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资源与产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资源与产业
资源与产业

雷涯邻

双月刊

1673-2464

zycy@cugb.edu.cn

010-82322841 82335048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资源与产业/Journal Resources & Industries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资源与产业》杂志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类期刊,双月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2464;国内统一刊号:CN11-5426/TD。 《资源·产业》由原地矿部主办的《矿产资源开发》更名而来,创刊于1995年,在国土资源领域一直享有较高的声誉。目前,是我国关于自然资源与产业化研究的权威期刊。由于《资源·产业》中间的点号严重影响了作者和读者在网上的检索,经研究协商,并报请主管部门批准,《资源·产业》于2006年第1期正式更名为《资源与产业》,以全新的面貌与读者见面,同时保持本刊的办刊特色。 《资源与产业》杂志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副书记帅开业教授任主编。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前瞻性、实务性等鲜明的办刊特色,深受广大从事资源管理、教学和研究人员的关注与好评,并赢得和吸引了众多的作者和读者。 《资源与产业》杂志设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资源管理、资源战略、资源开发、资源环境、资源调查、资源评价、资源产业、资源市场等主要栏目,涉及土地、矿产、海洋、水等自然资源的管理与研究。 《资源与产业》杂志立足于科学发展观,集理论与现实于一体,其办刊水平和杂志质量正在进一步提高,社会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办出特色,办成精品,正是杂志的奋斗目标。 《资源与产业》杂志自创刊以来,获得多项荣誉,并被国内多家数据库收录。“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本刊的一个重要和特色栏目,在2003—2004年度被评为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优秀栏目,2006年5月,《资源与产业》在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第三届评优活动中获“全国优秀社科学报”,“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 《资源与产业》杂志曾获得“全国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2003—2004年度‘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优秀编辑质量奖’”,“‘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栏目获‘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优秀栏目’”等奖项;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以及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数据库收录和引用。 《资源与产业》杂志办出特色,办成精品的进程任重道远,2006年的全新面貌将是我们工作的新起点,我们真诚期待来自国土资源界及相关领域更多的支持和关注,诚挚邀请更多的读者和作者加入《资源与产业》杂志的建设行列。《资源与产业》杂志愿与您的事业共同腾飞。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粮食主产区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

    华坚吴雅茹
    86-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而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对接传统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关键抓手,对保障粮食供给安全、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在系统分析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逻辑的基础上,基于2008-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测度粮食主产区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水平,探究其时空演变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识别.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粮食主产区农业社会化服务整体水平呈持续增长态势,形成了以技术信息服务和公共设施服务为核心支撑的发展结构;2)三大主产区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均有提高,发展水平按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黄淮海主产区、长江流域主产区、东北主产区,但由于各维度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各主产区分别形成了不同的结构特征;3)粮食主产区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各省发展差距较大但协调发展态势良好,且空间正向集聚效应增强;4)多方因素均对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造成影响且程度大小不一,从位居前两位的影响因子看,经济社会发展层面为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发展规模,农村生产生活层面为土地规模经营水平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据此,提出如下建议:兼顾总体建设和结构优化,在扬长补短中加快发展;充分发挥自身禀赋优势并把握外界机遇,针对性解决突出问题和促进发展;加快资源跨区共享联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经济社会有序运行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持续改善,为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乡村振兴粮食主产区农业社会化服务时空演变影响因素

    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Shephard水资源距离函数

    王满旺东梅
    101-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解决长江流域水资源问题和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至关重要.为科学评价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及空间分布差异,以2012-2020年长江流域1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构建Shephard水资源距离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对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探究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通过计算水足迹发现,长江流域各省水足迹消费总量趋于稳定,上游省份用水量较少,中下游省份水资源消费量较大,省际水足迹总量差异显著,农业生产是水足迹主要的来源,其次是工业用水;2)运用Shephard水资源距离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计算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发现,省与省之间差异显著,空间上呈现"中游低,上下游高"的特征,并有逐年降低的趋势;2012-2020年上游省份水资源利用效率自西向东递减,中下游省份水资源利用效率在低水平上保持稳定并有降低趋势;3)选取的影响因素指标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水资源禀赋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提高对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有正向促进作用;经济发展水平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经济发展对水资源效率提升有推动作用;城镇化率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城镇化水平越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高,但影响程度较低;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效率起抑制性作用.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水资源管理和监测;推动区域合作,加强信息共享;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利用效率水足迹Shephard水资源距离函数随机前沿分析模型长江流域

