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资源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资源科学
资源科学

成升魁

月刊

1007-7588

zykx@igsnrr.ac.cn

010-64889446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资源科学/Journal Resources ScienceCS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本刊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原名《自然资源》,1998年更名为《资源科学》,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资源科学”领域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其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资源管理与资源立法等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绩效视角下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量化评估及提升路径

    刘华军田震
    1239-1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从绩效视角构建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量化评估方法,为评价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和探究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升路径提供方法论支撑。[方法]基于协同效应"1+1>2"的绩效提高思路,在DEA框架下构造减污降碳协同效应量化评估方法,运用该方法评估2006-2021年中国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并基于情景分析对提升中国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基本路径进行比较。[结果]①减污降碳协同治理能够同时提高中国的大气污染排放绩效与二氧化碳排放绩效,2006-2021年中国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达到了 22。35%。②协同减排的增效作用在不同地区和省份间具有普遍性,2006-2021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分别为12。97%、36。27%、30。29%和37。77%,在全国30个样本省份中有28个省份存在减污降碳协同效应。③情景分析表明,2015-2021年,能源节约高效利用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情景下中国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相较基准模型分别提升5。90%和5。64%,推进能源节约高效利用、推动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升的关键路径。[结论]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对于统筹实现空气质量改善和二氧化碳减排意义重大,建议因地制宜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以能源节约高效利用强化减污降碳源头防控,以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助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排放绩效提升路径量化评估中国

    "创新-金融"政策工具组合的协同降碳效应

    韩先锋肖坚李勃昕
    1252-1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矛盾日益加剧的现实背景下,本文旨在从政策工具组合的视角出发,探究"创新-金融"政策组合如何影响城市碳排放,从而为实现"双碳"目标以及构建高效政策协同路径提供政策性建议。[方法]本文基于2006-2020年中国27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创新型城市、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双试点"构造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DID)考察了"创新-金融"跨政策工具组合的协同降碳效应。[结果]①"双试点"政策协同显著有利于碳减排,且其能发挥比"单试点"政策更为明显的降碳效果,以上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②"双试点"政策通过驱动绿色技术创新和加快人才集聚来间接降低碳排放;③"双试点"政策的协同降碳效应在非资源型城市、行政等级较高以及官员任期较短的城市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且在先开展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再进行创新型城市建设情景下存在更为明显的协同降碳效应。[结论]应积极发挥"创新-金融"政策组合效能,加快释放政策协同的降碳红利,为实现"双碳"目标探寻政策协同的有效路径。

    双重差分模型协同赋能跨政策工具组合碳排放异质性

    基于"收支-责益"双平衡视角的中国省域碳补偿机制研究

    杨军贾倩丛建辉杨泽...
    1265-1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积极稳妥推进双碳目标并有效解决各省份碳不公平问题,构建完备合理且易于实施的省域碳补偿机制至关重要。[方法]本文以2012-2030年为研究区间,基于IPCC清单法、区域间双边碳转移测算模型和RAS法,将区域内碳源碳汇关系(反映自然与生产因素差异)与跨区域贸易碳转移(反映经济与消费因素差异)纳入到统一碳补偿框架中,引入"收支-责益"双平衡视角,构建"补偿依据-补偿主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的跨省域碳补偿理论框架,探索与双碳目标及其减碳机制有效融合的省域碳补偿实现路径。[结果]①与以往视角相比("收支"视角和"责益"视角),承担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和碳汇量更多、区内碳排放量更少的省份在"收支-责益"双平衡视角下获得更多的补偿。②基于综合原则的配额补偿方案较公平优先和效率优先的配额补偿方案更适合纳入公平目标导向的碳补偿机制。③"历史补偿"期间(2012-2021年),广东、浙江、北京和重庆为补偿额度最大的4个省份,内蒙古、河北、新疆、黑龙江和山西为受偿额度最大的5个省份。④"未来补偿"期间(2022-2030年),碳减排潜力较大的内蒙古、河北和山西等省份存在碳配额赤字,单位碳排放产生经济效益较高的广东、福建、天津和上海等省份存在碳配额盈余。[结论]本文提出的基于"收支-责益"双平衡视角的碳补偿机制更具公平性和可操作性,可作为中国省域碳补偿机制政策设计的重要参考,并据此完善碳补偿机制的综合配套体系和开展试点工作。

