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学语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学语文
中学语文

潘纪平

月刊

1000-419X

jiaoxuedacankao@163.com

027-88666211

430062

湖北武昌湖北大学文学院

中学语文/Journal ZhongXue YuWen
查看更多>>分上中下三个月刊分册,分别为《教学大参考》(38-48)《读写新空间》(38-51),2007年出《大语文论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怎样指导初中生写好说明文

    赵志勇
    5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指导初中生写好说明文非常重要.要写好说明文,教师要重视说明文在生活中的价值,要帮助学生建立文体意识,掌握说明文的表达方式;要指导学生学好教材范文,为写作说明文铺路搭桥;要通过观察、调查和查阅资料等路径来掌握准确翔实的写作资料;要经常练笔,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仿写,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说明文文体范文练笔

    "真实写作"理论下习作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郭洋
    56-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基于"真实写作"理论来设计写作教学活动.这要求学生从真实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运用真实的思维展开立论与驳论,通过真实的表达写出个性想法,并体会真实的价值以涵养生命态度.只有如此,学生的写作水平才能得到真实提升.

    "真实写作"理论习作教学高中语文

    基于文化传承的高中语文写作主题设计

    刘园园
    5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高中语文写作主题设计为研究对象,探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进而提出基于文化传承的高中语文写作主题设计方法.通过实际教学案例的分析和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证明文化传承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文化传承

    初中语文"借景抒情"的习作教学

    蒋海霞
    60-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优化"借景抒情"习作单元的结构顺序,设计观察、想象、抒情、反思这一系列写作环节.要让学生观察自然,生成心理体验;放飞想象,打破生活界限;直抒胸臆,流露喜怒哀乐;侧面烘托,渗透思想情感.

    初中语文借景抒情习作教学

    深度学习视域下习作指导

    曹睿
    6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在特定的创作语境中,可以激活学生的心理体验;通过搭建支架,帮助学生理清表达结构;通过调整详略,让学生写出人物特点;通过观照生命,帮助学生建构作品的主题意义.

    深度学习习作指导初中语文

    简练的语言 丰富的意蕴——品读《记承天寺夜游》

    陈学强
    6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语言简练,意蕴却十分丰富.此文虽篇幅短小,但记叙要素一一交代清晰,情节完整,内容以白描手法简洁勾勒;巧妙选取"月"的意象,寄寓了深厚的内涵;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生动语言展现出美妙的意境;言简意赅,却表达了深刻的主旨.

    语言情节景物境界主旨

    陈胜历史地位再辨析——兼谈《陈涉世家》的文史哲意义

    冒雅静
    66-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要认识陈胜的历史地位,我们需聚焦于他在"举大计"中的角色与贡献.评定陈胜的历史地位,可从"第一"和"领导者"两个角度来审视.通过"文"的解读领悟"史"的价值,并试图激发学生的"哲"思,这即是《陈涉世家》一文解读的核心价值所在.

    初中语文《陈涉世家》历史地位文史哲意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辩证关系探索

    王锦芳
    68-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蕴含深厚辩证哲理的文章.从生与死、忧患与安乐、历史与现实这三个方面解读该文的辩证关系,可以引导学生发掘其中的精神种子,并深耕于自己的心灵土壤.这些种子将随时间茁壮成长,其所展现的力量,正是支撑学生不断成长的动力.

    初中语文教材分析辩证关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夹缝中进退两难——《祝福》中"我"的形象解析

    漆正升
    7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说《祝福》写于 1924 年 2 月 7 日,后收录于鲁迅小说集《彷徨》中.作品主要描写一个离开故乡的知识分子"我"在旧历年底回到故乡后,寄居在四叔家里准备"祝福"时,见证四叔家先前的女工祥林嫂惨死的悲剧故事.小说以旁观者"我"的视角描述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的无情揭露.同时,"我"这一形象具有多重复杂的象征意义,与小说的情节提炼、人物刻画、主题表现等因素有着密切关联,因此,通过解析《祝福》中"我"的形象,有利于引导学生对小说进行更深入的解读,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和审美认知能力.

    《祝福》祥林嫂"我"

    忧患共存的精神家园——贾平凹《一棵小桃树》赏析

    邓伟月
    7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 世纪 90 年代是贾平凹创作的高峰时期,在此期间,他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作品《废都》得以问世.与此同时,他在《美文》上首次系统性地提出自己的散文主张:"大散文".对他这一时期之前的散文代表作《一棵小桃树》进行文本细读,以"桃树"象征的人格化、家园构建的复杂性与忧患风雨的隐喻指向为切口,重新解读《一棵小桃树》的结局意象,探讨贯穿贾平凹创作生涯的文学主题——精神家园的构建与探索.

    贾平凹《一棵小桃树》大散文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