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原文化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原文化研究
中原文化研究

双月刊

中原文化研究/Journal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Research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考古理论框架探论

    何努
    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世界范围内最优秀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直击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本质.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结合考古资料与考古学研究的特性,重构考古学理论,创新出相应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对考古学未来的发展将有更多启发和推进.具体而言,可将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分解为考古学能够辨识与研究的实物资料,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将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经济基础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分解为劳动资料所有制、劳动对象所有制两个考察项;将生产关系分为生产与分配、生产与交换、生产与消费三大关系来考察.在考察判定了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后,我们便可以总结出该社会主要生产方式特征,也就是该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之一.上层建筑包括社会组织体系和精神文化两大方面,我们可据此分解为社会组织与政体、精神文化两大考察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考古学经济考古理论

    新石器时代出土漆器的跨区域比较研究

    秦小丽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漆器作为人类早期的重要发明,与早期陶器一样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也是人类对自然资源认识与利用的结晶.目前考古发现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是中国与日本.我国长江下游在距今8200年的井头山遗址出土了迄今世界上最早的漆器,而日本绳文时代鸟滨遗址也出土了距今6000年前的红色漆梳.本文在梳理中日两国新石器时代出土资料的基础上,从漆器原料、制漆工具、制作技术及科技分析等方面,对这一时期漆器制作工艺的复杂性、艺术性和礼仪性进行了跨区域比较分析.漆器作为早期国家祭祀礼仪体系的物化体现之一,彰显了漆器手工业在东亚早期国家进程中具有的重要性和对周边其他国家地区的影响与传播.

    新石器时代东亚早期漆器跨区域比较早期国家祭祀礼仪

    陇右金石简帛文献之"发现"与中华文化"丝绸之路传播"的学术建构

    韩高年
    2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初以来,陇右地区丝绸之路沿线所发现的图像(彩陶、岩画等)和金石简帛,共同构成了一个数量众多、形态多样、内容丰富的见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背景下的文明起源、中西文化交流盛况的"资料库".丝绸之路陇右段出土先唐文献的整理研究与中华文化的丝绸之路传播建构,在20世纪以来大致经历了发现、整理、研究三个阶段,图像、器铭、简帛、石刻等四大类基础文献材料的整理引起了国际国内学界的重视,各类文献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初步建构了中华文化丝绸之路传播的文献体系.百余年来陇右出土先唐金石简帛文献的发现、整理与研究史,就是该区域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和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史.梳理其研究史成果,明确下一步研究的方向,至关重要.

    陇右出土文献中华文化丝绸之路传播学术建构

    出土简牍所见战国以降自由民的法律身份认定

    杨博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编户齐民"的自由民的实现过程,既是从夏商周三代过渡到传统社会的转型史,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政治、社会结构的形成史."编户齐民"的自由民是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的主体.出土简牍所见战国以迄秦汉的"编户齐民"者,即自由民的来源,是由包括故秦人"夏"、臣邦人"真"和"夏子"在内的"秦邦人"与"它邦人"共同构成的.秦汉国家对诸多族群"编户齐民"式的处理,为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基本形态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体现出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

    出土简牍编户齐民法律身份六合同风

    《孟子·离娄上》"反其仁"章析论

    杨海文
    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孟子·离娄上》"反其仁"章单章研究包括分析、综论两个层面.从分析的层面看,直面当下困境,把控所有困局,构成第一、二节的群己之辨;"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构成第三节的力命之辨;唯有经由力命之辨,群己之辨方能达成自身的和谐.从综论的层面看,以"反求诸己"为功夫,可谓传孔子、曾子之说;以"天下归之"为功效,可谓"承上章而言";基于群己之辨与力命之辨的内在张力,当以"反求诸己"为切要.孟子的"反求诸己"之思,历史影响深远,当代价值显著.

