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临床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临床研究
中医临床研究

王仰宗

半月刊

1674-7860

zy@cjocm.cn

010-59431886

102218

北京市昌平区102218-59信箱

中医临床研究/Journal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一气周流"浅析慢性肾脏病合并睡眠障碍

    王政丽李红行延霞赵晓燕...
    4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肾脏病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特征是肾结构和功能呈进行性和不可逆性改变,逐渐进展为终末期肾病.随着透析技术的发展,慢性肾脏病患者的预期寿命延长,全身并发症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以睡眠障碍比较常见.慢性肾脏病合并睡眠障碍发病率高,且可能增加合并症的发生风险或加速病情进展,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肾功能与睡眠密切相关,睡眠障碍可能对肾功能产生不利影响,故使用催眠药物进行对症治疗,但是长期应用催眠药物会产生戒断反应以及加重肾功能损伤.中医学认为慢性肾脏病病位在肾,涉及五脏."一气周流"理论认为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肝肺为升降的关键,心肾为升降的根本.研究从"一气周流"理论角度探讨慢性肾脏病合并睡眠障碍,为临床防治提供新思路.

    一气周流气机升降慢性肾脏病睡眠障碍

    从《黄帝内经》五体针理论探讨针刺治疗高脂血症

    覃朗刘曼琦徐世荣潘小丽...
    4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黄帝内经》五体针理论探讨针刺治疗高脂血症的思路.高脂血症是临床常见病之一,表现为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三酰甘油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等,与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及肥胖症等疾病密切相关.五体是筋、脉、肉、皮、骨五种组织结构,《灵枢·九针论篇》云:"五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五脏病变表现为五体异常.中医对脂质的认识源于《黄帝内经》的膏脂学说和津液学说,膏脂经脾之运化、肺气舒布、心之营运、肝之疏泄、肾之气化,随津血环周不休,濡润充养人体.而高脂血症是膏脂的病理状态,病机则可归结为五脏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不能正常运行.五体可反映人体五脏、经络气血的情况,因此提出"针刺五体,同调五脏、经络、气血",以达到治疗高脂血症的目的.

    《黄帝内经》五体针高脂血症针刺痰浊

    基于"太阳主开"理论探讨开太阳法论治高血压病

    陈琥颖龚文波
    5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致病因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因此防治高血压病刻不容缓.长期应用西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不良反应显著,且个体化效应较差.中医基于整体观念对高血压病辨证施治,颇有成效.根据临床症状,高血压病可归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等疾病范畴.临床实践中,部分高血压病患者除了具有头晕、头痛等常见症状之外,还有怕冷、肩颈酸胀等表邪侵袭的表现,采用开太阳法治疗不但可使表邪得解,还能有效控制血压水平."太阳主开"理论源于《黄帝内经》,是开阖枢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概括了人体阳气升降出入的功能状态.临床研究发现,开太阳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机制,与西药通过扩张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达到降压目的类似,遂自拟降压方以散寒祛湿、宣表清里,从而达到开太阳以降压的作用.

    原发性高血压病太阳主开开太阳法

    从《读医随笔》升降出入论浅析肺间质纤维化

    袁欣悦史依依苏洁琼白丽...
    5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肺间质纤维化是一种慢性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以肺成纤维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的异常增殖及细胞外基质蛋白的过度沉积和异常调节为特征,可导致患者气体交换受损、呼吸困难、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发病机制复杂.根据发病的临床特点,中医学将肺间质纤维化归于"肺痹""肺痿"范畴.研究基于中医玄府理论、脏腑理论,从清代名医周学海《读医随笔》升降出入理论入手,梳理肺间质纤维化的中医辨治思路,归纳肺间质纤维化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肺气虚为本,痰瘀互结为标.久病气耗,虚热内生,影响气机的升降出入,导致痰浊瘀血产生.笔者探讨肺间质纤维化与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关系,认为调理人体气机有利于缓解肺间质纤维化症状,并从开通玄府、疏肝理肺、补养脾胃、祛痰化瘀等方面论治,以期从中医学观点探析肺间质纤维化的诊治.

    《读医随笔》升降出入肺间质纤维化

    基于六经辨证与五行理论浅析炙甘草汤治疗"心动悸"的组方思路

    王清轩高长昀
    5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阴阳理论及五行理论在中医理论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张机(字仲景)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将医理与经方熔于一炉,编撰成《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并对后世形成了深远的影响,直至现在仍对临床诊疗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张机以其独到的见解创立了六经辨证,详细阐述了阴阳理论与五行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揭示了疾病的传变规律.炙甘草汤出自张机《伤寒论》,是针对寒入太阳,太阳误治或失治,进而直入少阴的方药.太阳与少阴在人属水火.寒入水火,可化为热,亦可寒盛伤阳,炙甘草汤所治之证为前者.其方义为助土之阳正治寒水则亢火无源,助金之水则金不为火炼而不成亢金.研究以炙甘草汤为切入点,运用五行理论和六经辨证思想探究张机以炙甘草汤治疗"心动悸"的组方思路,为临床提供参考.

