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临床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临床研究
中医临床研究

王仰宗

半月刊

1674-7860

zy@cjocm.cn

010-59431886

102218

北京市昌平区102218-59信箱

中医临床研究/Journal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一身之力出于带脉"理论探讨痿证论治

    鹿思佳蔡圣朝
    6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痿证患者越来越多,中医药治疗痿证具有明显优势,其中"治痿独取阳明"为治疗痿证的代表方法.本研究主要探讨名老中医蔡圣朝教授从带脉论治痿证的经验,为临床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杂病源流犀烛》:"一身之强力亦赖带脉以出."力出于带脉,无力而成痿,故带脉与痿证联系密切.带脉为全身唯一的横向经络,为奇经中的奇脉,能通行元气,为人体基本生命活动提供动力,通补带脉能够补充元气.从西医上说,由于环腰循行的特殊生理位置,带脉系核心肌群,可保持人体运动平衡.带脉又为脾脉,易受湿邪困阻,带脉根于肾、本于脾,赖先天精气与后天水谷精微的供养,督脉络于带脉,补充带脉阳气,阳明脉充养带脉经气气血,从而维持肢体关节的活动,若带脉受损,元气无法周流全身,核心肌群失用,则周身肌肉无力,发为痿证.蔡圣朝教授论治痿证时常采用针药结合法通调带脉,临床效果显著且患者易于接受.在论治痿证时以补带脉为思路,运用祛湿健脾、补肾健脾、调阳明脉、温督补阳等方法使带脉通畅而充实,以促进痿证患者康复.

    带脉经络痿证中药针灸

    叶天士应用甘麦大枣汤医案探微

    金虹张丽艳
    70-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甘麦大枣汤出自张机(字仲景)《金匮要略》,主要用于治疗脏躁.该方组方精良,药仅三味,结构简单精巧,药简效宏,应用广泛.叶桂(字天士)根据此方所治之病以心为重点脏腑的特点,化裁以治疗心神之病.此外,叶桂抓住此方所寓之法为甘缓法的特点,遵照《素问·脏气法时论篇》中"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的理论,以此方缓肝之急,治疗肝之体用失调的病证.叶氏临证采用甘麦大枣汤治疗以心脾不足为病因的疾病,大大开拓了甘麦大枣汤的应用范围.本研究对叶氏运用甘麦大枣汤的部分医案进行浅析与探索,归纳总结叶桂对甘麦大枣汤的临证应用特点,领会叶氏应用甘麦大枣汤的学术思想,以期为临床拓展甘麦大枣汤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甘麦大枣汤医案临床经验

    基于"辨经论治"探析中风后吞咽障碍的针刺治疗撷要

    凌美娟程红亮张宜廷叶宇...
    7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吞咽障碍是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吞咽乏力、饮水呛咳、舌强语謇等,常对中风患者机体功能康复产生严重影响.目前,针刺疗法已被证实可有效治疗本病,但治疗方案多以局部取穴为主,尚未形成统一、标准的针刺方案,不利于临床推广和运用,且鲜有针对本病的经络辨证针刺疗法.经络学说是针灸理论的关键组成部分,经络辨证针刺疗法有网络周身气血、维持阴阳平衡、传递疾病信息的重要作用,对针灸临床实践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功能特性、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的相互联系可以判断疾病分布在何经、何络及相关脏腑,以及病性的寒热、虚实等.本研究分析中风后吞咽障碍"阴阳失调,经脉不通,咽喉受累"之病机,结合经络学说与咽喉疾病的关系,以"辨经论治"为指导,揭示针刺从督任脉通络调神、少阴经宣窍益髓、脾胃经治血化痰,以及局部对症选穴出发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可达到阴阳平衡,经脉畅通,饮食得下之目的,并举医案一则进行探讨,寻找最佳的针灸治疗组合方案,为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提供参考方案.

    辨经论治中风后吞咽障碍针刺经络学说

    基于《黄帝内经》中"骨、筋、肉"理论探讨腰源性膝痛

    郭嘉文孙立
    7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膝关节疼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通常由创伤、过度运动、退行性改变等因素导致膝关节局部病变而引发,此外尚有一些膝关节之外的因素.治病必求于本是中医学重要的治则,探究膝关节疼痛的病因有利于对本病的认识与临床诊疗.随着医学的深入发展,临床工作者发现,腰部病变也能够引发膝关节疼痛,此种情况被称作腰源性膝痛.腰源性膝痛是指腰部病变导致的膝关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通过对腰部原发性疾病的治疗能够缓解膝关节疼痛.此病当属于中医"骨痹""膝痹病""痹证"的范畴,运用中医"标本兼治、内外同治"等观点实施多靶点、多器官治疗可获得显著疗效.《黄帝内经》认为此类病与"骨""筋""肉"三者密切相关.本研究首先阐述"骨""筋""肉"三者与运动系统的联系.其次,基于"骨、筋、肉"理论,从"腰""膝"两方面探讨腰源性膝痛的病因病机,从"标""本"两方面阐释中医干预本病的内在机制.最后,分享临床验案1例,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黄帝内经》腰源性膝痛中医学痹证骨痹

