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资源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资源科学
资源科学

成升魁

月刊

1007-7588

zykx@igsnrr.ac.cn

010-64889446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资源科学/Journal Resources ScienceCS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本刊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原名《自然资源》,1998年更名为《资源科学》,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资源科学”领域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其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资源管理与资源立法等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特高压输电对城市绿色发展的赋能效应

    龚家吴振磊
    1669-1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特高压"新基建"优化了中国电能结构和电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经济的绿色转型注入持续动力。本文旨在探究特高压工程带来的绿色发展效应,为推动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助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建议。[方法]本文将特高压工程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3-2019年中国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电能跨区输送对城市经济发展和污染减排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①特高压工程显著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并且降低污染排放。②机制检验表明,特高压工程能够通过提高区域创新水平、优化产业结构以及对煤炭和火电产生替代效应实现经济发展与污染减排。③异质性分析表明,特高压工程对东部区域和电能输入区的经济发展与污染减排都有积极作用,但是在中西部区域和电能输出区只产生了减排效益;相比于火电输送,特高压工程对清洁电能输送更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与污染减排;特高压直流工程对经济发展与污染减排的促进作用要强于特高压交流工程。④空间溢出效应表明,特高压输电能够带动邻近城市经济发展,并降低污染排放。[结论]因此应综合考虑特高压输电技术发展,以及地区能源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问题,持续推进特高压工程建设;同时加强局部区域电网建设,提升绿色电能的使用价值。

    特高压工程能源结构绿色发展污染排放新型基础设施双重差分模型中国

    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对工业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及机制

    范玉莹陈东景郑浩天
    1685-1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加快推进工业绿色转型升级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要求,研究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对工业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和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以"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8-2021年A股上市工业企业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对工业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①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有助于推动工业企业绿色转型,且该效应在国有性质、高竞争行业以及资源型城市企业中更加凸显。②机制检验表明,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一方面会改变地方政府的激励目标,加大对工业企业绿色行为的财政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也通过设置约束性发展指标倒逼工业企业增加绿色投资水平,两方面因素共同促进了工业企业绿色转型。③进一步分析发现,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下工业企业开展绿色转型既提高了自身环境绩效又不会损失经济绩效,可以实现减排与发展的帕累托改进。[结论]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有助于推动工业企业绿色转型发展。因此,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扩大新能源示范城市的试点范围,完善示范城市的考核和监督机制,加大对工业企业绿色行为的政策扶持力度,从而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

    新能源示范城市工业企业绿色转型财政支持绿色投资

    能源转型对浙江省碳达峰拐点影响的实证模拟

    刘丹丹张燕娟
    1699-17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准确预测能源需求和碳排放量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然而,如何调控情景措施以改变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拐点——即碳达峰点位置,仍是重要研究课题。浙江省作为中国经济前沿阵地,探索其碳达峰转折点及路径,具有重要指导价值。[方法]本文构建了本地化的LEAP-Zhejiang模型,设计基准情景和综合情景,模拟了2020-2050年浙江省居民生活、交通、工业、农业、服务和能源转换等部门的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并特别关注了政策措施对EKC拐点的影响。[结果]①在综合情景下,浙江省预测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较于基准情景实现了大幅减少,并在2029年达到峰值。排放强度显著降低至仅为基准情景的17。65%。改善效果主要归功于能源结构的积极转变,即从以煤和油为主导的基准情景,成功转型为以电力能源为主导的综合情景。②绿色能源部门子情景成为减排的主要推动力,通过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实现了显著贡献。工业部门虽仍是减排的重要参与者,但其贡献率在逐年下降。相比之下,第三产业特别是交通部门的节能减排贡献率稳步增长,显示出绿色转型的积极趋势。③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被证实能够有效改变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拐点的位置,实现拐点跨越。[结论]浙江省可通过三大策略应对气候变化:一是优化能源结构,提升可再生能源比例,构建智慧能源系统;二是推广新能源汽车,提供政策扶持与充电设施,引领绿色出行;三是提升公众环保意识,支持碳汇技术,鼓励植树造林与低碳生活。

