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资源与产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资源与产业
资源与产业

雷涯邻

双月刊

1673-2464

zycy@cugb.edu.cn

010-82322841 82335048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资源与产业/Journal Resources & Industries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资源与产业》杂志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类期刊,双月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2464;国内统一刊号:CN11-5426/TD。 《资源·产业》由原地矿部主办的《矿产资源开发》更名而来,创刊于1995年,在国土资源领域一直享有较高的声誉。目前,是我国关于自然资源与产业化研究的权威期刊。由于《资源·产业》中间的点号严重影响了作者和读者在网上的检索,经研究协商,并报请主管部门批准,《资源·产业》于2006年第1期正式更名为《资源与产业》,以全新的面貌与读者见面,同时保持本刊的办刊特色。 《资源与产业》杂志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副书记帅开业教授任主编。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前瞻性、实务性等鲜明的办刊特色,深受广大从事资源管理、教学和研究人员的关注与好评,并赢得和吸引了众多的作者和读者。 《资源与产业》杂志设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资源管理、资源战略、资源开发、资源环境、资源调查、资源评价、资源产业、资源市场等主要栏目,涉及土地、矿产、海洋、水等自然资源的管理与研究。 《资源与产业》杂志立足于科学发展观,集理论与现实于一体,其办刊水平和杂志质量正在进一步提高,社会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办出特色,办成精品,正是杂志的奋斗目标。 《资源与产业》杂志自创刊以来,获得多项荣誉,并被国内多家数据库收录。“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本刊的一个重要和特色栏目,在2003—2004年度被评为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优秀栏目,2006年5月,《资源与产业》在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第三届评优活动中获“全国优秀社科学报”,“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 《资源与产业》杂志曾获得“全国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2003—2004年度‘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优秀编辑质量奖’”,“‘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栏目获‘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优秀栏目’”等奖项;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以及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数据库收录和引用。 《资源与产业》杂志办出特色,办成精品的进程任重道远,2006年的全新面貌将是我们工作的新起点,我们真诚期待来自国土资源界及相关领域更多的支持和关注,诚挚邀请更多的读者和作者加入《资源与产业》杂志的建设行列。《资源与产业》杂志愿与您的事业共同腾飞。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的产业涵义

    周宏春
    1-5页

    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清洁高效利用战略研究

    聂超飞陈文会彭世垚邵振权...
    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集群化部署是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实现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引擎.为了解决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碳排放强度大、碳减排成本高等问题,本文在收集整理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已投产及在建、拟建项目的产量或产能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运用二氧化碳捕集潜力计算模型,以及构建的现代煤化工CCUS项目源汇匹配模型,分别研究了我国现代煤化工项目的分布情况、碳排放量情况、CCUS项目的二氧化碳捕集潜力、CCUS项目的源汇匹配情况,以及CCUS项目的全流程成本.研究结果表明:1)当今,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已形成了以"三西(蒙西、陕西、山西)+宁夏"为核心,以新疆、青海2省(自治区)为补充,以东部沿海省份为外延的现代煤化工产业格局.2)在考虑了在建和拟建的现代煤化工项目后,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的碳排放量呈现出了显著上升的趋势.截至2020年,我国在建的现代煤化工项目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预计为26 388万t,拟建的现代煤化工项目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预计为64 479万t.3)截至2020年,我国现代煤化工CCUS项目对二氧化碳的年捕集潜力为55 622万t,其中内蒙古、陕西、新疆、山西是我国现代煤化工CCUS项目碳捕集潜力最大的省份(自治区),二氧化碳年捕集潜力分别为14 873万t、9 988万t、8 088万t、4 000万t.4)在兼顾了二氧化碳捕集规模与管道运输经济性的省份(自治区)之中,内蒙古及陕西与鄂尔多斯盆地、山东与渤海湾盆地、新疆与鄂尔多斯盆地及准噶尔盆地、江苏及浙江与苏北盆地分别形成了良好的源汇匹配关系.5)从CCUS全流程成本和碳捕集潜力及源汇匹配关系的角度来看,陕西、山东、江苏、浙江4省是适合优先运用现代煤化工CCUS技术的省份.

    现代煤化工产业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源汇匹配模型捕集潜力

    "双碳"背景下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与生态韧性耦合协调研究

    朱智洺徐婕李红艳桂梦婷...
    2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能源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等复杂关系,促进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与生态韧性的协调发展对于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双碳"战略目标,以及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为了深入开展对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度研究,本文以我国30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与生态韧性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以及GM-ARIMA模型,来测度分析和揭示2004-2021年我国30个省份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及其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并且还对2022-2026年我国各省份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做出了预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2004-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均值与生态韧性均值都分别小于0.6和0.7,耦合协调度类型主要有勉强协调、濒临失调、轻度失调、中度失调4种.2)从时序上看,2004-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分别呈现出了波动上升、波动下降、持续下降、平稳不变4种不同的变化趋势.3)从空间上看,2004-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均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且各省份的局部空间集聚模式都显现得相对平均.4)从预测结果上看,2022-2026年我国30个省份在情景2和情景3的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值要明显高于情景1,说明降低碳排放强度不但可以有效防治对生态的破坏,而且还能够推动经济社会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