    基于"脾胃转枢"理论探析2型糖尿病的辨证思路

    石丹妮刘绍维张蒙蒙李嘉贺...
    8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2型糖尿病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基于近代糖尿病的相关研究及众多医家的临床治疗思路发现,2型糖尿病脾虚痰湿证在临床中较为常见.脾气虚弱,气化失常,水湿内生,气机失调,久而聚湿成痰,痰性凝滞,痰气互为影响而致本病.针对脾虚痰湿证,各医家的治法或有不同,但大多数治疗从健脾化痰入手,并且取得了一定疗效.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发现,近代治疗中忽略脾胃气机不利在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同样常见.通过大量阅读古医籍中对脾胃理论的研究发现,"脾胃转枢"不利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环节,一方面会导致脾不散精,出现血糖等精微物质吸收、利用障碍,进展为2型糖尿病;另一方面会导致余脏气机失调,阴阳失衡,五脏生理功能失常,加重2型糖尿病病情.在治疗上,除针对基本病机对症治疗,重视脾胃气机升降的正常运转对防治本病有同样重要的意义.针对虚、痰、气机不利进行治疗,基于对"脾胃转枢"理论中治法"调枢五法"的学习,临床用药注重恢复脾胃枢机,取得一定疗效.本研究基于"脾胃转枢"理论探讨气机升降在2型糖尿病脾虚痰湿证进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旨在为临床实现降糖维稳的目标提供较为新颖的诊疗思路.

    2型糖尿病脾虚痰湿证脾胃转枢气机升降理论探析

    基于肝脏论治干眼

    潘海珍洒玉萍
    87-9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及生活压力增加,干眼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干眼症又称角膜干燥症,是由泪液稳态的损害、眼部不适及神经感觉异常等多种因素导致眼表损伤的疾病,具体表现为眼睛干涩、容易疲倦、眼痒、有异物感、灼热痛感等.现代医学主要治法为人工泪液替代疗法和抗炎治疗等,短期疗效尚可,但症状易反复出现,不良反应多.中医学将干眼归属于"神水将枯""白涩症"等范畴,指白睛不赤不肿,自觉眼内干涩.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疏泄、开窍于目,肝主藏血,精血同源,化生泪液,润养目珠.风邪、火邪、经络及脏腑虚损等多种因素致阴血不足则津液无以化生,故两目干涩;环境污染等外界刺激可伤及眼部脉络,使精血不能润泽眼目;久视伤血,血虚则津亏泪少,目失润泽而双眼干涩.结合现代医学,肝和眼在生理、病理之间有诸多复杂而密切的联系,形成了"肝病及眼""眼病及肝"的中医诊疗体系,表明肝在干眼的发病中有重要地位.临床中应以肝为重开展多种治疗,从肝论治干眼已被众多医家接受并广泛用于临床,临床疗效显著.

    干眼症辨证论治针灸

    枢轴运动视域下的"精神魂魄"关系

    江智扬张永华
    9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玉璐崇古尊经,深研阴阳升降、周环相易之理,一生著述颇丰.《四圣心源》为其学术集大成者,书中提出的"枢轴运动"理论体系将中医的阴阳理论具象化、动态化,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病证的发病病机与治疗原则.在"枢轴运动"理论体系中,人体气机的运转以圆运动形式呈现,中气作为轴心旋转于内,调控四维之轮升降于外,轴、轮之间相互作用,循环往复,如环无端,维持气、血平衡和精、神交换生生不息的一种生理状态.其中,精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神主宰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魂跟随心神调控意识和思维,魄与精一起构成人的感觉形体,主管本能反应.本研究从"枢轴运动"理论框架出发,基于阴阳升降关系,整体阐释精、神、魂、魄四者之间的关系,结合《四圣心源》中所载与现代医学精神类疾病症状有共同之处的"惊悸"和"颠狂"两种病症,浅析黄氏培中气以复升降之职、运四维以斡旋气机的核心治疗思路.中气不滞,"枢轴运动"恢复正常,人体内的气机重新达到平衡状态,则病祟冰消而精秘神安.黄玉璐创立的"枢轴运动"理论体系在提供认识人体生命活动新视角的同时,也为临床治疗精神类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枢轴运动神魂精魄中气《四圣心源》

