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袁廷华

双月刊

1002-0519

xb@zysy.org.cn zysyxb@126.com

010-68706239

100081

北京海淀区万寿路甲4号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he Central Institute of Socialism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刊登统一战线理论研究成果以及相关学科理论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科学理论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自创刊以来,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先后被确定为中国政治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第二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是统一战线工作者、社会科学工作者、各级社会主义学院、各级党校以及党政干部了解统一战线以及相关学科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窗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统一战线百年实践的经验与规律

    张献生
    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统一战线百年奋斗中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主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坚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坚持广交、深交党外朋友,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照顾同盟者利益,坚持守正创新,坚持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坚持加强统战部门自身建设,坚持增强统战意识.这些历史经验,深刻揭示了统一战线存在发展的基本规律,科学回答了新的百年"为什么坚持统一战线、如何坚持统一战线"的时代课题,是新的百年奋斗中坚持统一战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心聚力的重要遵循.

    统一战线历史经验发展规律凝心聚力

    香港故事:从"旧香港人"到"新香港人"

    刘强
    20-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香港故事的展开受到历史轨迹和时代力量双重因素的影响.历史轨迹显示了香港历史的具体特征,每个时期香港的经济模式都会引发社会结构的变化,并影响到香港民众的身份认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时代力量已超越环境的特殊性,香港必须准备把握时代的变化,摆脱过时理念束缚,不断探索香港生存发展新的角色定位.面向未来,讲好从"旧香港人"到"新香港人"的香港故事,可以为"一国两制"条件下香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世界体系香港故事身份认同

    历史决议的治理之要:党内法规的体系化和普遍化

    田飞龙
    3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传统中,历史决议是对路线、形势与任务的权威判断和政治规定,是百年党史中新的政治时代启幕和进展的精神里程碑.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被称为"第三个历史决议",是新时代民族复兴新议程的标志性政治文件.在历史决议的综合体系中,党内法规体系既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主要制度方法,更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保障要素,是党的领导理性化、制度化与程序化的合逻辑展开.党内法规从既往的不完整、政策化的形态逐步转型为体系化和法规化的形态,并与国家法律体系之间进行积极的法理沟通和制度衔接互动.2018年修宪以来的国家体制呈现出"党政依法融合"的规范取向,对党内法规体系与国家法律体系的二元规范之深度衔接与整合提出了更高的法治要求.党内法规体系的理论建设和制度建设回应并初步完成了上述法治要求,在2021年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党内法规体系化和普遍化命题的完全破解与相应理论、制度进程的终结.在面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民族复兴进程中,党内法规必须在法理学与宪法学层面建立真正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调适和形成更为完整的制度体系,才能有机融贯地成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有机一环,并作为中国执政经验与政党文明的制度名片为自身国民和外部世界所理解与认同.

    历史决议党内法规全面依法治国体系化普遍化

    代表政治与代议政治的重叠: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中心的观察

    汪仕凯孟雨微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在制度设计上既吸收了现代政治文明的成果,又继承了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核心要素.更为重要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革命的产物,因此它体现和巩固了社会革命的逻辑.代表政治和代议政治的重叠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运行过程的核心内容,它在代表政治所维护的人民整体利益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代议政治所维护的公民利益,同时以代议政治所维护的公民利益的程度来检验和确认代表政治所维护的人民整体利益的真实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运行过程蕴含着自身的政治原理,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整体力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构的基础上保障现代政治大一统.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政治代议政治人民整体力量政治大一统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生成逻辑的历史政治学分析

    袁红
    5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党制度研究只有把政党中心范式与文明范式结合起来,深入分析各国的政治文明差异,才能进一步提高多样性政党制度的解释力度.文明基因、条件性、历史连续性三个方面相互耦合,为从历史政治学新视野研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生成逻辑提供了可能.在近代中国政治发展中,宪政党与革命党分别造就了中国政党制度的两大类型,最终中国的政党制度锁定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即新型政党制度.这一制度作为承载中国儒法政治文明传统的新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政治文明对政治现代化的回应与自我调适,实现了最高政治权威与凝聚社会力量的统一.新型政党制度生成逻辑的历史政治学分析产生了三个理论启示:其一,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是现代政党的种子在本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结果;其二,政党是政党制度之基;其三,政党制度评价标准是民主标准和国家治理标准的统一.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生成逻辑中国共产党政治文明历史政治学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空间

    陈家刚
    7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党政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政党制度,这种新型政党制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政党政治认知的历史演进,是关于政党政治实践探索的高度概括,丰富了世界政党政治的制度形态.新时代的协商民主,则从政治参与、科学决策、社会治理和民主监督等维度,深化了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空间.基于这些新向度,新型政党制度在功能上有效实现了政治平衡、政治整合、政治稳定、政治效能和政治包容,从而避免了现实政治中既有或潜在的政治极化、政治撕裂、政党动荡、政治懈怠和政治排斥.