    碳补偿机制多区域投入产出表双碳目标IPCC清单法RAS法

    中国城市内部多中心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其机制

    邹璇杨旭刘晨
    1284-1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中国城市化已经处于由中期向后期的过渡阶段,城市内部多中心结构正在加速演化,探究其对碳排放强度存在什么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可从空间规划视角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新思路。[方法]以2006-2020年中国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及倾向得分匹配等方法,实证检验了多中心结构的碳减排效应及其内在机制。[结果]①2006-2020年,城市碳排放强度呈现下降趋势,空间分布上具有"核心-边缘"结构与省际边界现象,东西差距的变动较小而南北差距有所上升。城市多中心结构呈现上升趋势,地理分布的聚类特征较为稳定。②多中心结构能够显著降低碳排放强度,但存在区域异质性。其碳减排效应在东部和西部城市高于中部城市,南方城市高于北方城市;此外,该效应仅存在于经济高水平或人口规模大的城市。③影响机制表明,多中心结构能够通过促进服务业更快发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以及吸引高生产率企业区位选择3条途径降低碳排放强度,但企业区位选择最终呈现分类集聚还是混同集聚在不同城市间具有异质性。[结论]面向城市化新阶段,需要支持城市多中心发展策略,但同时应把握多中心结构碳减排效应有效发挥的前提条件以及畅通传导渠道等。

    "双碳"目标城市内部多中心结构碳排放强度集聚经济中国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工业减排效应——以中国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为例

    杨喆熊振武薛文皓
    1299-1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2013年中国环境保护部首次公布了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并于2018年将排名范围进行扩充,评估这一制度的减排效应,对于探索中国改善空气质量的新途径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将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制度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9-2021年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交错双重差分方法系统分析城市空气质量排名的减排效应。[结果]①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制度具有明显的减排效应。相比于未被纳入排名城市,被纳入空气质量排名城市的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平均降低了 18。6%,且其减排效应在北方和内陆地区更为显著。②产业结构优化和绿色技术创新是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制度影响工业污染排放的重要渠道。③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空气质量排名制度的减排效果得到提升;该制度对排名倒数城市的污染减排效果更加明显;该制度能够显著降低城市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实现预期制度目标。[结论]公布城市空气质量排名是一种有效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对地方政府加强工业污染控制起到激励作用,进而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因此,应充分发挥好空气质量排名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倒逼"作用,有效形成城市之间空气质量的良性竞争。

    空气质量排名环境信息公开工业污染排放互联网普及率交错双重差分法中国

    互联网使用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来自豫湘黑三省粮食种植户的实证检验

    沈玉洁裴小涵赵敏娟
    1314-1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厘清互联网使用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制,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基于2021年对河南、湖南和黑龙江3省1192份粮食种植户的实地调研数据,将农业碳排放纳入非期望产出的核算框架,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农业碳排放效率,并采用处理效应模型剖析互联网使用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结果]①互联网使用显著提高农业碳排放效率,并且使用互联网获取的农业信息类型越多,越有利于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提高。②互联网使用分别通过农业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和市场参与影响农业碳排放效率。③异质性分析发现,与使用互联网关注气象信息与政府规制信息相比,使用互联网关注农业绿色生产技术信息更能显著提高农业碳排放效率。④分样本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高受教育程度组、风险厌恶组以及高社会关系组农户的农业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结论]应通过加大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立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和农产品信息平台,拓宽农户市场参与渠道以及提高农户互联网技术应用素养等措施提升农业碳排放效率,加速农业绿色发展转型。

    互联网使用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市场参与农业碳排放效率超效率SBM

    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水稻生产效率及提升路径

    徐静熊世豪张倩
    1330-1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分析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水稻生产效率的时空演变趋势和差异,对未来探寻水稻生产效率提升、促进水稻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方法]本文基于2009-2021年中国水稻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基于超效率SBM(Slacks-based Measure)模型的窗口 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研究了在资源环境约束下考虑气候和污染排放的水稻生产效率及提升路径。[结果]①全国各类型水稻的生产效率总体处于较高水平,其中粳稻(1。0089)>早籼稻(1。0065)>中籼稻(0。9769)>晚籼稻(0。9380),早、中、晚和粳稻历年生产效率均值达到相对有效的比例分别为77。78%、76。92%、67。13%、58。12%。除此之外,各类型水稻的年均碳排放量呈倒"U"型变化趋势,且氮磷污染指数常年居高不下;②总体上,中国六大水稻稻作区生产效率区域差异显著,华中、西北和西南稻作区水稻生产效率均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和华南稻作区生产效率均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华北稻作区中籼稻生产效率均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粳稻生产效率均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③从组态视角进一步探索,找到了 6种提升生产效率的组态,并归纳得到3条提升水稻生产效率的主要路径:技术服务型、市场驱动型和人才引领型。[结论]加大源污染防治力度、发挥高效稻作区优势和提供高水平的农业技术服务等是提高水稻生产效率的重要路径。

