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药材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药材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信息中心站
中药材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信息中心站

元四辉

月刊

1001-4454

81888465@163.com

020-87665465,87624708,81889570

510080

广州市中山二路24号中粤大厦10楼

中药材/Journ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批准出版的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家级中药科技学术刊物。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信息中心站主办。主要报道中药材的种(养)技术(GAP),资源开发和利用,药材的加工炮制与养护,鉴别,成分,药理,临床,制剂,用药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并辟有专论、考证、综述、药膳、经验、动态与信息等栏目。内容丰富,信息面广。创刊二十多年来,质量不断提高,为我国的中医药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多次荣获全国医药信息成果奖,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1999年中国科技期刊总被引频次,《中药材》杂志排第81名(统计刊源为1372种)。《中药材》杂志发行全国医药卫生行业及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国外发行日本、美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发行量较大的科技杂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连作对半夏生长及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刘诗蓉王红兰杨萍孙辉...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半夏连作对其生长及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方法:试验设头茬(CK)、连作一茬(T1)、连作二茬(T2)和连作三茬(T3)4个处理.采用2020年版中国药典冷浸法测定浸出物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半夏总生物碱和可溶性蛋白含量,HPLC法检测腺苷及鸟苷的含量.对比分析不同连作茬数下半夏生长、产量、浸出物和次生代谢产物总生物碱、可溶性蛋白、鸟苷、腺苷的异同.结果:(1)随着连作茬数的增加,半夏生长发育受抑制,半夏产量持续下降,与头茬相比,连作一茬(T1)、连作二茬(T2)和连作三茬(T3)产量分别显著降低11.97%、57.12%和68.68%.且随着连作茬数的增加,在连作二茬后半夏块茎中直径D<1.0 cm和直径为1.0 cm≤D≤1.5 cm的块茎数量显著下降.(2)随着连作茬数增加,半夏生物碱含量和鸟苷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腺苷呈先降低后增加再下降的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则持续增加,而浸出物含量无显著性变化.结论:半夏连作对其生长和次生代谢产物均有显著影响,这些影响可为探究半夏连作障碍机理提供理论基础.

    半夏生长连作次生代谢产物产量

    基于ISSR的半夏离体培养材料遗传稳定性研究

    侯文川杨林林邢冰刘天亮...
    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连续继代的1~8代组培苗及移栽后1~3代半夏进行遗传稳定性分析,为半夏人工种子的研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块茎作为外植体离体培养的连续1~8代组培苗、移栽后的1~3代半夏为材料,筛选引物、最佳退火温度以及DNA模板,建立ISSR-PCR反应体系,统计条带,计算多态率;并利用Ntsyspc 2.1对条带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出18个条带清晰、完整的引物,共扩增出225个条带;其中1~4代组培苗及移栽后1~3代半夏均为单态带,多态位点百分率为0,5~8代组培苗共有32个多态条带,多态率2.78%~10.26%;UPGMA聚类结果表明1~4代组培苗基因型没有发生明显改变.结论:连续继代1~4代组培苗及移栽后1~3代半夏具有遗传稳定性,可作为优选材料用于半夏的人工繁殖;为半夏人工种子研制、良种繁育及大规模工厂化生产提供了分子理论依据.

    半夏人工种子人工种胚遗传稳定性ISSR检测

    生根粉对沙氏鹿茸草幼苗生长和吸器形成的影响研究

    张慧郭巧生朱再标陈兰兰...
    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生根粉对沙氏鹿茸草幼苗生长和吸器形成的影响,为沙氏鹿茸草规范化生产提供依据.方法:设置4组生根粉浓度(CK:0 mg/L;T1:10 mg/L;T2:15 mg/L;T3:20 mg/L),对播种30 d后的沙氏鹿茸草幼苗进行处理,统计沙氏鹿茸草根长、苗高、侧根数、鲜重、吸器数、叶片几何形状、叶绿体色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以及生长素相关基因表达量.结果:生根粉对沙氏鹿茸草幼苗生长和吸器形成呈现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效应,T2处理根长、侧根数、苗高、叶片数和叶片大小显著高于CK和T3处理(P<0.05);施加生根粉后沙氏鹿茸草幼苗叶绿体色素含量增加;沙氏鹿茸草和寄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持续升高,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则先升后降,吸器数量与POD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ARF19和IAA14表达量上调,L4X3表达量仅在T2时上调.结论:施加适宜浓度生根粉促进沙氏鹿茸草幼苗生长和提高沙氏鹿茸草吸器形成率,可能与其提高沙氏鹿茸草叶绿素含量,并上调POD活性及根系生长素相关基因表达量有关.

