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郭卫平

双月刊

1005-8575

010-68933635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原白石桥路)27号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学术性期刊。宣传、阐述党的民族政策,开展对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形态、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乡村生计与生态的平衡——作为"中间组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林兆琦
    114-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应当置于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下进行分析,国家与农民之间需要"中间层".组织是治理乡村生态环境的核心要素,维持乡村生计与生态保护的平衡是其具体目标.农户是生计活动的主体,亦是保护当地生态环境资源的主体.由是观之,中间层的构成强调从组织精英到组织群众转变,以及利益关联的重要性.当下,传统的乡村中间层弱化,亟须构建或寻找新的中间组织增强中间层力量.位于农业产区,且主要经济关系与社会关系都在村庄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成为涵盖经济、文化、政治三者的乡村中间组织,通过利益关联平衡乡村生计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改善农户生活的同时,激发农民呵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中间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农村污染环境社会治理

    一份蒙古语八思巴文文书的语文学研究

    乌云毕力格
    124-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奇珍集》中含有一份蒙古语八思巴文和畏吾文合璧的文本,旁边有阿拉伯文题记.1962年以来,语言学家们对这份文书进行讨论和引用,但在八思巴文文本的语言解读方面存在较大的分歧,而对文书本身的源流、作者和收藏者等问题很少有人问津.笔者首先重新释读蒙古语八思巴文,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进而讨论文本的源头、作者和收藏者.笔者认为,这是一份15世纪帖木儿帝国王储皮儿·马黑麻所写的文字,大致成书于1397-1407年间,在15世纪时被奥斯曼人带到其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最终成为穆罕默德二世的宫廷收藏品.这说明,中国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影响非常深刻,中国与丝路沿线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是今天中国和欧亚大陆各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条件.

    八思巴文帖木儿帝国皮儿·马黑麻奥斯曼帝国文化交流

    蒙古文典籍《本义必用经》之藏文来源考

    格格其孙鹏浩
    134-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1837年得到东方学学界关注以来,蒙古文典籍《本义必用经》(Čiqula kereglegči tegüs udqatu neretü šastir,约1587-1620年间成书)的材料来源一直困扰着学界.或曰其为基于八思巴所撰《彰所知论》的译本,或曰译者利用多部藏文经典自行编纂而成.本文通过语文学的分析和比对,首次认定这部蒙古文典籍的来源是1371年的藏文作品《必备论:见即获益》(Nyer mkho mthong ba don yod).这一发现不仅为研究该典籍的翻译策略提供了必要的文本,也为研究这一时期的蒙藏史学史提供了新资料.

    《本义必用经》《必备论:见即获益》锡勒图·固什帕竹(伯木古鲁)

    从"正统"到"中华一统":元修三史正统观新解

    陈俊达
    143-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辽宋金三史的议修贯穿整个元朝,根本原因在于正统的争议.元修三史所涉"正统"之争,史官的理论依据既有传统的华夷之辨正统观,也有受"大一统"思想影响而出现的"大一统正统观",以及源自《南史》《北史》编纂思想的"复线正统观".元朝实现的"中华一统"格局不是单一民族体制下的一统,而是多民族凝聚而成的共同体,反映在正统观上,元朝不再拘泥于将某一政权作为正统承续对象.元朝最终以辽、宋、金三朝同为正统,本质上即承认三者皆为中华王朝,同属"中华".由于三史在时间、空间上均存在重合,虽为三朝之史,实则彼此关联,三者所组成的完整体系便是10至13世纪的"中华",故命名为"史",而未命名为"书".元朝则是超越"正统"之上的"中华一统"."中华一统"观念历经明、清两朝发展,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意识走向 自觉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元修三史正统中华一统

    拖雷替窝阔台死与周公欲代武王死——《蒙古秘史》第272节再研究

    陈岗龙
    152-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蒙古秘史》和《史集》《元史》等中外史籍都记载了"拖雷替窝阔台死"的事件,并有学者根据这些文献记载认为拖雷之死是蒙古帝国分裂的标志和原因.其中,《蒙古秘史》第272节是记载拖雷之死的原因和过程的最详细的历史文献,其事一直被当作真实的历史事件看待.但是,如果把《蒙古秘史》第272节的记载当作一个历史书写语境中的叙事文本,并与蒙古文和藏文各种史籍中的不同记载再做详细的文本分析和传说类型比较,就会发现《蒙古秘史》里的"拖雷替窝阔台死"可能不是真实的历史记载,而是假借历史传说而创作的文本,其目的是为了证明拖雷对窝阔台的忠诚.而"周公祷代武王死"的故事为这个文本提供了原型,这正是《蒙古秘史》多元文化特征的体现.

    拖雷之死周公欲代武王死《蒙古秘史》

    新疆塔城地区入口流动与多民族互嵌式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吕文利孙晓晨
    165-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四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出发,对新疆塔城地区人口流动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以及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做系统的历时性考察.研究发现,人口流动是影响和形塑民族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口流动与多民族互嵌式格局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关联,即该地区历史上发生的人口流动及其趋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各民族之间互嵌交融的进程,从而奠定了多民族嵌入式互动格局的历史基础.改革开放、特别是21世纪以来,规模性的人口双向流动及其密切关系,则进一步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进而形塑了多民族互嵌交融的新格局.研究结果证明,人口流动背景下多民族的嵌入式互动,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而交往交流交融又进一步助推了各民族之间的嵌入式互动.换言之,在相互嵌入中不断交融,在交融中不断相互嵌入,互嵌与交融辩证统一,由此推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不断发展.以人口流动为切入点,对新疆塔城地区多民族互嵌式格局之历史进程的考察,不仅有助于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而且有助于深化理解多民族互嵌式格局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性特点.

    人口流动塔城地区嵌入式互动交往交流交融

    敬告读者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