    资源环境约束水稻生产效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中国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对农户生产效率的影响——基于黄淮海和西南种植区的实证分析

    任天驰刘素春聂赟彬
    1346-1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破解耕地资源约束、解决大豆玉米争地矛盾的重要途径,本文探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以下简称带状复合种植)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以期为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实践效果提供调研经验与实证依据。[方法]本文基于黄淮海(山东省、河南省)以及西南(四川省、云南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区调查数据,通过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和内生转换模型(ESR),定量测算了带状复合种植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①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②带状复合种植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随大豆与玉米的行比降低而减弱,在规模经营户和西南种植区中,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对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更高;③带状复合种植通过"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促进总产出增长,并带来化肥施用投入减少,、劳动力及机械外包服务增加的要素配置变化;④参与带状复合种植显著影响同村内邻近农户的生产效率,即带状复合种植在村域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结论]应从建立财政补贴体系、提供科学技术导向、做好农资保供和农业生产服务供给、发挥示范效应等多个角度出发,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在有限的耕地资源约束下提升生产效率。

    带状复合种植生产效率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内生转换模型空间溢出

    来源地多元化对中国大豆进口价格的影响

    郑旭芸贺梅英
    1358-1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进口来源地多元化与中国大豆进口价格的逻辑关系,对于科学实施大豆进口多元化战略、保障国内大豆稳定供给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基于2007-2021年中国大豆月度进口数据,利用个体时点双固定效应模型,考察进口来源地多元化对中国大豆进口价格的影响及其差异。[结果]①进口来源地多元化有助于降低大豆进口价格,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也证实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②进口来源地多元化对不同进口比重国家的大豆进口价格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进口来源地多元化能够显著降低从进口占比高的国家进口大豆的价格,而对来自进口占比低的国家的大豆进口价格没有显著的影响。③不同的粮食价格波动时期进口来源地多元化对中国大豆进口价格的影响具有差异,在2007-2013年世界粮食价格波动剧烈时期,进口来源地多元化对中国大豆进口价格的影响较小,而在2014-2021年世界粮食价格波动平缓时期,进口来源地多元化能够显著降低中国大豆进口价格。[结论]要继续完善进口多元化战略以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同时应关注进口多元化战略在不同国别和时期中的差异化效应。

    进口来源地多元化进口价格大豆市场个体时点双固定效应模型中国

    中国涉海上市企业经营效率及影响因素——基于三层级共同前沿EBM与Tobit模型

    赵昕高平
    1370-1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面向"海洋强国"战略指引,科学测度中国涉海上市企业经营效率,支持涉海上市企业做优做强,对于巩固海洋经济发展微观根基、促进蓝色经济发展空间拓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使用基于Pearson相关系数的EBM模型,结合三层级共同前沿技术对2014-2022年间中国涉海上市企业经营效率进行科学测度,并进一步对无效率损失进行分解,探究其内外部影响因素。[结果]研究表明:①从整体视角来看,中国涉海上市企业经营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并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②从产业-所有制异质性视角来看,新兴涉海企业经营效率前期处于领先地位,但传统涉海企业经营效率后续增长趋势显著;民营涉海企业经营效率整体居于前沿,基本形成民营企业领跑、国有企业紧随的发展格局。③从无效率分解来看,管理无效率损失是影响涉海上市企业经营效率提升的关键原因,其次是产业异质性效率损失和所有制异质性效率损失。④从影响因素分析来看,涉海上市企业管理无效率损失与企业规模显著负相关,与企业偿债能力显著正相关,同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显著负向影响着其技术无效率损失。[结论]"十四五"时期应进一步优化海洋产业布局、完善市场化发展环境、提升企业自身管理水平,探索推动涉海上市企业经营效率提升的有效路径。

    经营效率EBM模型三层级共同前沿无效率分解影响因素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