    沙氏鹿茸草生长素POD吸器生长素响应因子ARF

    怀地黄不同主栽品种形态结构和指标成分比较研究

    李建军程婷马静潇贺敬颖...
    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怀地黄不同主栽品种的形态结构和指标成分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采用比色卡(RHSCC)、NH310电脑色差仪、徕卡DM750显微镜、高效液相色谱仪,依据2020年版中国药典,对怀地黄6个主栽品种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指标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其综合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怀地黄不同主栽品种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指标成分含量上均存在差异;电脑色差仪可以有效区分不同品种地黄叶片和块根颜色;分泌细胞数量和木质部占比与品质有直接相关性;综合评价"北京3号"第一,"金九"第二,"吨王"第三,"星科"第四,"怀丰"第五,"沁怀"第六.结论:该研究建立了怀地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地黄生产、新品种选育和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怀地黄形态特征指标成分主成分分析质量评价

    多胺对黑果枸杞体细胞胚高频诱导及同步化发生的影响

    张佳琪王浩宁陈薇刘颖...
    2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多胺对体细胞胚发生的同步化调控作用,建立黑果枸杞体细胞胚高频同步化诱导体系.方法:以不同地理种源的黑果枸杞(青海格尔木,简写QH-G;新疆阿克苏,简写XJ-A)的胚性愈伤组织为试材,分别添加Put、Spm、Spd三种不同种类的多胺于MS培养基中,研究多胺对黑果枸杞体细胞胚诱导及同步化发生的影响.结果:添加适宜浓度的Put、Spm、Spd均能显著提高黑果枸杞体细胞胚诱导率及同步化发生指数,QH-G和XJ-A对三种多胺的诱导反应敏感程度有差异.QH-G、XJ-A添加Put最佳浓度分别为20 mg/L、30 mg/L,体细胞胚诱导率最高分别为31.7%、37.5%,同步化发生指数最高;添加Spm最佳浓度均为40 mg/L,体细胞胚诱导率最高分别为45.6%、47.7%,同步化发生指数最高;添加Spd最佳浓度均为60 mg/L,体细胞胚诱导率最高分别为57.4%、60.4%,同步化发生指数最高.Put、Spm的促进作用均表现出低浓度范围的递增和高浓度范围的递减效应,Spd未出现高浓度的抑制效应.三种多胺的促进效果依次为Spd>Spm>Put,黑果枸杞XJ-A诱导效果好于QH-G.结论:多胺能有效促进黑果枸杞体细胞胚诱导及同步化发生,可为其他植物种类体细胞胚高频同步化诱导提供参考.

    多胺黑果枸杞体细胞胚诱导同步化发生

    木霉菌的分离、鉴定及对人参根系分泌物的趋化性响应

    李翟姜大成肖春萍翁丽丽...
    3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农田栽参土壤中的木霉菌对人参根系分泌物的化学趋向性响应,阐明木霉菌与人参根系分泌物的互作机制.方法:采用传统分离、形态特征与rDNA-ITS序列测定筛选木霉菌;利用改良毛细管法测定木霉菌对人参根系分泌物的趋化性响应.结果:从农田栽参土壤中分离鉴定得到2株木霉菌,NRS-5为盖姆斯木霉(Trichoderma gamsii);NRS-7为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2株木霉菌对0.2~2 mg/L外源性人参总皂苷和不同栽培年限人参根际土壤水提物的化学趋向性不显著,但当人参总皂苷溶液浓度达到20 mg/L、苯甲酸溶液浓度达到0.2 mg/L、人参根际土壤醇提物浓度达到2 mg/L时NRS-7表现出显著正趋化作用,且随栽培年限增加正趋化作用逐渐增强.结论:一定浓度人参总皂苷和苯甲酸类等物质可作为木霉菌的化学诱导剂.

