剂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的综合疗效优于单独西医常规治疗。

    窦性心动过缓中药汤剂Meta分析

    风痰阻络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脂、血凝水平与脑卒中进展的关系

    申少珍徐婧杨贺窦金娟...
    737-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风痰阻络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脂、血凝水平与脑卒中进展的关系。方法:通过采集医院电子病例系统信息和电话随访的方式收集 2020年 1月 1日—2020年 12月 31日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脑病科入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 453例,分为风痰阻络型组(299例)和非风痰阻络型组(154例)。收集病人的一般资料,统计分析两组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对比分析风痰阻络证进展性脑卒中与非进展性脑卒中病人血脂、凝血指标及与脑卒中进展的相关性。结果:风痰阻络型组进展性脑卒中 115例,非进展性脑卒中 184例,脑卒中进展发生率为 38。5%;非风痰阻络型组进展性脑卒中 43 例,非进展性脑卒中111例,脑卒中进展发生率为 27。9%。风痰阻络证组脑卒中进展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风痰阻络证组(χ2=4。971,P =0。026)。风痰阻络证进展性脑卒中组与非进展性脑卒中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与风痰阻络型脑卒中进展呈正相关(r =0。145,P =0。016;r =0。127,P =0。034)。结论:风痰阻络证脑卒中进展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风痰阻络证。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是导致脑卒中进展的直接相关因素,在临床诊治风痰阻络型进展性脑卒中病人时需要严格控制好病人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进展性脑卒中风痰阻络证回顾性研究危险因素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穴位按摩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

    翁俊梅彭庆婕
    741-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穴位按摩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 2019 年 1 月—2021 年 2 月于安徽省六安市中医院就诊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 8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41例。对照组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及常规吞咽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按摩联合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后的吞咽功能[标准吞咽功能评定(SSA)、洼田饮水试验];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及治疗后营养状态指标[体质指数(BMI)、血清清蛋白(ALB)、健侧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健侧上臂中部肌围(AMC)]、舌骨喉复合体动度、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及生活质量[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评分(SWAL-QOL)];记录两组病人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吞咽功能分级改善状况优于对照组(Z =2。143,P =0。032),其 SSA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营养状态指标(BMI值、ALB水平、TSF值、AMC值)、舌骨喉复合体动度(舌骨上移距离、舌骨前移距离、甲状软骨上移距离、甲状软骨前移距离)、Barthel指数评分及SWAL-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10。00%,对照组为 12。5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穴位按摩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的吞咽功能及营养状态,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脑卒中吞咽障碍神经肌肉电刺激穴位按摩营养状态舌骨喉复合体动度生活质量

    头颈部CTA联合血清CTRP3、ANGPTL8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继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吴磊胡岗王浩
    745-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头颈部 CT 血管成像(CTA)联合血清补体 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 3(CTRP3)、血管生成素样蛋白 8(ANGPTL8)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继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 2020 年 6 月—2022 年 6 月于本院治疗的 205 例 TIA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发生后循环 TIA后 30d内是否继发脑梗死将病人分为未继发脑梗死组(141 例)和继发脑梗死组(64 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 CTRP3、ANGPTL8水平。Pearson法分析 CTRP3、ANGPTL8 表达与 CTA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头颈部 CTA联合血清 CTRP3、ANGPTL8 对 TIA后继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继发脑梗死组病人血清ANGPTL8水平及CTA评分均高于未继发脑梗死组,血清CTRP3水平低于未继发脑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法分析结果显示,继发脑梗死病人血清 CTRP3水平与 CTA评分呈负相关(r =-0。405,P<0。05);继发脑梗死病人血清 ANGPTL8水平与 CTA评分呈正相关(r =0。428,P<0。05)。头颈部 CTA联合 CTRP3、ANGPTL8 预测 TIA后继发脑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 0。904,高于单项指标检测(P<0。05)。结论:血清CTRP3、ANGPTL8水平联合头颈部CTA检测可显著提高预测 TIA继发脑梗死的价值。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继发脑梗死CT血管成像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血管生成素样蛋白8

    拉考沙胺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局灶性癫痫患儿的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曹志伟张淑敏董琰张文娟...
    749-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拉考沙胺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儿童局灶性癫痫的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 2020 年 3 月—2022 年 3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 50例局灶性癫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联合组(25例)。对照组给予左乙拉西坦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拉考沙胺联治疗。比较两组癫痫发作频率、血清神经递质水平[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羟色胺(5-HT)]、血清神经损伤指标[髓鞘碱性蛋白(MBP)、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S-100β)]、认知功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四版(WISC-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复杂部分发作及简单部分发作次数、MBP、GFAP、NSE、S-100β水平均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联合组复杂部分发作及简单部分发作次数、MBP、GFAP、NSE、S-100β水平明显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 NE、DA、5-HT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联合组上述指标变化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前后总智商、语言智商、操作智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0。00%与 12。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考沙胺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局灶性癫痫患儿可有效减少癫痫发作频率,调节血清因子水平,减轻神经损伤,对认知功能无较大影响,且有一定安全性。

