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资源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资源科学
资源科学

成升魁

月刊

1007-7588

zykx@igsnrr.ac.cn

010-64889446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资源科学/Journal Resources ScienceCS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本刊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原名《自然资源》,1998年更名为《资源科学》,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资源科学”领域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其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资源管理与资源立法等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生态保护修复中的再野化——基于TSD模型的检验

    徐孟志李继霞印朗川王华春...
    1634-1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再野化被认为是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手段,有必要进一步从景观尺度探索基于再野化的生态保护修复新理念和新方法,并在宏观尺度考察再野化对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价值.[方法]采用验证性案例分析,本文利用1992-2022年802份政策文本,通过量化比对和质化提炼相结合的方法,检验再野化TSD模型在中国生态保护修复中的适用性,并讨论中国生态保护修复的独特制度设计.[结果]研究发现:①在中国生态保护修复中,TSD模型的目标与3个理论要素均得到验证.其中,目标包含"复杂生态系统自我维持"和"生态功能与体验",3个理论要素指"营养复杂性""随机自然扰动"和"扩散".②根据横向要素对比检验,中国生态保护修复目标对"生态功能与体验"关注不足;理论要素中聚焦"营养复杂性"和"随机自然扰动",对"扩散"关注稍有不足.③纵向要素演化检验显示,中国生态保护修复目标已从单纯的"土地退出"延伸到"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建设;三大理论要素中,营养复杂性这一维度逐渐从物种规模扩大转向物种回归,随机自然扰动维度从人类主导转向自然恢复,扩散维度则不断从核心地保护过渡到自然保护地网络重构.[结论]再野化TSD模型适用于中国生态保护修复,且其适用性与中国生态保护修复政策以土地利用变化为基础密不可分.不同于北美对引入大型哺乳动物的重视,也区别于欧洲对废弃土地的被动管理,中国基于土地利用的生态保护修复强调人类从生产性土地有管理地主动撤退,是符合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设计.

    生态保护修复再野化理论检验中国情境TSD模型政策文献计量方法

    基于行动者网络的洱海湖滨带三生功能演变特征及机理

    李鹏叶帅赵敏段伟...
    1647-1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湖泊湖滨带是所在地生产生活的集中区域,也是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更是三生功能变化的典型区域.认识湖泊湖滨带三生功能演变规律,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访谈、网络文本等数据,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和NVIVO11软件,识别洱海湖滨带三生功能演变中的核心行动者及其行为.[结果]①2000年以来,洱海湖滨带经历了两个阶段:先从生活到生产的空间渐变,再从生产到生态的空间突变.②渐变阶段,核心行动者是客栈经营者,洱海身份是水景观,宅基地与房屋的作用是提供商业服务;突变阶段,核心行动者是当地政府,洱海身份是水环境,宅基地与房屋的作用是提供生活服务.③空间渐变是外来经营者引领其他行动者围绕强制通行点—"洱海景观消费"结成资本张力型网络,推动湖滨带社会自组织旅游开发;空间突变是当地政府指挥其他行动者围绕强制通行点—"洱海生态修复"结成权力压力型网络,实现行政力量主导湖滨带生态修复.[结论]湖滨带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焦点,基于不同核心行动者形成的差异化网络,使湖滨带生活、生产、生态功能交替变化.

    三生空间生态修复旅游开发空间渐变空间突变海景客栈行动者网络洱海湖滨带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标准评价——以山南市为案例

    李洪庆杨瑀李文麒刘申怡...
    1662-1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是促进草原生态保护、助力农牧民增收的有效手段,其制定标准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政策实施效果.《西藏自治区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2021-2025年)》确定了补奖标准,本文旨在评估其合理性,提出调整建议,为西藏自治区"草奖政策"提质增效、草原生态保护和提升农牧民收入提供依据,为类似地区完善草原生态补奖标准体系提供科学的评估方法参考.[方法]以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为案例,基于2016-2020年草地资源承载力、草畜平衡分析,采用机会成本法估算补奖标准,与第三轮"草奖政策"制定的标准进行对比评价,提出调整建议.[结果]①山南市草地质量分布具有空间异质性,草地总体质量高于西藏自治区平均水平,2020年理论载畜量为321.25万头,实际载畜量为338.75万头,共计超载17.5万头;②2016-2020年,山南市实际畜牧总量下降了2%,其中6个区县畜牧量呈下降趋势,当前草畜平衡状态为:措美县、贡嘎县、加查县、乃东区、曲松县与桑日县6区县处于超载状态,错那县、洛扎县、扎囊县处于载畜不足状态,其余3区县均处于草畜平衡状态;③政府第二轮草原补助奖励实施方案中发布的载畜量与本文测算出的理论载畜量相比,除了错那县、洛扎县和加查县,其余区县基本相符;④政策制定的第三轮补奖标准较为科学合理,本文测算的草畜平衡奖励标准和禁牧补助标准分别为2.6和8.0元/亩,比政府标准分别高出0.1和0.5元/亩.[结论]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标准相对比较合理,结合补奖政策文件的原则和目的,建议山南市草地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进一步提高标准,且根据区县发展合理分配生态补奖,提升农牧民收益,增强政策激励作用,全面发挥新一轮的生态保护效应.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草地资源承载力草畜平衡机会成本法载畜量西藏自治区山南市

    苏南地区生态用地破碎度时空演变及其对建设用地扩张的响应——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视角

    文博徐聪孟霖邹伟...
    1676-1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生态用地破碎化严重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完整和功能发挥,建设用地扩张与生态用地破碎化的矛盾是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方法]本文以苏南地区为例,在分析生态用地时空变化的基础上,构建综合破碎度指标体系,研究生态用地破碎度的时空特征,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考察生态用地破碎度对建设用地扩张的响应.[结果]①2000-2020年苏南地区生态用地发生了复杂变化,共增加了24.2483 km2,其中有64.8241 km2耕地和5.1043 km2建设用地转为生态用地;而生态用地转为非生态用地面积为49.9059km2,主要去向为建设用地和耕地.②生态用地破碎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状态,长江沿线,太湖、固城湖、滆湖等重要水体周边区域破碎化程度增加明显.③建设用地规模与生态用地破碎度存在倒U型关系,随着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生态用地破碎度先增加后减少.[结论]生态用地破碎度对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响应符合环境库兹涅茨假说,苏南多数城市建成区已到达拐点.建议通过探索生态用地占补平衡,生态规划先行,提升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的布局协调性,最终实现"精明增长"与绿色发展协同共进.

    生态用地破碎化建设用地扩张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苏南地区

    《资源科学》投稿须知

    16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