    木霉菌化学趋向性根系分泌物人参

    未来气候背景下我国野生知母潜在适生区分布预测

    张梓毅司明东吴萌范群凤...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针对野生知母资源分布面积萎缩的现状,对其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为扩大知母在我国的引种栽培和仿野生种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和ArcGIS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国184个野生知母分布记录点、生物气候、土壤、地形因子进行分析,预测野生知母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分布区域.结果:野生知母在我国高适生区主要位于河北、山西、北京、陕西东北部、吉林西部、辽宁西部和黑龙江西南部,其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3.02%.与1970-2000年相比,野生知母的高适生区面积在2040-2060年预测将增加0.56个百分点,2060-2080年将增加0.78个百分点.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训练集和验证集样本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61和0.916,表明MaxEnt模型的预测结果可靠性较好.土壤亚类、降水量季节性变动系数和最热月最高温度是影响野生知母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结论:该结果为知母野生物种的保护以及科学合理增加知母种植面积提供了理论依据.

    知母潜在适生区最大熵模型地理信息系统未来气候情景

    黑龙江省集贤县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分析

    王长宝张丽杨娜王西方...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调查集贤县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利用和栽培现状,为该县药用植物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样地调查、走访调查和内业鉴定等方式,对集贤县药用植物资源及其药材采收和使用等内容进行普查.结果:集贤县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共90科,187属,225种.重点调查的品种有51科,88属,104种;被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录的有46科,72属,84种;按生活型统计,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约80.77%;按入药部位分析,根及根茎类药材最多,占47.12%;按主要功效分类,清热药最多,占25.96%.集贤县的栽培药用植物品种十分单一,以人参为主.野生药材的采集时间集中在5-6月和8-9月两个时间段.结论:集贤县药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除几种野生的大宗药材收购外,尚未形成规模化.当地政府应注重对野生资源的保护,引导群众合理采集和栽培,保证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药用植物资源调查集贤县

    药用菊花植物形态特征比较及质量评价

    康四和聂晶陈科力邓海英...
    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不同种类药用菊花的植物形态特征进行比较鉴别,并对其药材质量进行评价.方法:采用形态鉴定法对不同种类叶型、叶长宽比、花序直径、舌状花瓣型及管状花数等指标进行观测;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类型菊花药材中绿原酸、木犀草苷及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的含量.结果:小亳菊、济菊、祁菊及小怀菊植株形态特征相近,而小洋菊、大洋菊、福白菊差异明显,叶长宽比范围为1.16~1.54,福白菊最小,而小洋菊最大.福白菊、小洋菊、大洋菊及滁菊舌状花平瓣,管状花多数,花盘明显;小怀菊、小亳菊、济菊及祁菊舌状花为混合瓣型,花序内具多数膜质小苞片,管状花少见或无;贡菊管状花少,舌状花平瓣,未见混合瓣,花序内苞片偶见.不同类型药材中3种成分总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福白菊、滁菊、济菊、贡菊和杭白菊、祁菊、亳菊、怀菊;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及绿原酸成分为各类型中主要不合格指标,10批次样品中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低于标准限度值,占比22.7%;5批次样品中绿原酸含量低于限度值,占比11.4%.结论:不同种类菊花植物形态特征及内在质量存在差异,该研究为菊花种类鉴定及药材质量评价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支撑.

    药用菊花植物学特征质量评价

    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的黑眶蟾蜍遗传多样性分析

    张云蔡波王波周蓓...
    5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黑眶蟾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以期为蟾酥基原鉴定、种质评价以及资源保护和利用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黑眶蟾蜍9个地理种群共54个体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挖掘其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基于获得的10 724个高质量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分析发现,黑眶蟾蜍的9个地理种群的期望杂合度值(He)为0.2167~0.5870,观测杂合度值(Ho)为0.2803~0.7118,核苷酸多样性为0.1461~0.1825.分子方差分析表明,种群遗传差异主要来源于个体间,且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系统进化树、主成分分析与种群遗传结构分析均将样品聚成2个不同的遗传类群.结论:该研究在基因组水平确定了黑眶蟾蜍的遗传分化关系,为今后优质品种选育以及蟾酥道地性形成的分子机制积累了研究基础.

    黑眶蟾蜍高通量测序蟾酥单核苷酸多态性遗传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