    政党政治新型政党制度协商民主国家治理实践空间

    双周协商座谈会:新时代政协协商制度创新的重要载体

    张文樊倩倩
    8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政协在继承"双周座谈会"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创立了新时代政协协商制度创新的重要载体——双周协商座谈会.它以界别为基础、以专题为内容、以对口为纽带、以座谈为方法,围绕国家大政方针以及人民群众关心的话题协商议政,其诞生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双周协商座谈会体现了团结与民主两大主题,通过完整的运行程序即前期进行充分调研、议题选择小而精、参与者遴选兼具专业性和代表性、会议组织规范化和程序化,实现协商共识的达成和协商成果的转化.为了更好地推动双周协商座谈会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上双向发力,不断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需要优化民主协商程序,提升制度化规范化水平;重视协商成果运用,加强政协协商与党委和政府决策的有效衔接.

    双周协商座谈会全国政协协商民主政协委员

    人大协商的理论定位、实践场域与制度空间研究

    陈家刚
    96-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政协协商相比较,人大协商有自己的理论定位、实践场域和制度空间.本文在对学界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评价与综述的基础上,明确回答了"如何定位人大协商""怎样开展人大协商""人大协商应该向哪里去"等问题.从理论定位而言,人大协商在权力行使过程中发挥着辅助的功能,但协商形成的最终成果却比政协协商更具有"刚性".人大协商的实践场域可以分为权力场域、非权力场域以及空间场域,对人大制度空间实现问题的探讨要以对实践场域的观察为基础.当前,人大协商的制度空间已经逐步构建与实现,但还存在着一定的限度.为了进一步拓展人大协商的制度空间,需要健全人大协商制度空间的法律保障、拓展人大协商制度空间的广度、加深人大协商制度空间的深度以及强化人大协商制度空间的硬度.

    人大协商理论定位实践场域制度空间政协协商

    中国基层协商研究20年:议题聚焦、逻辑转换与空间拓展

    李强彬李佳遥
    107-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层协商处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诸多正式与非正式力量的交汇点,自治性与治理性、草根性与精英性、基础性与脆弱性是中国基层协商的重要特征.本文立足基层协商的民主特质,以2000年至2022年期间发表的475篇CSSCI和北大核心期刊论文为资料,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我国基层协商研究状况进行了议题聚焦和可视化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基层协商研究已形成关涉基层群众自治、基层有效治理、基层协商制度化、基层民主提质增效的四大议题,并呈现出两大逻辑转换:一是从关注单一的基层协商转向对系统性基层协商的关注;二是从关注有效治理与基层民主转向对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关注.面向未来,如何有效地将基层协商置于基层党政治理结构、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和基层群众自治权利的有效实现的话语与制度之中,应作为基层协商理论研究与实践进路开拓的新空间.

    协商民主基层协商基层治理议题聚焦逻辑转换空间拓展

    "共同性扩大":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演进规律再认识

    闫恒
    120-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性的不断增进与扩大,既是北方游牧民族及其王朝政权历史演进的真实面貌,也是今人着力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观的关节肯綮.应当遵循"共同性扩大"这一主要方向,从政治建构和文化交往的多线互动中认识和评价夷夏"合于中华"的伟大.先秦时期形成的"修文德以来之"的理论固然成为历史上华夷关系的主流,但仅从文化角度并不足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还必须从"汉砖唐瓦"去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制度基础.在郡县制和天下体系的制度基础上,夷夏之间的文化关系并非只是单向的接受或拒斥,而是存在深度接受、创新激活与反哺等复杂面相.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由制度至疆域、由疆域至语言、由语言至生活、由生活至文化,再由文化至国家,从而成为"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血脉同体.从夷夏之间的复杂互动中把握共同性的扩大,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史观的方法论基础.

    共同性扩大北方游牧民族儒家制度基础文化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