    太阳病炙甘草汤六经辨证五行

    "肾邪客于两胭"古今探微

    邹艾嘉田佳萱万碧江
    6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肾为先天之本,临床常见肾邪侵犯腰部、胭部而出现腰膝同病或膝关节退行性病变.治疗"肾有邪"的核心是恢复腰-膝系统的平衡,在治疗腰部的同时改善膝关节功能,能改善生物力线异常造成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为探究"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胭"理论,笔者从肾与胭的关系着手,较完整地探讨这一理论成立的渊源及原因,再从肾之邪客于两胭的临床应用着墨,阐明古籍中有关"肾有邪"的论述,并从中提炼出对现代临床诊疗有意义的结论,围绕恢复腰部的力学平衡以及矫正胭部的功能障碍,提出能体现其思想的现代医学理论,以及其思想所支撑的治疗方案,以达到祛除肾邪的目的.文章探究"肾有邪留于两胭"的内涵,运用现代理论基础解释这一理论,根据理论选用针刀、针刺的治疗方法,从整体考虑,恢复八虚的形态与功能正常,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肾邪膝关节膝关节功能针刀

    夜寒苏煎剂干预气虚体质人群疲劳状态的随机对照研究

    黄继斌游绍雪岑仪美陈玲...
    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夜寒苏(姜花,别名夜寒苏、姜黄等,根茎部入药)煎剂调治气虚体质人群疲劳状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患者分为夜寒苏组、党参组和紫薯组,每组40例,分别给予夜寒苏、党参、紫薯汤剂治疗.各组患者每日服用1剂,每日2袋,服用时间为饭后40 min.治疗1个月后,评价患者疲劳状况、血常规、尿常规以及肝肾功能相关指标.结果:疲劳量表-14(Fatigue Scale-14,FS-14)得分显示,干预后夜寒苏组、党参组疲劳均显著降低;三组间疲劳得分比较结果表明,夜寒苏组、党参组明显低于紫薯组.临床控制人数,夜寒苏组高于紫薯组;显效人数夜寒苏组、党参组均高于紫薯组;无效人数,夜寒苏组、党参组均低于紫薯组(P<0.05).干预后,党参组血红蛋白含量(Hemoglobin,Hb)、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补体成分3(Complement Component 3,C3)均低于夜寒苏组和紫薯组;夜寒苏组补体成分4(Complement Component 4,C4)高于党参组(均P<0.05).结论:夜寒苏可改善气虚体质人群疲劳状态,并未发现不良影响.

    夜寒苏气虚疲劳亚健康

    六味地黄丸合四妙丸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机制研究

    杨勇唐瑞张汉庆
    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六味地黄丸合四妙丸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出六味地黄丸合四妙丸的活性成分;利用UniProt数据库预测活性成分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预测股骨头坏死疾病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潜在作用靶点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通过Cytoscape 3.10.1软件筛选出关键靶点.通过DAVID工具进行潜在靶点的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六味地黄丸合四妙丸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成分主要为槲皮素、汉黄芩素、山柰酚;作用的核心靶点为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IL-1B、肿瘤蛋白 p53(Tumor Protein p53,TP53)、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CASP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雌激素受体 1(Estrogen Receptor 1,ESR1)、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eptidase,MMP)9、缺氧诱导因子-1A(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A,HIF-1A)、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重组蛋白(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PPAR)y等.关键作用通路为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通路、癌症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显示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六味地黄丸合四妙丸的核心活性成分及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作用机制,为临床上股骨头坏死保髋治疗提供用药思路和依据.

    六味地黄丸四妙丸股骨头坏死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中医古籍治疗肥胖症的用药规律

    黄雄峰章志红李炜娟
    80-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挖掘整理古代医籍中治疗肥胖症的医案,探析其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肥胖类疾病提供借鉴.方法:在《中华医典》(第5版)电子版中输入"肥人""肉人""膏人""脂人""体盛"等检索词,全文检索治疗肥胖的相关文献.运用Excel 2021收集整理文献数据,采用SPSS Statistics 26.0、SPSS Modeler 18.0对所纳药物进行整理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收入处方106首,涉及中药68味,用药总频次为501次.频次居前4位的药物为苍术74次、半夏51次、白术35次、天南星33次.性味归经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药味以温为主,其次为寒和平.五味的统计分析中,辛、苦、甘居多.归经以脾经最多,其次为胃经、肝经等.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21个核心药物组合.系统聚类分析高频药物(频次≥10)得到3个药物组合.结论:古医籍文献中肥胖医案的治疗用药有一定规律性,核心药物组合体现出主要是在利水渗湿、健脾祛湿等方面对肥胖症进行治疗,对于过食肥甘、痰湿内盛、脾失健运等导致的肥胖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古代医家的核心组方药物对中医临床治疗肥胖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并为研发相关创新药物组合提供数据参考.

    数据挖掘中医古籍文献肥胖用药规律

    《医宗金鉴》中黄疸证辨治选方浅析

    王建博易晓雷
    86-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医宗金鉴》刊于清代乾隆七年,为清代官修医学丛书之代表作,是300多年来影响最大的国家医学教材之一.该书分为"一论二要旨,两注十要诀",共15分册,内容从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注解,到对中医临床各类疾病的临床表现及病证、治则、治法、方药进行分科论述,博采众书,萃其精华,强调辨证论治,选方用药精练实用,对临床各科的诊断治疗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黄疸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以"面目身黄"为主要特点.各个时期的医家对其病因、病机、辨证、治则、方药都提出过独到见解,对黄疸的认识不断丰富与完善.此书设立专门章节总结了清代以前治疗黄疸病的经验精华.其将寒湿热理论、阴阳论、六经辨证、表里分治理论结合在一起,开创性地完善了黄疸病的六经传变.其辨证注重表、里、寒、热,以气血为本,祛湿为要,采用汗、下、利、渗四法,重视对脾胃阳气的保护.治疗在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桂枝加黄芪汤、茵陈五苓散等经典方剂的基础上灵活加减用药.本研究试从理、法、方、药等方面系统讨论总结《医宗金鉴》中黄疸疾病的辨证论治选方特点,以期为临床提供治疗黄疸的理论依据与思路.

    《医宗金鉴》黄疸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