    碳减排和水生态承载双重约束下的江苏化工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陈军飞车雅静顾岩丁童慧...
    11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江经济带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域,其生态修护和资源合理高效利用关系国家发展全局.江苏化工产业为污染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产业,妥善处理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对推动长江大保护以及实现协同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苏省化工产业为研究对象,2017年为基准年,构建碳减排和水生态承载双重约束下化工产业结构多目标优化模型,运用NSGA-Ⅱ-VIKOR算法,探讨不同情景下江苏化工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结果表明:1)相比低碳发展型、节水发展型和经济发展型情景,均衡发展型情景下江苏化工产业节约用水998.48万m3,碳排放强度年下降率为4.27%,产值年增长率达到4.73%,在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碳排放强度显著降低的同时,兼顾经济高质量发展.2)化工产业结构仍需调整,具体为支持发展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限制发展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重点针对化学纤维制造业采取节水降碳措施.3)优化结果的实现需要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能源方向优化调整,煤炭消费比重下降5.54%,天然气及电力等清洁能源上涨5.45%.4)水资源配置转移方向基本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一致,通过水资源分配优化可使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分别节约9.8%和5.14%的用水量,并通过水交易市场转移配置到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据此,建议提升区域生态承载能力,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构建清洁高效能源消费体系,提升能源利用率;建设节水型产业发展体系,实现产业与水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碳减排水生态承载力化工产业多目标优化产业结构

    创新型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技术进步的中介效应

    尹庆民戴敏
    124-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技术创新带来的技术进步是人力资本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驱动力.基于2005-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以技术进步为中介变量建立中介效应回归模型,通过全区域和分区域回归分析,研究创新型人力资本通过技术进步传导路径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各区域产业结构布局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都有增加教育、科技投资以提升创新型人力资本存量和质量从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求,且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时对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存量和质量要求越高.2)创新型人力资本能够显著促进全区域范围内技术进步,而欠发达地区创新型人力资本的技术进步效应要明显优于发达地区,发展落后地区创新型人力资本的技术进步效应不明显.3)创新型人力资本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完全中介效应推动区域整体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但不利于产业结构高级化.分区域来看,发达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强,自主创新对创新型人力资本提出的高要求会弱化创新型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间接效应,强化创新型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直接效应,从而以遮掩效应呈现创新型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的间接效应;较发达地区通过技术进步中介效应呈现创新型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的间接效应,但因主要以吸收领悟外来技术和在此基础上的模仿创新为技术进步来源,间接效应程度稍低;欠发达地区因"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效应驱动,创新型人力资本能够直接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升级.4)进一步探究创新型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潜在影响机制,发现投资率对除中部地区以外的创新型人力资本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均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金融发展水平对除西部地区以外的创新型人力资本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均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而对创新型人力资本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在区域整体和西部地区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建议加强创新型人力资本前瞻性培育,积极建立区域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加快提升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不断优化产业发展外部环境.

    创新型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技术进步中介效应调节效应

    江苏省制造业劳动力吸纳能力研究——基于用地权属和行业特征视角

    齐玉宁赵小风李靖业蒋海宁...
    141-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拉动劳动力就业的主力军.为了缓解江苏省现今面临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实现制造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以江苏省31.7万家制造业企业为样本,计算了江苏省各地级市、区县和不同行业的制造业地均从业人员数,分析制造业企业劳动力吸纳能力的空间分布特征、地域差异及行业差异,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究用地权属特征、行业特征以及其他影响因素变量对制造业企业劳动力吸纳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1)江苏省制造业企业劳动力吸纳能力显著,国有用地权属的制造业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明显高于集体用地权属的企业;江苏省制造业劳动力吸纳能力在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国有权属和集体权属用地的企业劳动力吸纳能力总体上均呈现由南向北递减的态势,苏南地区的制造业劳动力吸纳能力高于苏中、苏北地区.2)高新技术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制造业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具有较大的优势.3)国有用地权属和高新技术、战略新兴产业的企业对劳动力吸纳能力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上缴税费、销售收入和容积率也有显著促进作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建议优化制造业企业的布局,更好地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吸纳劳动力就业,促进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在地区间合理配置;发挥国有用地权属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及战略新兴产业企业的带动作用,缩小全省制造业吸纳就业水平的差距;坚持以创新发展战略作为战略支持,助力制造业实体经济发展.

