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
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

潘纪平

月刊

1000-419X

dayuwenluntan@163.com

027-85666211

430062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学院路11号

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Journal ZHONGXUE YUWEN
查看更多>>分上中下三个月刊分册,分别为《教学大参考》(38-48)《读写新空间》(38-51),2007年出《大语文论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其一)联读教学和单篇教学设计比较

    张缨
    4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上册第3单元第1课是曹操的《短歌行》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两位教师对此课作出了不同的教学设计,并依据设计开展了教学活动.文章从教学设想、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课后作业设计等几个方面,对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比较,并就此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讨论.

    教学设计联读教学单篇教学比较研究

    求同存异:感知东坡赤壁情怀——《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比较阅读课堂实录

    文雨欣
    4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目前教师在教学《赤壁赋》时缺少对学生人文性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一现状,部分教师把讲授的重点都放在了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语法句式的分析上,而对于探究课文中的情感、哲理往往只花很少一部分的时间.本文主要对《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求同存异的分析,重点分析情感的差异,并研究两篇文章产生不同情感的原因.

    《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比较阅读

    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解读《社戏》

    李金环
    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虚构是小说创作中常用的写作手法,小说中的虚构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人物性格更加丰富.虚构的写作手法往往结合实际描写来体现,讲究虚实结合,"虚"是指作者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虚拟出来的,看不见摸不着,但能够从文章字里行间体会出那些虚景和空灵之境."实"是指客观世界的实象、实事、实境.本文尝试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解读《社戏》一课,通过层层分析,揭开覆盖在文本表面的虚拟面纱,追寻文本的主题和小说的深层含义.

    文本解读《社戏》虚实结合

    民族的、现代的"荷塘"——《荷塘月色》审美再探

    赵文清
    5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荷塘月色》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本,但自文本进入中学教材以来,关于文本主题内涵的解析就没有停止过.笔者不揣陋见,试图从《荷塘月色》中朱自清的审美立场这一角度出发,探究朱自清作为现代知识分子试图超越传统士人立场以及与这种立场"纠缠"的矛盾,以展现历史转型期朱自清独特的审美个性,揭示文本内涵的丰富性.

    朱自清《荷塘月色》现代审美立场士人立场

    经典文本主题解读的"四有"原则——以《背影》主题解读为例

    郭敏生
    5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本解读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对于经典文本的解读,更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与素养的重要载体,但是学生在阅读经典文本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过度强调自我理解,而导致过度解读或解读的误区,致使学生对文本产生误读.本文以美学理论为基础,以《背影》的主题解读为例,分析了经典文本解读的"四有"原则,及其在文本解读中的运用方法.

    经典文本文本解读主题解读"四有"原则

    浅析《小二黑结婚》的艺术特色

    高飞
    59-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赵树理的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是乡土文学的一篇代表作.小说揭示了反封建主义的主题,人物个性鲜明,语言通俗易懂,符合大众口味,结构上具有中国传统的民族特色.赵树理的这种写作形式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种新的写作范式,从而奠定了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小二黑结婚》主题个性通俗结构

    《驿路梨花》中的"嵌套"艺术

    吴潇逸
    6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驿路梨花》抒发了对云南边地与朴实、纯洁的少数民族人民诚挚相处时光的怀念之情,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呼唤.作者在《驿路梨花》中采用了"嵌套结构"来叙述故事,增强了小说的主题内涵,同时,从叙事层面上所构成的对应关系,也让作品的内涵更加清晰深刻.

    《驿路梨花》"嵌套结构"文本解读

    卡夫卡《变形记》解读

    戴丽
    6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反映了 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贬低了人的价值的客观现实,人所创造的物质操纵着人,把人变成奴隶,最终把人异化成非人.人变成虫,既有对现代世界最清醒的审视,又有最疯狂的想象.作者独辟蹊径,在变与不变中彰显了人生的无奈;在生存与毁灭中展现人性的黑暗;在陌生化与审丑艺术中尽显人类的精神危机.卡夫卡用荒诞的艺术手法为资本主义文明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异化谱写了一曲真实的哀歌.

    《变形记》文本解读生存困境人的异化

    从《项脊轩志》中的称谓窥探作者的情感变化

    冯满玉
    6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篇抒情散文,《项脊轩志》承载着归有光对亲情的深刻缅怀.但在解读文本时,读者往往更注重情感层面的分析,即通过所述之人与所记之事理解作者的独特情思.关于题名中的"项脊轩",通过细读文本可发现作者在"措词"方面的独到之处,即在妻子亡故之前称之为"轩",而在妻子亡故之后则称之为"阁"或"室".纵观全文内容,关联作者的人生经历,之所以会出现名称上的转换,其实是作者有意传达其独特的生命情怀和审美追求.

    "轩""阁"《项脊轩志》称谓变化情感变化

    关注文学作品的"异常点"

    桑进林
    67-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文学作品中,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作者经常在"语言表达""情节结构""人物描写""文章构思"等方面做一些变形处理,即异常化处理.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要敏锐地把握住这些"异常点",品味蕴藏在"异常点"背后的美学元素.

    文学作品"异常点"文本解读美学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