    能源转型温室气体排放LEAP模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碳达峰拐点浙江省

    中国能源转型的空间分异与内生驱动因素

    王琦马丽
    1709-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确保双碳目标的顺利推进,因地制宜地推动能源转型,明确中国省级层次的能源转型空间分异格局,识别影响其转型的内生驱动因素与作用差异至关重要。[方法]本文以中国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以清洁能源占地区能源消费的比重作为衡量指标,采用社会-技术系统多层次视角构建分析框架,运用重心模型、最小二乘法和地理时空加权回归的方法分析2000-2020年中国能源转型的格局及驱动因素。[结果]①尽管中国各省份在能源转型方面呈现出差异化推进态势,但随时间推移地域间差异正在逐步缩小。②在驱动因素方面,资源禀赋是驱动地区能源转型的核心主导因素,尤其是水能资源禀赋的托底和化石能源禀赋的锁定与保障作用。但区域碳减排压力与创新投入已成为新时期地区能源转型的重要驱动力量。③中国各省份能源转型的驱动因素及作用效果具有显著的时空异质性。2012年之前清洁能源生产力和区外电力调入量几乎是所有省份的主导因素。2012年后,区外电力调入的影响相对减弱,技术水平的影响加大。在空间分布上,资源禀赋对华北地区影响更为显著,经济发展水平对西北地区的转型影响更大。[结论]随着中国能源转型的进程不断加快,地域差异逐步缩小,本文建议构建以煤电为支撑的风光水核储输一体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加大技术投入促进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完善跨区域能源配置,以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能源转型社会-技术系统最小二乘回归地理时空加权回归多层次视角分析中国

    能源结构转型背景下地区能源投入策略的博弈分析

    陈南旭孙冬卿
    1723-1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加快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背景下,厘清不同地区的能源投入策略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因地制宜制定能源政策、有序推进区域可再生能源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基于博弈论框架,从理论上推演能源结构转型背景下不同地区的能源投入策略及其影响因素,并基于2004-2019年中国不同地区风电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欧洲的可再生能源一体化进程,对应展开实证检验。[结果]①在化石燃料能源情景下,各地区的能源投入策略表现为非合作博弈,存在路径依赖特征,并受地区的资本和劳动要素规模影响。②在可再生能源情景下,地区的能源投入策略表现为合作博弈,受到可再生能源单位成本、资本与劳动要素规模,以及地区间资本和劳动要素规模差异的影响。③当区域内各地区的资本和劳动要素规模差异更大、可再生能源成本更低、整体资本与劳动要素规模更高时,该区域适合优先推行可再生能源一体化,利于有序实现能源效率提升与能源结构转型。[结论]动态调整能源投入策略、注重可再生能源布局与地区要素禀赋匹配、针对性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是推动中国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策略,本文的研究发现可为有序推进可再生能源一体化与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提供政策性启示。

    能源结构转型能源投入策略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可再生能源一体化

    中国交通运输碳回弹效应的时空演进特征及机制

    李健刘舒琪王晓祺
    1737-1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揭示交通运输业碳回弹效应的时空演进特征及影响机制,拓展能源回弹理论研究边界,为基于能源结构转型的交通运输领域节能降碳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与策略参考。[方法]采用空间核密度估计法,对2009-2021年中国交通运输业碳回弹效应的时空演进特征进行剖析,通过面板分位数回归探究不同因子对不同水平碳回弹效应的作用得到驱动或制约机制,最后引入地理探测器模型对不同机制进一步完善。[结果]①中国大部分省份交通运输业碳回弹效应水平在疫情前呈现出"急下降缓回升"的趋势,且具有空间相关性。②交通运输业碳回弹效应受时空条件的综合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以弱回弹为主、强回弹为辅的空间分布格局。③交通运输业碳回弹效应影响机制可分为4类驱动或制约模式(产业-规制-设施-市场驱动模式;产业-规制-能源驱动模式;人口-金融-政府-研发制约模式和人口-金融-政府制约模式)。大部分省份受低分位驱动和低分位制约两种机制作用,仅有少部分省份继续受高分位制约和高分位驱动影响,且基本属于东北、西北或西南地区。④在交通运输业碳回弹效应影响机制分析中引入地理探测器模型,发现多因子对碳回弹效应的影响存在协同作用。[结论]碳回弹效应很大程度上与能源回弹现象同根同源,应尽快将交通运输业碳回弹效应纳入政策决策视野,根据其空间分布特点及时空演进变化趋势采用不同的政策工具,对于加快交通运输领域能源转型进程及因地制宜进行降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交通运输业碳回弹效应空间核密度分位数回归地理探测器中国

    低碳能源转型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来自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证据

    梁栋刘宇张硕
    1753-17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作为一场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低碳能源转型将不可避免的对公平、收入等社会问题产生冲击。探究城市低碳能源转型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可为协调经济社会低碳转型和缩小收入差距提供有益的经验启示。[方法]本文以2007-2020年28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建立多维度指标体系测算了城市低碳能源转型指数,同时,基于2109个区县的夜间灯光数据测度出了城市不同收入群体间的收入不平等程度,然后,从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两个层面考察低碳能源转型与收入不平等的内在关系。[结果]①低碳能源转型能够显著缓解收入不平等,转型指数每提高一个标准差,收入不平等降低约6。1%。②机制分析表明,低碳能源转型会通过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和劳动力技能结构升级影响收入不平等,而低碳能源转型对收入不平等的缓解作用主要来源于其对劳动力技能结构升级的提升作用。③异质性分析发现,低碳能源转型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存在区域和城市特征异质性。④通过空间杜宾模型的研究表明,低碳能源转型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可降低邻近地区的收入不平等。[结论]应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强化区域间能源转型的常态化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低碳能源转型对劳动力技能结构的提升作用,从而实现促进低碳能源转型和缩小收入差距协同发展。

