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资源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资源科学
资源科学

成升魁

月刊

1007-7588

zykx@igsnrr.ac.cn

010-64889446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资源科学/Journal Resources ScienceCS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本刊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原名《自然资源》,1998年更名为《资源科学》,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资源科学”领域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其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资源管理与资源立法等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金融改革对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基于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设立的准自然实验

    卢娜黄娟江红莉冯淑怡...
    2237-2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优化资源配置是中国金融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旨在探讨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设立对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基于2008-2019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设立为准自然实验,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法分析金融改革对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结果]①基准回归结果表明,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设立显著提高了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以上结果仍成立。②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工业主导型城市、低金融发展水平城市以及土地供给放松城市设立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其对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作用更显著。③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设立可通过提高土地出让市场化水平和加快产业集聚等渠道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结论]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设立能够在深化金融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作用。因此,充分发挥金融制度改革对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促进作用,推动金融制度改革与要素优化配置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金融改革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土地出让市场化产业集聚渐进双重差分法中国

    2000-2020年东北地区玉米大豆种植格局演变及其气候驱动机理

    杜国明马梦琪张瑞刘正佳...
    2251-2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气候变暖对作物种植格局具有显著影响。本文旨在探究气候变暖与作物种植格局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明确不同气候因子对作物生长的贡献程度,从而为区域种植业结构调整及布局优化提供参考。[方法]本文基于东北地区2000、2010、2020年作物分类数据,运用GIS格网、地学信息图谱等方法,对东北地区玉米和大豆的种植规模和模式变化进行分析,使用最大熵模型揭示作物种植时空格局变动的影响因素。[结果]①东北地区玉米大豆种植规模呈现出玉米增、大豆减的变化趋势。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增幅最大,为69。01%,吉林省大豆种植面积降幅最大,为68。21%。②2000-2020年东北地区玉米和大豆种植过渡带"北移"趋势显著。其中,2000-2010年玉米和大豆种植过渡带在松嫩平原地区向北移动了约129。10 km;2010-2020年在三江平原地区向北移动了约283。80 km。③影响东北地区玉米种植适宜性和种植区域移动变化的主导生物气候因子分别为最热季度的平均温度和最干燥季度的平均温度。玉米和大豆种植过渡带北界主要位于≥10℃活动积温[2900,3100)℃范围内,随着积温带的不断北移,种植过渡带随之移动。[结论]2000-2020年东北地区玉米和大豆的种植结构和布局受温度的影响发生显著变化。未来需更加关注气候变化对作物种植的影响,以推动农业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确保粮食安全的长期稳定。

    气候变暖种植格局影响因素积温地学信息图谱东北地区

    土地资源空间与用途双重错配对企业过度投资的影响

    王敏彭山桂杨昊达于新源...
    2263-2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针对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过度投资问题,以土地资源配置为切入点,探究土地资源空间与用途双重错配如何影响企业过度投资,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缓解中国企业过度投资提供政策启示。[方法]利用2007-2021年1017家上市公司及其所在185个城市的数据,构建宏微观变量结合的面板Tobit模型,刻画土地资源空间错配、用途错配对企业过度投资的影响结果并检验其作用路径。[结果]①土地资源空间错配与用途错配都对企业过度投资产生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且用途错配对企业过度投资的影响受到空间错配的调节。②土地资源空间错配在土地供给相对过剩城市内,通过加剧企业无序扩张与经济结构失衡,推升企业过度投资;在土地供给相对短缺城市内,通过推动融资膨胀与要素替代,推升企业过度投资。③土地资源用途错配在土地供给相对过剩城市内,通过提供多重补贴与降低企业进入门槛,推升企业过度投资;在土地供给相对短缺城市内,通过引发资产泡沫与需求抑制,推升企业过度投资。[结论]应合理调整建设用地指标分配的空间格局,积极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缓解企业过度投资,提升企业投资效率。

    土地资源双重错配企业过度投资中介效应面板Tobit模型异质性

    农户分化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

    周文凤徐定德
    2278-2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深入研究农户分化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有助于优化政策干预,能更有效地控制耕地非粮化趋势。[方法]本文基于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1995户农户数据,采用METE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分化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结果]①与生存型小农相比,生活型小农耕地非粮化倾向不显著,而生产型和功能型小农非粮化倾向显著。②三大要素市场对农户耕地非粮化的影响存在差异,在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高的地区,生产型和功能型小农的非粮化程度更高;而在土地流转市场和社会化服务市场发育程度高的地区,生产型小农的非粮化程度降低,功能型小农的非粮化程度提高。③相比于非平原地区和城郊区,平原地区和非城郊区的生产型和功能型小农非粮化程度更低。[结论]整体来看,农户分化加剧了耕地非粮化,尤其是生产型和功能型小农的非粮化。政府可通过优化农户种植结构、合理引导三大要素市场的发育、因地制宜和分类施策等措施来减缓耕地非粮化的问题。

