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杨发展

月刊

1002-2147

029-85308197 85212152

710062

陕西师范大学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教学刊物。为提高中学政治课教学质量和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服务;为思想政治课改革服务。紧密配合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反映全国各地的政治课改革,教学中的新鲜经验和政治理论研究中的新观点及积极开展思想政治课教研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的新情况。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新媒体视角——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

    王海霞李明月
    7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带来新机遇,同时也带来新挑战。面对新机遇新挑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是亟待探讨的话题。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重要性,以及新媒体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成效、经验和启示,可为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借鉴。

    新媒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论析

    宋寒亮陈连珠
    7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是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当前,我国大中小学普遍存在对法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思政课师资力量不足、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缺少联动等问题。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一体化素质与能力,需从整体性、层次性、关联性等方面综合把握、统筹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以法治教育为切入点,探究大中小学思政课在法治教育目标、协同联动机制、跨段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创新路径,大力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

    思政课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法治教育

    中小学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素

    曹子清杨兆宝
    7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当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课程思政意识淡薄、元素挖掘能力不足、教学方式单一、机制落后等短板,需要教师发展机构引领中小学校多措并举拓展课程思政路径。对此,可从四个方面着力:倡导"三要",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意识;聚焦"三力",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体现"三化",丰富课程思政教学方式;通过"四子",完善课程思政教育机制。

    中小学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中学生日常思政教育体系建构探究

    林子赛林晨
    7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学生日常思政教育是一种渗透在中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其全面发展发挥潜移默化作用的教育活动,是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为了完善这种教育形式,培养素质优良的中学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建构全面的日常思政教育体系。为此,要完善知识传播体系,重视课外讲授的价值;要构筑畅通的交流对话体系,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以此明确学习需求和成效,并弥合可能存在的分歧;要丰富日常活动体系,让受教育者在主动实践中巩固知识、强化本领。

    中学生日常思政"大思政课"

    系统观念观照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多维分析

    蔡拥文
    8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系统观念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基础性思想和工作方法。以系统观念审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具有深刻的教育意蕴和时代旨归。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具有思维引领的整体性、结构层次的递进性、过程演进的开放性等特质。将系统观念运用于一体化建设,要以多方合力共建育人共同体为主体力量,以全方位整合推动资源聚集为前提条件,以深层次统筹谋划协同机制为基础保障,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系统观念

    "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何以成为推进"第二个结合"的着眼点

    王友琛赵锋
    87-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简称"第二个结合"),理应将"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作为根本着眼点。"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不是空洞的概念,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并以本质、目的、归宿、中介、动力、评价标准等蕴含推进"第二个结合"的过程。当前,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着眼点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必须将"第二个结合"作为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增强理论自觉、理论自信,时刻保持历史感,坚持真理标准。

    "第二个结合""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着眼点理论创新

    教师要做"大先生"三维探析

    刘晓杰
    9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关于教师要做"大先生"的重要论述,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尊师重道、追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注重德才兼修为底蕴;以教师在学生心中德高望重的地位、学生对教师深切多元的期待、教师对学生深刻持久的影响为基础。面对时代发展与教育事业的需要,教师要做"大先生"需胸怀"两个大局"、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以塑造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使命。

    教师大先生传统底蕴实践基础践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