    黄昏咳之探析及验案2则

    周继业石强
    9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昏咳散见于中医经典著作中,但未见专篇论述.黄昏咳,即黄昏时分咳嗽,余时不咳或偶咳,是为本病最为显著的特征,时间特点十分鲜明.但由于历史原因,"黄昏"所指代的具体时间段一直模糊不清.本研究分析《黄帝内经》所载的计时方法,结合历史学家考证结果及临床观察,明确了"黄昏"对应于现代24小时制的17~20点.黄昏咳的病因病机,多数古代医籍均认为其属肾病及肺,肾水不足,虚火失制上浮而扰肺金所致,推荐采用二五饮治疗,即五味子、五倍子两味,意在敛降虚火,但该方偏重于治标.石强教授临床善治咳嗽,患者数量较多且依从性较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形成了独特的宝贵经验.石强教授临床诊治黄昏咳时紧扣肾阴虚这一关键前因,解决了前因,则后果自然可消除,且补虚需久久为功,故常选用六味地黄丸作为底方予以治疗.六味地黄丸被誉为滋肾阴之祖方,奏标本兼治之功.本病的临床表现与一般肾阴不足之证候有较大出入,不易通过伴随症状加以鉴别,且临床对此病症报道亦鲜见,故特选2则验案供同道借鉴.

    黄昏咳六味地黄丸验案

    基于玄府理论探讨防风通圣散治疗脂溢性脱发

    温雅轩张彬彬张林黄思齐...
    100-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脂溢性脱发是一种毛囊微型化脱发类疾病,中医学家多从脏腑角度辨证施治,鲜有医家将其与皮毛、腠理联系起来.研究从"玄府"等微观层面入手分析,将刘完素的"玄府理论"灵活应用到脂溢性脱发的治疗中,并结合刘完素的理论经验系统阐述玄府的内涵与作用机制,指出"玄府郁闭"导致气、血、津液输布失司,使毛囊失去营养濡润,是导致脱发的主要病机,并基于玄府"贵开忌阖"的特性,从气血亏虚、风热搏结、湿热内蕴3个方面论述玄府通利的重要性,提倡应用刘完素创制的防风通圣散治疗脂溢性脱发.在治法方面,强调防风通圣散蕴含清、宣、通三法,并从"清"玄府之热、"宣"玄府之郁、"通"玄府之结3个方面论述防风通圣散善于开玄府之密闭的功用特点,阐明其药物功效与脂溢性脱发的病因病机相契合,为防风通圣散治疗脂溢性脱发的可行性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同时善于利用风药较强的开发流通之性提高疗效,共奏开通毛窍、通畅气机、流通津血之效,使发有所养,生长旺盛.末尾附临床案例,为脂溢性脱发的现代治疗提供新的启发和借鉴,另外总结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期待日后出现更优的治疗方案.

    防风通圣散脂溢性脱发玄府理论

    丹参酮ⅡA 治疗心力衰竭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王庆胜于小刚辛二旦
    104-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近20年来丹参酮Ⅱ A治疗心力衰竭研究领域的科学产出特点、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者和研究机构提供一定的方向性参考.方法:检索并筛选2003年1月1日—2023年12月30日收录于中国知网知识服务平台、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关于丹参酮Ⅱ A治疗心力衰竭的文献,使用COOC 12.8、Vosview 1.6.18、CiteSpace 6.2.R6软件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科学产出、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丹参酮Ⅱ A治疗心力衰竭研究领域相关文献整体产出呈波浪式发展,《中草药》杂志的发文量稳居首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蔡辉、赵智明、常文静、赵凌杰、董晓蕾等作者在该领域发文量和合作较多,研究机构中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发文量最多,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不仅发文量较大,与各机构间的合作也较多,在该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研究热点包括心力衰竭相关疾病、中药及中药复方相关成分测定及测定方法、相关作用机制的信号通路、观察指标选择及试验方法等方面,研究前沿主要为"信号通路""分子对接""指纹图谱""作用机制""心肌梗死""氧化应激"等.结论:丹参酮Ⅱ A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有一定基础,近年来该领域研究的深度进一步深化,应以前期研究为基础,将临床与实验相结合,广大研究者积极参与,明确作用机制的信号通路,精准联合用药,以服务于临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丹参酮ⅡA心力衰竭研究现状研究前沿文献计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