    农户分化耕地非粮化要素市场自然资源禀赋METE模型

    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比较

    孙威刘鸿宇杨子涵
    2289-23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均为中国重要的流域型战略。然而,两大流域型战略确立的时间不同,自然环境、生态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不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侧重点也不同。本文借助CiteSpace工具,围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对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型战略自确立以来至2023年9月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厘清研究的特点和差异,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结果表明:①位于流域沿线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力量,研究机构间均初步形成合作网络,但联系与合作程度较低。长江中下游的研究机构是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力量,而黄河中上游的研究机构是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力量。②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环境规制是两大流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共同热点。长江经济带侧重如何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化发展,黄河流域侧重原生生态保护,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③在SDGs框架下,两大流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有着共同的议题,但其侧重点有所不同。SDG9、SDG12、SDG15是两大流域共同关注的重点;从环境、经济、社会3个领域核心目标来看,经济领域的SDG8和SDG9、环境领域的SDG12和SDG15,以及社会领域的SDG2和SDG16受到更多关注。此外,SDG8下的数字经济和SDG13下的双碳目标是近年来的新兴热点,SDG6对应的水资源问题是两大流域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据此,从提高研究区域和尺度的多元化等方面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文献计量分析CiteSpace

    蓝色食物研究进展与展望——基于"Web of Science"文献的分析

    张瑜刘家明朱鹤章锦河...
    2304-2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蓝色食物已经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下人类营养健康和粮食安全的重要解决方案。因其营养健康性和环境友好性,正在成为食物系统转型升级的关注焦点。通过全面梳理蓝色食物发展脉络与研究动态,可进一步归纳其热点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方法]本文以"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1985-2023年)为数据源,基于CiteSpace软件对蓝色食物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并探讨地理学视角下蓝色食物的研究框架和未来的关键议题。[结果]①已有研究总体经历了初始稳步增长、中期缓慢增长、近期快速发展3个阶段,研究领域广,研究机构多,但存在理论建构不足,国际交流与合作薄弱等问题。②研究持续关注水产养殖、食品安全检测、居民消费等方面,近年热点议题更加注重人地关系和可持续食物系统的构建,主要围绕蓝色食物的营养健康价值、资源环境效应、社会经济价值、需求与消费、饮食建议等方面。[结论]通过对蓝色食物研究进展的分析以及地理学视角下蓝色食物研究框架体系的构建,本文认为,未来需要重点关注不同场景和群体的蓝色食物消费研究、蓝色食物生产和消费的时空分异研究、蓝色食物环境效应的多尺度评估及作用机理分析、蓝色食物系统的稳定性及未来变化应对、蓝色食物消费结构的多目标优化研究等关键议题,推动中国蓝色食物研究的理论提升和实践创新。

    蓝色食物研究热点关键议题知识图谱CiteSpace

    入境旅游流循环质量的网络结构及影响因素

    马丽君梁逍遥
    2321-2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揭示入境旅游流循环质量网络的结构特征和各省份在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入境旅游流循环质量的影响因素,从关系视角为提升入境旅游流循环质量、提振中国入境旅游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本文将旅游流循环的概念从国内旅游引至入境旅游,探究了入境旅游流循环质量及其测评指标体系,利用2005-2019年的入境旅游抽样调查数据和复杂网络分析方法从整体、个体、社群3个层面揭示了入境旅游流循环质量网络的拓扑结构及演化特征,最后采用QAP回归分析了入境旅游流循环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①入境旅游流循环质量网络表现出小世界特性,但网络规模有所缩小。②各省份在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存在显著差异,网络结构有待优化。③入境旅游流循环质量网络的社群逐渐清晰化,地理集聚性增强。④旅游资源禀赋、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对入境旅游流循环质量的作用强度及方向存在差异,导致了入境旅游流循环质量的分化。[结论]中国入境旅游流循环质量网络紧密度有所下降,网络结构不合理。基于此,本文认为中国在努力扩大入境流量基数的同时也有必要持续推进跨省旅游协作,扩大旅游合作半径,以推动入境旅游流循环质量网络的优化。

    入境旅游旅游流循环质量测评网络结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