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资源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资源科学
资源科学

成升魁

月刊

1007-7588

zykx@igsnrr.ac.cn

010-64889446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资源科学/Journal Resources ScienceCS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本刊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原名《自然资源》,1998年更名为《资源科学》,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资源科学”领域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其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资源管理与资源立法等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东北地区收缩城市识别及其建设用地扩张时空演变

    李宛聪李红王士君浩飞龙...
    368-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设用地扩张是城市化在地理空间上的直接表现,剖析收缩城市建设用地时空演变特征,对于优化收缩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具有参考价值。[方法]构建"一主两副三维度"的多指标模型,识别东北地区2000-2020年收缩城市;运用公共边测度法、PLUS模型等,探讨研究期内东北地区收缩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特征、扩张模式与驱动机制。[结果]①东北地区收缩城市数量与收缩程度呈加剧态势。2000-2010年,东北地区仅识别出4个人口收缩城市、1个人口-经济收缩城市;2010-2020年,识别出3个人口-经济收缩城市、1个人口-活力收缩城市和17个全维度收缩城市,且在空间上呈现出"东多西少、北高南低"的特征。②2010-2020年,东北地区70。59%的收缩城市建设用地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且扩张速度的高值区均集中分布于哈(尔滨)-大(连)经济带沿线城市。③收缩城市新增建设用地填充式扩张面积占比逐渐增加,扩张格局由扩散趋向集聚。④收缩城市建设用地演变是自然环境、人口-经济与基础设施等因素交互作用的综合结果,不同类型、不同研究时段收缩城市的核心驱动因子既存在共性,也具有独特性。[结论]东北地区70%以上的收缩城市呈现出建设用地持续扩张的矛盾发展格局。建议收缩城市形成合理的建设用地扩张秩序,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建设用地利用潜力,实现收缩城市的"精明增长"。

    收缩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时空特征识别模型驱动因素东北地区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绩效提升的收缩城市低效工业用地优化利用——以牡丹江为例

    刘羿伯张郝萍吴梓溶夏雷...
    386-4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系统性探讨收缩城市低效工业用地与绿色基础设施之间的优化转换路径与机制,为中国收缩城市低效工业用地集约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本文以典型收缩城市牡丹江为例,选取2021年份的相关研究数据,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低效工业用地识别体系和绿色基础设施绩效评估体系,运用TOPSIS法定量评估低效工业用地,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修正系数法和Fragstats工具定量评估绿色基础设施绩效,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绩效提升的低效工业用地优化模型,进一步揭示绿色基础设施与低效工业用地之间的转换机制。[结果]①牡丹江市建成区共有160块用地处于低效利用状态(共447。30 hm2),占工业用地总数量的45。71%。②借助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绩效提升的低效工业用地优化利用模型发现,牡丹江市有303。80 hm2低效工业用地可转换为绿色基础设施。③经优化模拟,将67。92%低效工业用地转换为绿色基础设施,可使绿色基础设施总体绩效提高10。18%。[结论]经实证,从牡丹江低效工业用地优化利用提炼出的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绩效提升的收缩城市低效工业用地转换机制,可在防止低效工业用地进一步对城市发展产生负影响的基础上,以"存量换增量"推动收缩城市空间高质量发展,为收缩城市空间优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收缩城市低效工业用地绿色基础设施评估体系优化利用牡丹江市

    江汉平原收缩村庄的类型划分及弹性规划策略——基于对仙桃市606个村庄的调查

    刘合林张旻薇王雨晨徐颖...
    407-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针对江汉平原地区乡村普遍收缩的问题,研究村庄收缩的成因差异,基于成因差异识别收缩村庄类型,探讨基于类型的规划响应策略。[方法]以位于江汉平原的仙桃市为例,通过田野调查建立606个村庄的村情数据库,从人口和空间两个维度综合识别乡村收缩,识别具有相似收缩特征的典型区,构建"定量+定性"的分析框架,归纳收缩典型区的成因类型。[结果]仙桃市的乡村收缩现象普遍,人口与空间收缩值分别为-48。48%和-13。37%;影响人口收缩的最主要因素表现为因乡村空心化而造成的老龄人口占比趋高;影响空间收缩的最主要因素表现为因地理邻近而形成的大城市虹吸作用。收缩村庄主要包括老龄衰退型、交通滞后型和虹吸萎缩型3种。[结论]江汉平原地区的乡村收缩现象普遍,但不同的收缩村庄的成因存在明显差异。老龄衰退型村庄的规划策略重点在弹性适配公共服务设施;交通滞后型村庄的规划策略重点在弹性改善交通条件;虹吸萎缩型村庄的规划策略重点在弹性提升产业基础和盘活闲置空间。基于成因差异划分收缩村庄类型有助于分类施策、明确各类型村庄弹性规划的重点和具体策略、增强在地性与可行性。

    乡村收缩村庄类型人口老龄化虹吸效应弹性规划江汉平原

    人口-土地协调视角下的湖南省主体功能区优化探索

    周恺张旭阳夏依宁张瑞霞...
    421-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主体功能区对促进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具有战略引领作用,为了应对人口和用地的紧缩发展新趋势,有必要对主体功能区实施进行回顾评价,并针对问题提出优化建议。[方法]本文运用人口普查和土地调查数据,探究湖南省区县人口-土地的增长/收缩时空演变规律,定量分析2010-2020年区县人口-土地的协调关系,结合《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2年)总结主体功能区框架下的人地变化特征,并对比规划实现情况,探讨未来主体功能区的优化发展方向。[结果]研究发现:①2010-2020年,湖南省各区县城镇常住人口增长/收缩差异化发展特征明显,全省城镇建设用地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长速率呈下降趋势;②2010-2020年区县人口和土地不平衡现象普遍,大量的区县存在人多地少(集约型发展)与人少地多(宽松型发展)两种不匹配趋势,既存在城镇常住人口增长滞后于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的区县,也存在城镇常住人口增长略快于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的区县。③《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自2012年实施以来,虽然体现出引导人口和土地协调发展的作用,但各区县城镇人口和土地发展仍然存在与所属主体功能区发展目标相违背的情况。[结论]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对主体功能区进行优化方案探索。一方面,人口-土地协调视角下,各类主体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都可能存在多种发展情景,有必要进一步细化类型划分,提出湖南省各区县多类型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主体功能区类型与城镇建设用地、城镇常住人口之间存在双向作用机制,未来的主体功能区规划需要结合数据分析得出人口和土地增长关系,从人地协调发展视角对主体功能区提出优化路径。

    主体功能区人地协调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收缩城市湖南省

    《资源科学》专刊征稿:土地系统科学与土地利用转型

    4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