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学语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学语文
中学语文

潘纪平

月刊

1000-419X

jiaoxuedacankao@163.com

027-88666211

430062

湖北武昌湖北大学文学院

中学语文/Journal ZhongXue YuWen
查看更多>>分上中下三个月刊分册,分别为《教学大参考》(38-48)《读写新空间》(38-51),2007年出《大语文论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童年·美育·诗化——略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写作艺术

    林艳
    8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它描绘的童年既是鲁迅完成怀旧与审视的回望乐园,也是通过反思与伦理面向自我的感化.在作品的空间美育架构上,作者巧妙运用了话语空间与故事空间两种叙事方式,完成了从草园空间向文化空间的转换与精神田园的重建.诗化的艺术又给文章带来了暖色调的语言和诗化的童年.全文在回忆机制下产生的美学具有摄人心魄的效果,实为一篇佳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作艺术空间架构精神田园

    从"一滴水"视角解读《一滴水经过丽江》

    邹光海
    8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滴水经过丽江》不同于典型游记散文,其独特之处在于作者不以人的游历为线索,而是以"化身"为一滴水的视角展开.这一选择并非仅因作者将其自身视为一滴水,而更应理解为一种创作者的巧妙构思.究其创作动机,这滴水既非作者的单纯"化身",亦非童话故事的主角,更像是作者借助自然、历史、人格、文学和文化等多个"小眼"创造的一只蜻蜓般的复眼,透过它,我们得以看到一个多维画卷.

    《一滴水经过丽江》游记散文叙事方式构思技巧

    童年和成人双重视角下的《阿长与<山海经>》

    庞德彦
    87-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带有回忆色彩的散文,其中融入了童年鲁迅和成年鲁迅两个叙述视角.这两种视角对待阿长的情感存在交织与错位,使得对阿长形象的描绘更加立体和丰富.

    《阿长与<山海经>》双重视角人物形象

    自然真实情境的迫人灵气 科学与文艺的有机结合——《蝉》对"生命性灵"的优美解读

    袁莉
    90-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布尔的个人经历与其所处的时代成就了他充满生命气息的创作风格,他在《蝉》中以个性化的行文思路和饱含情味的词句突出其对生命性灵的追求,依托文艺化的生命观照之笔,将枯燥的自然科学研究化为蕴藉着生命灵气的科普美文.解读该文可以从知人论世、文本细读、生命性灵中窥见作者的匠心独运,深入感受生命的哲学.

    法布尔科普美文生命性灵《蝉》

    人物虽多面 善良永驻足——从人物视角观照《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题内涵

    刘玉
    9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的叔叔于勒》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莫泊桑写作的著名小说,以若瑟夫的第一人称视角,回忆了"我"的叔叔于勒.小说中所出现的"我"的父母、于勒等小说人物都具有复杂多面的人物特征,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小说中多重的主题内涵.以"人物视角"为文本解读路径,探究"经济条件与人物亲情关系的呼应""人物行为与社会伦理道德的冲突""叙述视角与人道主义善良的统一"这三个层面,揭示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本质以及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我的叔叔于勒》人物视角文本解读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高考命题测探

    胡丽程
    9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整本书阅读的考查,迄今还没有统一、成熟的方式;但是,高考试题不会以死记硬背的知识点为考查对象,也不会考查学生对某个具体情节的认识,而是会着力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与建构能力,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提升,重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并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基于此,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角度来探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高考题目的命制.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核心素养高考命题

    技能·思维·问题——例谈高考语文命题趋势

    郭新燕
    99-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行新课标后,高考语文的考查内容不仅覆盖面广泛,而且强调对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考查.在考查综合能力方面,试题设计注重通过材料验证语言技能的真实性,依托具体考点紧密围绕语文思维的深刻性,以及突显问题的综合性.由此可见,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方式方法应从静态走向动态,以更好地适应考试的要求.

    技能思维问题高考命题高中语文

    论"层阶"鉴赏的语言、形象与意蕴——以初中现代散文为例

    闫乐雯
    102-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散文的"层阶"鉴赏,包括言语、形象、意蕴三个层面.文学言语在鉴赏中是基础.文学形象的生成过程、特征和鉴赏内容具有主观与客观相互融合、普遍与特殊相互融合、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互融合的特征.通过历史和哲学两个角度对文学意蕴进行鉴赏,突出了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精神主旨.

    初中现代散文鉴赏教学言语形象意蕴

    从《岳阳楼记》建筑描写看士文化终极"意境"

    李升林
    104-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岳阳楼记》是中国古典散文名篇,范仲淹在描写建筑物过程中呈现出的士文化终极"意境",抒发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人精神.这种精神直到今天还熠熠生辉,超越时空界限影响着无数中华儿女.

    《岳阳楼记》士文化审美意境建筑描写

    从"孔乙己的长衫"管窥小说文本解读误区的纠偏

    张国相
    107-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说是最接近生活的一种文体,初中学生和语文教师普遍都爱学愿教.小说文本解读作为小说教学的重要一环,对于学生提高思维水平和理解能力十分重要.目前一线课堂在小说解读中还存在一些误区,集中体现在定位、层次和文本等各方面,应积极进行纠偏.以"孔乙己的长衫"解读为引子,管窥小说文本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纠偏方向和途径.

    小说文本解读误区初中语文"孔乙己的长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