    低碳能源转型收入不平等夜间灯光空间杜宾模型中国

    能源转型对城乡能源公平的影响机制

    党牛陈达荃王强黄雪婷...
    1768-17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作为能源-环境-经济-社会系统的耦合协调路径,能源转型已成为城乡关系重塑的关键机遇与挑战。探究能源转型对城乡能源公平的影响机制,对于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中国2005-2020年能源系统统计数据,构建了宏观能源转型和城乡能源公平研究框架,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能源转型对城乡能源公平的多维影响机制。[结果]①2005-2020年,中国能源转型水平明显提升,但城乡间能源可负担性、可获得性和可持续性差异较大,城乡能源公平仍将面临较大挑战。②能源转型的直接效应对城乡能源公平具有负向影响,但能源效率提升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间接影响形成了遮掩效应,3条作用路径共同促进城乡间能源公平水平提升。③随着能源转型程度加深,能源转型整体对城乡能源公平的正向影响显著增强。能源系统技术创新为推动城乡能源公平的关键路径,新能源产业发展对北方地区城乡协调发展作用明显。[结论]能源转型为普惠、平等、可持续的城乡能源系统构建提供了关键机遇,建议从完善基础设施布局、增强技术创新、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等方面助力中国城乡能源公平水平提升。

    能源转型能源公平城乡协调影响机制社会效应

    长江经济带能源转型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演化及关联性

    张军梅杨德伟张帅纪翌佳...
    1780-1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能源转型是实现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路径,探究能源转型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旨在为实现公正转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基于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0-2020年面板数据,采用空间分析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能源转型与城乡收入差距时空演变特征,并揭示二者间的关联关系以及该关系呈现出的区域异质性。[结果]①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城市的能源转型绩效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省会城市的能源转型指数值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城乡收入差距逐年缩小,且呈现出西高东低的格局;②长江经济带城市能源转型与城乡收入差距呈"U"型关系,即随着能源转型绩效水平的提高,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特征;③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城市的能源转型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差异,上游呈倒"U"型关系,中游呈"U"型关系,下游无显著相关关系。这表明,上游地区各城市的能源转型路径逐渐朝着公正的方向前进,中游地区则相反,而下游地区的城乡居民对能源转型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效应敏感度较低。[结论]因此,应根据上中下游地区发展实际,制定差异化的能源转型政策,有效防止转型带来的负向影响,积极推动公正能源转型和城乡均衡发展。

    能源转型城乡收入差距固定效应模型时空演变"U"型关系长江经济带

    中国区域终端能源电气化与社会公平耦合协调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吴蒙周冯琦程进李海棠...
    1793-18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区域能源转型与社会公平耦合协调时空格局及关键影响因素,可以为中国区域能源公正转型和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管理评价方法及应对政策参考。[方法]引入能源政策可持续性评估框架(EP-SEF),综合终端能源电气化率、居民收入分配和5类能源正义关键影响因素,构建能源转型社会公平评价模型,分析200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终端能源电气化与社会公平耦合协调时空格局及关键影响因素。[结果]研究显示:①2001-2020年中国区域终端能源电气化率提升呈现西部地区(+7。23%)>东部地区(+5。51%)>中部地区(+4。77%)>东北地区(-0。42%),社会公平评分变化则呈现东部地区(+3。90)>中部地区(+3。61)>西部地区(+3。10)>东北地区(+2。20);②"十五"至"十三五"时期,中国区域终端能源电气化与社会公平耦合协调发展已由低水平耦合和拮抗状态为主转入磨合状态为主,并呈现"两端窄,中间宽"的梭形结构,即中级协调和轻度失调省份较少,勉强协调和初级协调省份较多;③2001-2020年中国区域终端能源电气化转型过程中社会参与和能源贫困两方面显著改善,劳动就业、公共健康和环境污染是面临的共性短板。[结论]当前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亟需补齐欠发达地区社会公平协同改善的短板,局部地区能源转型与社会公平耦合协调发展存在波动性或"区域化"失调,可能与能源基础设施协同建设滞后、电力市场消纳能力有限、资源型城市收缩、能源发展环境溢出效应等因素有关。国家政策干预对提升区域电能普遍服务发挥显著促进作用,但未来仍需进一步拓展并强化劳动就业、公共健康、环境污染等能源正义关键因素的协同改善。

    能源正义能源转型社会公平终端能源电气化可再生能源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