    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生态韧性耦合协调度模型时空分析

    "双碳"目标下油气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范秋芳高梦琦刘浩旻
    3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厘清油气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本文将2002-2021年我国油气行业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油气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运用逐步回归方法验证了油气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人均研发投入与碳排放之间的作用关系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油气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显著降低了碳排放比值,其影响系数为-1.913,表明通过加大油气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能够显著降低该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本文在运用替换被解释变量、替换解释变量,以及增加控制变量等方法开展进一步回归分析后发现,上述检验结果依然稳健.2)人均研发投入在固定资产投资与碳排放比值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值为24.7%.此外,油气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还显著降低了人均研发投入,而人均研发投入通过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则可以有效抑制碳排放比值.3)油气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是短期的且影响系数较小,对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作用是长期的且影响系数较大.4)在我国油气行业的稳定增长时期与转型升级时期之内,固定资产投资对碳排放比值的影响作用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在油气行业的稳定增长期内,固定资产投资与碳排放比值之间并无显著的相关关系,而在油气行业的转型升级期内,固定资产投资则显著抑制了碳排放比值.

    油气行业碳排放比值固定资产投资人均研发投入

    国内外"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研究的发展现状与热点分析

    李慧敏代博鑫李锋曹永超...
    4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今,为了缓解水、能源、粮食3种资源供需矛盾对国际社会造成的沉重压力,从而促使对"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的探究成为了国际学术界一项热门的研究课题.为了把握国内外"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研究的发展脉络,以便能够为未来的"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研究建议,本文决定将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利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计量软件对以往的"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研究进行梳理,通过对该研究领域所涉及的文献数量、作者合作情况、国家合作情况等信息的可视化呈现,以突发关键词为重点,从时间维度角度来探究"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研究的发展概况与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22年对"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的研究已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一致重视,论文发文数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并且各研究国之间均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2)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治理、研究模型是以往研究文献中出现次数较多的关键词,不但反映出对"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研究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下,而且还拓宽了该纽带关系的研究范围、研究视角、研究方法.3)2010-2022年对"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的研究已经从纽带关系的内部机制拓展至纽带关系的外部环境,研究方法也由较多的定性分析转向了定量化的模拟预测分析.4)经关键词时间线演进趋势和突现强度分析表明,当前学术界对于"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的研究已呈现出由初步探索向着纵深解析的转变,并且新的研究方法已被学术界广泛应用于对"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的探索之中.

    VOSviewerCiteSpace"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可视化分析

    中国家庭资源消费的二氧化碳反弹效应研究——基于"水-能源-粮食"系统视角

    程煜淞李雨融赵煜华
    6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氧化碳反弹效应是造成碳排放效率改进与碳排放量增长"相伴而行"的深层原因.为了进一步释放我国家庭资源消费的节能减排潜力,本文在探究家庭"水—能源—粮食"系统二氧化碳反弹效应(CRE)产生机制的基础上,首先利用IPCC碳排放系数法分别核算2015-2020年我国30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家庭用水消费、家庭能源消费、家庭粮食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然后再运用可变系数面板数据模型估算家庭"水—能源—粮食"系统的二氧化碳反弹效应,并且还分析了影响二氧化碳反弹效应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15-2020年我国家庭"水—能源—粮食"系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30个省份之间呈现出了异质性特征.具体而言,2015-2020年我国各省份家庭用水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整体变化比较平稳,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家庭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整体呈现出了上升趋势;家庭粮食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大多省份呈现出了持平状态或者下降趋势.2)2015-2020年我国各省份家庭"水—能源—粮食"系统的二氧化碳反弹效应类型有回火效应、部分反弹效应、超级节能效应3种,其中家庭用水消费的二氧化碳反弹效应的主要类型为部分反弹效应和超级节能效应,家庭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反弹效应的主要类型为部分反弹效应,家庭粮食消费的二氧化碳反弹效应的主要类型为超级节能效应.3)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家庭规模是影响我国各省份家庭"水—能源—粮食"系统二氧化碳反弹效应的主要因素.我国各省份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与家庭用水消费二氧化碳反弹效应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而家庭规模则与家庭能源消费二氧化碳反弹效应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

    水—能源—粮食家庭资源消费二氧化碳反弹效应碳排放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的安徽省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分析

    陈笑雨田凤雅蔡俊徐玲慧...
    7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安徽省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在我国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的时空演变情况,本文通过构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评价体系,并选取2006-2020年安徽省相关指标数据,运用三阶段DEA模型,把产业结构协调、技术进步协调、内外发展协调均纳入进环境因素,借此从时空2个维度对安徽省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进行定量分析,并对安徽省非DEA有效设区市的城市建设用地投入及其产出指标进行投影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维度上看,2006-2020年安徽省的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均处于较高水平,但上升趋势逐渐减缓,该省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的均值为1.023,技术进步是提升安徽省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主要驱动力量.2)从空间维度上看,安徽省城市建设用地高水平利用效率的空间分布主要沿着西北—东南城市带(淮北—淮南—合肥—铜陵)与西南—东北城市带(六安—滁州)大致成十字状对称布局,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徽省城市建设用地高水平利用效率还会沿着西北—东南、西南—东北2条轴线呈十字状向外扩散,其中在皖北地区主要以淮北、淮南2座资源型城市为核心向周边扩张,在皖南与江淮地区主要以芜湖、合肥2座交通枢纽城市为核心向周边扩张.3)通过冗余分析发现,安徽省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主要受到城市产业协调发展和绿色协调发展的影响.在投入方面,城市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冗余是制约着安徽省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在产出方面,安徽省各设区市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产出不足,以及资源配置不当等问题也均是制约着安徽省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

