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资源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资源科学
资源科学

成升魁

月刊

1007-7588

zykx@igsnrr.ac.cn

010-64889446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资源科学/Journal Resources ScienceCS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本刊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原名《自然资源》,1998年更名为《资源科学》,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资源科学”领域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其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资源管理与资源立法等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遗产旅游对农业文化遗产地居民福祉的影响——以哈尼梯田为例

    苏明明王梦晗余景娟靳敏...
    375-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农业文化遗产地居民福祉持续改善是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宗旨.[方法]本文以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区所在的云南省元阳县大鱼塘村、箐口村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纳入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农业文化遗产地居民福祉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问卷调查法、半结构访谈法与数理统计法对居民福祉水平进行测度及对比分析,并探析旅游发展对居民福祉的影响.[结果]①农业文化遗产地居民间福祉水平差异较大,福祉水平最高值为0.85,最低值仅为0.23,均值为0.56.②居民是否参与旅游业、家庭年收入、居民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均对居民福祉水平产生显著影响.③经济条件变化感知、生活环境变化感知和保护与发展变化感知对遗产地居民福祉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社会关系变化感知、教育资源变化感知和健康安全变化感知对遗产地居民福祉影响不显著.[结论]地方政府在推动旅游发展的同时,有必要引导旅游相关生计方式融入当地居民的传统生计,提高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社区参与水平,努力实现旅游发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及居民福祉改善的共赢.

    居民福祉遗产旅游农业文化遗产地熵值法卡方检验哈尼梯田

    村庄吸引力对农村家庭生活能源清洁转型的影响——来自非正式就业的机制解释

    畅华仪张俊飚何可
    388-4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中国农村的能源清洁转型正面临村庄人口流失造成的低效率瓶颈,本文试图从村庄吸引力和家庭生计选择视角对农村家庭的清洁能源消费决策给出解释.[方法]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0-2015年间的家庭数据构建混合截面数据,测算了县级层面的村庄吸引力.在此基础上,利用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村庄吸引力对家庭生活能源清洁转型的影响及其中的生计决策机制.[结果]首先,村庄吸引力对农村家庭生活能源清洁转型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次,村庄吸引力越大,家庭越倾向于在本地非正式就业,进而消费更高比重的清洁能源.最后,进一步讨论发现,村庄吸引力对家庭非正式就业的影响存在代际差异,"七零后"家庭更容易受到高村庄吸引力影响而选择非正式就业,而非正式就业可以促进家庭的生活用能清洁转型.[结论]村庄吸引力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当地家庭向清洁生活能源转型,而家庭本地非正式就业是实现这一影响的关键机制,且在"农二代"家庭中体现更为明显.这些研究结论为城乡剧变中的农村能源清洁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能源清洁转型村庄吸引力非正式就业农村家庭代际差异中国

    资产专用性对苹果种植户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基于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吴溪溪张强强霍学喜马红玉...
    403-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农业生产仍以小农经营为主导的基本国情下,农户规模经营意愿是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前提,专用性资产投资是影响农户规模经营意愿的关键因素,本文结合苹果的生产经营特征,从资产专用性视角分析农户规模经营意愿的形成机理.[方法]利用山东和陕西两个苹果主产省的微观调查数据,运用有序Logit模型实证检验资产专用性对农户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并重点考察了风险偏好在两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气候变化感知的调节作用.[结果]①农户规模经营意愿较弱,仅有12.20%的样本农户愿意扩大经营规模;②资产专用性能够显著促进农户规模经营意愿,主要是土地资产专用性、地理位置专用性和实物资产专用性发挥了促进作用,且前两者的作用更大;而人力资本专用性会抑制农户规模经营意愿.③风险偏好在资产专用性与农户规模经营意愿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④气候变化感知对风险偏好的中介效应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即随着农户气候变化感知水平的提升,资产专用性更容易通过提高农户的损失风险厌恶程度进而增强农户的规模经营意愿.[结论]需要激励高资产专用性的农户进行规模经营,完善正规的农业风险规避机制,强化作物优生区的区位优势.