    孟子单章研究反求诸己群己之辨力命之辨

    《论语》"子见南子"章新诠

    华军韩小茹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迄今对《论语》"子见南子"一章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子见南子"事迹的考证与解读,鲜有对之后"夫子矢之"的深入剖析.事实上,"子见南子"章的诠释重点不应在"子见南子",而应在"夫子矢之".以先秦盟誓文化为背景,结合孔子的一贯之道来展开对"夫子矢之"的深入解读,将有助于揭示孔子天命思想中神义与道义关联互动的深刻意涵,彰显原始儒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思想风貌:一方面,孔子之誓受春秋"对神立誓"的盟誓文化影响,拥有其宗教性面向,体现在天命观上即是一种"神义天命观";另一方面,孔子之誓又以天道与人道、仁与礼相统一为思想主旨,从而使"誓"具有了人文化成的道德内涵,体现在天命观上即是一种"道义天命观".概言之,孔子之誓将原本以天的神性为约束机制的盟誓行为纳入儒家立仁成德的教化系统之中,从而使盟誓背后的天命思想内涵由春秋一般盟誓中的神义天命观转向儒家的道义天命观.

    "夫子矢之"盟誓文化天命

    晚清会馆的制度建设、运行与社会适应——由杭州鄞县会馆出发

    王日根
    58-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省城杭州的鄞县会馆建于同治年间,到光绪时已形成四进院落的规模,称嘉宾堂,主要服务于同乡士子备考寓居,为确保会馆切实发挥作用,会馆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光绪年间会馆重订规约达64条,涉及禀告立案、会馆收支、入住资格、住馆规范、禁例等,彰显制度建设之用心.由此或可窥见晚清自上而下权力运行的规范化趋势及民间社会对这一趋势的呼应,体现出中国社会官民力图走出制度建设不足之窘境的积极努力.从会馆题名可见鄞县会馆对该地乡试有较大的带动作用,从会馆收支明细中亦可见该地好文尚义风气的浓郁.

    晚清时期鄞县会馆制度建设运行

    论西周宗法制度中的限度与调适

    王进锋
    6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宗法制度是西周时期重要的制度,它在很多方面形塑着西周社会,既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有消极的影响.宗法制虽然在西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却有着与生俱来的限度,即该制度排斥后天人力、个人情感、选贤任能,完全按照先天自然来决定继承者.正因为宗法制的限度,西周现实生活中对宗法制调适的现象屡见不鲜.具体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有意或无奈地主动调适;二是蓄意地违背制度和武力破坏;三是遵守宗法制前提下小宗对大宗的超越.从社会流动的角度来说,西周宗法制度的阻碍力远远大于促进力,但当时人的调适行为也为社会流动留下了空间.

    西周时期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限度调适

    宋朝周边政权朝贡贸易输入的名贵药物及其医学应用探析

    韩毅
    7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宋时期,生活在宋朝周边的甘州回鹘、龟兹回鹘、高昌回鹘、于阗李氏王朝、沙州归义军、交趾、占城、凉州吐蕃、青唐吐蕃、西夏、大理、辽朝、金朝、高丽等政权,先后通过朝贡贸易的形式,将原产于当地的土产药材和来自海外的乳香、安息香、龙涎香、苏合香、艾纳香、荜拨、胡椒、肉豆蔻、白豆蔻、胡黄连、犀角等珍稀药物传入宋朝境内.域外名贵药物的传入,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药材的品种,而且经宋朝官府医学机构和广大医家验证并确定其性味、主治和功效后,被收入官修医学本草、方书和民间医书之中,成为中药学、方剂学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诊疗.

    宋朝周边政权朝贡贸易名贵药物医学应用

    自我规范:唐宋散文中的文体批评

    谢琰
    89-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体批评通常是后知后觉的理论总结,而唐宋各体散文中也包含丰富的文体知识和思想,具有鲜明的当下效应和实践品格.综论和散论是两种样态,而散论更有价值.功能规范和写作规范是两大要义,前者为体,后者为用.论辩、奏议、诏令、传状、碑志五类文体常被散文家讨论,他们针对当下创作,不断提出规范细则并批判时俗之失.唐宋散文家以复古主义和实用主义为原则,建构了具有强烈自我规范意识的散文文体批评样态.它强调文体的功能应用或曰"社会性特征",这是其"规范"的独特取径,区别于南宋以后的文章学和文体学.

    唐宋散文文体批评功能规范写作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