    局灶性癫痫左乙拉西坦拉考沙胺认知功能疗效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人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和预后分析

    高泽张金
    752-7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病人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和预后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性别亚组之间临床特征的差异性和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医师诊治CVST和优化决策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电子信息化病历系统及数据中心收集 2018年 1月 1日—2022年 2月 18日初次诊断为 CVST的 115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等,结合相关文献对观察指标进行探讨。结果:共纳入 CVST病人 115例,女 64例,男 51 例,年龄 36(26,48)岁。剔除 7例为孕产期女性后,体质指数(BMI)≥24 kg/m2 的男性 21 例,女性 33 例,不同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28 kg/m2 的男性 1例、女性 9例,不同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自觉有症状至入院的中位时间为 9 d(7 h,30 d),62。61%(72/115)的病人为亚急性起病(48h至 30 d),66。09%(76/115)的病人首诊就诊于神经内科。72 例(62。61%)病人以头痛为首发症状。女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6分者多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PLT)女性高于男性,同型半胱氨酸(Hcy)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压在 180~330 mmH2O的女性多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变性质和部位中,脑实质损伤、缺血病灶、多个脑叶受累女性多于男性,多个窦受累男性多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血小板增多、贫血病人多于男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病人少于男性,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意识障碍、脑出血是 CVST病人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VST好发于青年女性。临床症状以头痛最常见。女性入院时病情更重,存在更多脑实质受损。多数病人可以确定至少 1 个危险因素,肥胖可能增加 CVST风险。积极抗凝治疗可以改善病人的短期预后,意识障碍和脑出血是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

    颅内静脉窦血栓危险因素临床特征预后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心脾同治法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机制

    孙立莹韩卓君王培利
    758-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严重影响人民的生命健康。心脾同治法,即益气活血健脾法,作为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重要方法,符合缺血性心脏病气虚血瘀的本质。肠道菌群的生理功能与中医的脾脏关系密切,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影响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心脾同治类中药通过肠道菌群改善缺血性心脏病的预后。本研究探讨心脾同治类中药通过抑制不良产物、促进血管新生、抗炎等方面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的机制。

    缺血性心脏病心脾同治肠道菌群中药

    益气养阴活血安神法治疗高负荷频发房性期前收缩1例

    路利杰蔡安琪郭亚鑫陈露莹...
    762-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除可引起心悸、胸闷等症状外,还可触发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更为严重的心律失常。现代医学对于症状性频发房性期前收缩常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但部分病人效果不理想或出现副作用;射频消融治疗有创且费用较高,广泛应用受限。本例病人为高负荷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百分比 61。3%),经西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采用益气养阴活血安神法,以炙甘草汤加减为主,取得良好的疗效。

    频发房性期前收缩益气养阴活血安神炙甘草汤

    基层医生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管理知信行的现状调查

    王栋伟赵涟慧乔爱春
    765-7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基层医生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管理的知、信、行现状,为基层慢性心力衰竭管理策略提供参考。方法:依据《慢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 2019》设计调查问卷,选取山阴县二级医院心内科医生及乡镇全科医生从知识、态度及处置行为 3 个维度进行调查。结果:知识维度,不同学历、专业、单位级别、职称的基层医生其心力衰竭知识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学历越高得分越高;西医临床专业得分最高,中西医结合次之,中医最低;乡镇医院医生得分低于二级医院医生;职称越高得分越高。态度维度,55~<65岁、65~75岁,高中及以下,主治医师对慢性心力衰竭态度得分均<9 分,其他人员≥9 分,态度普遍积极。且不同年龄、性别、学历、专业、从医年限、单位级别、职称的基层医生对慢性心力衰竭态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处置行为维度,25~<35岁、65~75岁,本科,西医,从医<5年、10~<20 年,二级医院,主治医师对慢性心力衰竭处置行为得分≥14分,其他人员<14分,基层慢性心力衰竭的处理普遍不规范,且乡镇医院医生的处置行为得分低于二级医院医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层医生对慢性心力衰竭管理知识掌握较差,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态度普遍积极,处置行为缺乏规范管理。其中学历与职称越高,知识得分越高;西医知识得分高于中西医,中医得分最低;乡镇医院知识和处置行为得分都低于二级医院。

    慢性心力衰竭基层医生知、信、行基层诊疗指南规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