    高质量发展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三阶段DEA投影分析

    新能源背景下对锂矿资源开发利用的"理性思考"

    吴裕根司芗许书平王建忠...
    90-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运用统计分析方法,通过梳理全球及我国锂金属资源分布和锂矿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以及新能源产业带动锂金属资源需求增长的情况,研究了我国在锂矿资源勘探、开发、利用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锂矿资源的市场热度进行了理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当今,我国的锂电产业发展迅速,使得对锂矿资源的需求一直居高不下,但是国内的锂矿产量还不能满足产业发展要求,因而必须从国外大量进口锂矿产品.2021年我国通过不断加大对锂矿资源的开发力度,使得国内对锂矿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已经从最高峰时的80%多下降至了 65%,2022年下降至了 55%,但是对外依存度依旧偏高.2)近10年以来,我国锂矿资源的勘探工作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找矿实践方面均取得较大进展,但是与国外矿业强国相比,我国在找矿突破和新增锂矿资源储量方面仍然与这些国家存在着较大差距.3)我国的锂矿资源开采量随着碳酸锂产品需求及价格的上涨有所增加,但仍然存在开采成本较高、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等问题.我国的锂辉石矿床品位高,但是规模小,且受地理环境限制,开采难度较大、开采利用率较低;我国的锂云母矿床虽然规模大、采矿难度小,但是矿床品位低、选矿难度较大;我国的盐湖卤水型锂矿资源虽然储量丰富,但受地理位置及高镁锂比提锂技术的影响,使得该锂矿产量一直提升缓慢.4)当前,我国各种社会资本纷纷投入了对国内锂矿探矿权的竞争,导致锂矿探矿权竞争溢价过高,参与竞争的企业常常要以千倍的溢价价格才能够获得锂矿探矿权.本研究认为取得锂矿探矿权不应是企业的最终目的,相关企业更应该通过加大对锂矿资源的勘探投入及加快勘探进度,并在后续的锂矿开采、碳酸锂生产中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锂金属资源的生产与供给,以促进我国锂资源产业链、供应链的有序发展,才是企业取得锂矿探矿权的真正意义所在.

    新能源锂矿资源保障供需形势开发利用理性思考

    省域尺度下新型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耦合协调研究

    梁涵玮夏怀霞陈爽董亮...
    97-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今,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的区域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而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不断增加也给我国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此时代背景之下,开展对新型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耦合协调研究,就成为了推动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所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之一.鉴于以上原因,本文基于2003-2019年我国各省份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数据,从计算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与环境增强型可持续发展指数(ESDI)入手,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与GM(1,1)灰色预测模型,来研究我国省域尺度下新型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及新型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耦合协调作用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在可持续发展水平方面,我国各个省份存在着明显的时空差异性.2003-2019年具有低水平ESDI的省份数量先增加后减少,而具有高水平ESDI的省份数量则呈上升趋势.2)在新型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耦合协调关系方面,我国各个省份的耦合协调度以"基本失调"与"基本协调"状态为主,并总体呈现出从"基本失调"向着"基本协调"转变的趋势,但是多数省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还处于滞后或者受阻状态.3)经过对新型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耦合协调度发展趋势的预测表明,2020-2024年我国有20个省份的新型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处于"基本协调"状态,有9个省份处于"基本失调"状态,内蒙古自治区则处于"严重失调"状态.

    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气象灾害耦合协调时空演变特征

    天水市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性研究

    杜凯丽陈学刚
    114-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天水市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本文首先通过构建天水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综合指数法测算了 2010-2021年天水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数据,其次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天水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还运用障碍度模型识别了妨碍天水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21年天水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指数值由2010年的0.120 1增加至2021年的0.839 5;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则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指数值从2010年的0.184 5上升至2021年的0.866 9,以上表明2010-2021年天水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2)天水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值从2010年的0.272 8波动上升至2021年的0.653 1,耦合协调等级从中度失调逐步提升到初级耦合,表明2010-2021年天水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性得到了不断改善.3)2010-2021年妨碍天水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有人均水资源占有量(X2)、人口密度(X3)、工业废气排放量(X6)、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X8)、第二产业占比(X12)、第三产业占比(X13)、恩格尔系数(X16)共7项;妨碍天水市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Y4)、第一产业占比(Y5)、第三产业占比(Y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Y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Y9)、恩格尔系数(Y10)共6项.由以上障碍因素可以看出,天水市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受到了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经济实力、经济结构、人民生活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制约.

    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障碍因素天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