    制造业劳动力吸纳能力土地权属行业特征江苏

    《资源与产业》投稿版权声明及注意事项

    150页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研究可视分析

    袁汝华王雅平贾葵源
    151-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系统梳理国内外企业绿色创新成果,对比找出国内研究的空白,同时探索企业主体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基于WOS和CNKI数据库资源(1993-2022年),经高级检索和人工筛选后分别得到861和509篇相关文献,运用文献可视化计量分析工具CiteSpace,从文献时间分布、发文区域、关键词共现、关键词时间线和突现词等方面,分析国内外研究领域特点.研究表明:1)该主题的研究区域主要是中国和欧美国家,发文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且中心性高.其中中国高质量文献数量在近5年间增长较快,以实证研究为主;欧美国家间的研究合作密切,全球视角明显.2)国内研究初具框架,但尚未形成完整体系,正处于稳步上升、持续趋热阶段.国内研究关注过程导向,主要研究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实现机理,同时立足于本国独特的制度环境,产出了一些富有中国特色的成果.3)国外研究体系更为健全,注重结果导向,即关注企业绿色创新的"绩效",聚焦绿色技术创新的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社会舆论价值、生态价值等,同时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上升到了战略视角.国外研究大致经历了"模糊期""多元发展期"和"蓬勃发展期"3个阶段.由此,对未来发展做出预测,提出以下建议:未来研究应聚焦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价值导向和市场导向;"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应向多元学科拓展,如与生态学结合,从理论视角探索绿色技术与生态保护的内在联系;未来要细化机制研究,基于实际,探索阻碍企业开展绿色创新的问题,提出更多具有实践意义的方法论.本文为中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为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绿色技术自主创新之路做出贡献.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CiteSpace文献计量学知识图谱

    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洁净煤技术研发现状和趋势分析

    孟晓虹郭丕斌吴青龙
    164-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洁净煤技术是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对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基于Patsnap专利数据库,以全球洁净煤技术的相关专利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TAM三维分析模型,从技术发展、专利权人构成以及市场分布3个层面对专利信息进行知识挖掘和知识计量,通过与全球各国的发展状况横向对比,分析我国目前存在的技术短板、核心技术以及洁净煤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当前洁净煤技术正处于由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阶段;我国洁净煤技术专利存在量优质劣、海外布局薄弱、缺乏核心竞争机构、企业研发力度不强等短板;碳减排技术与污染物控制技术是当前专利技术的焦点,未来洁净煤技术发展的重点研究方向为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企业应发挥技术研发创新的主体作用,加强碳减排技术和煤炭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进一步关注技术研发的质量;政府未来应加大对碳减排技术以及综合利用技术示范项目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在这两个领域做好科学布局和技术储备,加大财政税收政策支持力度,构建健全的市场激励手段,引导企业加强研发以及运用先进的洁净煤技术.

    洁净煤技术专利信息专利研发碳减排

    石泉煤矿瓦斯地面抽采治理先导1井精细化排采管理实践

    胡晓兰彭传圣石建祥蒋礼宏...
    173-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细化排采是煤层气排采的一种管理实践.精细化排采管理是在排采过程中有效应用排采生产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生产管理,达成提高排采产量的目标.瓦斯地面抽采时,煤矿开采导致地层能量降低,套管压力下降快,需要精细化排采管理技术来保障地面瓦斯抽采井获得预期产量并形成稳产.以石泉煤矿瓦斯地面抽采先导1井为例,在研究井区构造、埋深、地层压力的基础上,对比煤矿与周缘盆地煤层气开采区地质特征,解剖先导1井压裂改造特征,对先导1井阶段排采过程开展精细化排采管理制度研究,为后期先导试验井组及大规模地面抽采管理提供技术参考,形成了先导1井精细化排采管理技术.分5步划分先导1井排采阶段:1)明确先导1井排采实现日产400 m3超过30天的目标;2)认清先导1井煤层气禀赋特点及地层严重欠压的事实;3)开展煤层气井排采气水两相流演化特征研究;4)划分先导 1井"平衡产水阶段、控制井底流压不放气阶段、稳定提产阶段、稳定产气阶段、衰减阶段"的排采阶段管理预案;5)通过控制井底压力来平衡排采各阶段地层压力,确定临界解吸压力,确定出水点、解吸点、放气点和稳产点等四大关键点.建立了各排采阶段可能出现紧急情况应对措施库;合理设置现场组、研究组和决策组3个工作组及制定排采生产管理流程.全过程排采生产管理流程的实时反馈和联动决策机制促成先导 1井在2个月内实现日产气量从100 m3、200 m3、400 m3到600 m3的阶梯式提升和日产气1 041 m3的产量突破.精细化排采管理是先导1井阶段瓦斯地面抽采治理获得预期效果的关键.煤矿开展大规模瓦斯地面抽采,形成排采管理预案、建立紧急情况应对措施库、制定完整排采生产管理流程的精细化排采管理是保障排采过程正常运行,实现预期的重要技术保障.

    瓦斯地面抽采先导1井精细化管理石泉煤矿

    版权声明

    1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