    资产专用性规模经营意愿风险偏好气候变化感知苹果种植户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

    国家公园建设背景下区域生态-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发展评价——以神农架林区为例

    陈东军虞虎钟林生刘德军...
    417-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国家公园以生态保护为首要功能,兼顾区域经济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国家公园的应有之义与重要途径.本文旨在探讨国家公园建设与区域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关系及其驱动机制.[方法]以神农架林区为例,基于区域生态-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对比分析神农架国家公园建设前后林区的生态、经济、社会状况;结合耦合协调发展模型,探讨神农架国家公园建设与林区发展的关系及其驱动机制.[结果]①2014-2020年神农架林区的生态、经济、社会状况显著改善,其生态、经济、社会评价指数由0.132、0.107、0.166提升至0.438、0.213、0.240;②林区生态、经济、社会的耦合程度保持高水平(均值为0.988),协调水平由初度失调提升至勉强协调(由0.359至0.551),表明国家公园建设促进了林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③国家公园体制改革促进了林区自然资源、投资等要素配置的结构和空间优化,在生态保护、社区发展及文化服务功能建设方面与林区生态、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耦合联系,国家公园服务功能得到完善的同时也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结论]本文验证了国家公园建设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积极影响,可为国家公园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社区发展文化服务区域协调发展神农架林区

    农户视角下农业文化遗产地生态产品的旅游价值实现路径——以广东潮州单丛茶文化系统为例

    常谕孙业红杨海龙程佳欣...
    428-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索农业文化遗产地不同类型农户适合的生态产品旅游价值实现路径,以期为农业文化遗产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广东潮州单丛茶文化系统农户访谈数据,从农户视角构建了旅游价值转化生计资本测量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评价不同类型农户所持的资本情况,并进一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讨论不同类型农户所持资本之间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结果]①高山种茶区农户参与旅游的优势资本为经济资本和物质资本;低山种茶区F1农户参与旅游的优势资本为自然资本,低山种茶区F2农户参与旅游的优势资本为人力资本和社会文化资本.②不同类型农户所持的五大资本中,高山种茶区与低山种茶区农户之间经济资本和物质资本具有显著性差异.③高山种茶区与低山种茶区农户可进一步归纳为3种代表性茶类农业文化遗产地农户类型:强经济资本-弱自然资本型、强自然资本-弱经济资本型和强人力资本-强社会文化资本型.从而针对性地提出3条农业文化遗产地生态产品的旅游价值实现路径.[结论]旅游对于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功能价值、增强遗产的传承利用具有重要作用.遗产地不同类型农户所持生计资本不同,可以通过不同资本组合实现生态产品的旅游价值,从而助力农户更好地实现生态产品的经济效益、增强其生计韧性,促进农户生态保护和遗产保护意识的提升,以经济收益反哺生态系统修复和遗产保护传承.

    农业文化遗产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旅游参与农户生计单丛茶文化系统潮州

    农业文化遗产地潜在分布区域识别——以传统枣类种质资源为例

    白云霄封雨晴刘某承
    441-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自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启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与发展项目以来,相关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也一直存在农业文化遗产本底资源不清的问题.本文旨在探索用模型方法识别农业文化遗产地潜在分布区域,为进一步明确农业文化遗产的本底资源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从传统种质资源的角度出发,将最大熵模型用于识别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潜在区域.以中国传统枣类种质资源为例,给出了第一张中国传统枣类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潜在区域图.[结果]以传统枣类为栽培核心的农业文化遗产潜在区域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和山东5个省份是高潜力分布区和中潜力区分布较集中的区域,其中河北省高潜力区面积居全国首位.通过概率密度函数耦合适宜区面积,得到临猗县、盐湖区、献县等20个高潜力分布区是下一步发掘和保护工作的重点.[结论]本文证实了以核心种质资源分布为抓手,可以从理论上识别农业文化遗产的潜在分布区域.同时,本文方法具有推广性,可以为实地调研节省大量人力与物力,有助于从国家层面把握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本底资源,为其进一步发掘、保护和传承利用奠定基础.

    农业文化遗产潜在分布区域识别最大熵模型种质资源中国

    基于乡村多元价值的乡村振兴类型与路径——以重庆市为例

    代蕊莲豆浩健张佳王成...
    450-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解构乡村多元价值的内涵,测度重庆市乡村多元价值水平,为进一步促进重庆市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方法]基于2020年重庆市乡村矢量数据与属性数据,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构建乡村多元价值评价模型,测度重庆市37个区县的乡村多元价值水平并分析其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运用区位熵法识别乡村多元价值短板.[结果]2020年重庆市乡村多元价值总体上呈现出"南高北低,高值集聚分布、低值点缀"的空间格局.具体地,重庆市乡村经济价值呈现出"西高东低,高值显著集中"的空间特征;乡村社会价值"西高东低";乡村生态价值"由渝东北、渝东南向西逐渐递减";乡村文化价值呈现出"高值点缀,低值连片分布"的空间格局.按照"分区—划片—重点"的思路,结合区位熵法计算结果,将重庆市乡村分为了 9种类型.[结论]以乡村空间为介质探讨了乡村多元价值的实质与表征,为不同乡村类型提出了乡村振兴路径.研究结果可为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乡村多元价值价值测度乡村振兴类型识别实现路径重庆市

    《资源科学》投稿须知

    4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