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原文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原文物
中原文物

张文军

双月刊

1003-1731

zywwbm@163.com

0371-63511062

450002

河南郑州市农业路8号

中原文物/Journal Cultural Relics of Central China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由河南博物院主办,是一家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物、考古、博物馆学方面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办刊宗旨是立足中原,面向国内外,以学术性、资料性为主体,兼顾知识性。关注学术热点,倡导和鼓励学术争鸣,关以培养与扶持学术新人为己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仰韶文化中心居址夯土围墙和Ⅰ号瓮城结构发掘简报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巩义双槐树遗址经过近年连续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确认是一处新石器时代具有都邑性质的大型聚落.聚落中心区域有内、中、外三重环壕,内环壕北部发现有排房式大型中心居址区,其南侧偏东位置发现带有错位门道的两道围墙,综合判断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具有瓮城结构的重要建筑.

    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瓮城雏形

    河南淅川李家山根战国墓及车马坑发掘简报

    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2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0年3月-2021年1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淹没区建设,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李家山根墓群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墓葬128座,年代为战国、汉代和清代.其中发掘有6座墓葬陪葬车马坑,埋葬1~2辆马车,随葬器物有陶器、铜器等,年代为战国时期,为淅川境内丹江口水库东周墓葬分期和随葬习俗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淅川县李家山根墓地战国时期车马坑

    洛阳瀍河史家湾西晋墓发掘简报

    龙门石窟研究院洛阳市考古研究院
    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4月,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在瀍河区史家湾村共清理发掘汉唐时期墓葬16座,其中有一座西晋时期墓葬C3M2376.该墓为前后双砖室墓,墓道内收3级台阶,整体由墓道、墓门、甬道、前室、后甬道、后室组成,墓葬虽经盗扰,仍出土陶器18件,铜器11件,共29件(组),数目可观的随葬铜器在洛阳地区西晋墓葬中并不多见.该墓葬的发掘为研究西晋时期洛阳地区的丧葬习俗提供了实物材料.

    洛阳史家湾西晋墓

    河南三门峡市宝轮寺塔试掘简报

    三门峡市博物馆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
    4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4年4月至5月,为了解三门峡市宝轮寺塔园区地层状况,三门峡市博物馆与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对园区进行了文物调查和考古试掘工作.这是对宝轮寺塔和陕州故城的首次科学试掘,此次试掘探沟2个,发现灰坑4个,出土大量陶片、建筑构件,以及少量瓷片、坩埚碎片、铜钱等,这些遗物的出土为研究宝轮寺塔的演变和陕州故城的城市布局提供了新资料.

    三门峡宝轮寺塔地层窖藏

    仰韶文化晚期大口尖底器的酿酒功能初探

    刘莉李永强陈星灿
    5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仰韶文化流行一种大口尖底器,器形大小不一,有些器壁上有小孔;其中大型者往往用作瓮棺,因此考古界一般认为是专门制作的葬具.本文对河南偃师灰嘴出土的一件仰韶晚期大口缸内壁的残留物进行了微化石分析,发现大量淀粉粒、植硅体、红麴霉菌及酵母细胞.研究结果显示,该器为酿酒器.酿酒方法是麴酒,可能是利用红麴霉和大米制麴;酿酒原料包括大米、黍、薏苡、豆类、山药、百合及其他根块植物.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大口尖底器所具有的典型形态特征——大口、有小孔和施附加堆纹——符合酿酒和储酒的需要;这些设计有助于快速发酵,有效封口以及方便过滤和转移酒液.用于瓮棺的大型器的原始首要功能为酿酒和储酒,用作瓮棺只是其第二功能.仰韶晚期处于地区性文化交流频繁的时期,一些形制相似的大口尖底瓶出现在相距1000多公里的遗址中,是这时期社会复杂化进程加剧的反映.需要将来对更多同类器进行残留物分析,以便验证本文的结论.

    麴酒红麴霉稻米淀粉粒植硅体文化互动

    "复杂化"与"中原化":区域社会进程研究中两个概念的思考

    徐峰
    62-68,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区域社会进程研究中,有两个概念值得思考.一个是"复杂化",指的是社会某些层面由均质向异质状态转变,从而引发差异化发展的过程.另一个则是"中原化",即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的出现.后者是区域社会复杂化的阶段性结果.它反映了不同地区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差异,以及权势不断转移的历史过程.

    复杂化中原化分流

    从洛阳徐阳墓地文化因素构成看陆浑戎迁徙

    刘畅梁云
    6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南伊川县徐阳墓地与迁入中原的陆浑戎有关,该墓地包含晋文化、楚文化和西戎文化等因素,反映了陆浑戎与晋国、楚国之间的交流及影响.陆浑戎原本是北方草原民族的一支,南下定居在黄河西岸华山以北、韩城以南的瓜州,后来被迫徙居伊川.百余年内陆浑戎周旋于晋、楚之间,经历了从"忠诚事晋"到"贰于楚国"的转变,最终被晋所灭,成为强国争霸道路上的牺牲品.

    徐阳墓地文化因素分析陆浑戎瓜州

    试析川渝地区的汉代多人合葬墓

    楚展鹏
    7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川渝地区的汉代多人合葬墓肇始于西汉早中期,初步形成于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发展兴盛于东汉中晚期,是一种极具特色的地方丧葬习俗和文化.墓葬规模以中型墓为主,整体等级不高,使用人群多属社会中下阶层,其发展过程、使用主体及分布特点深刻反映出与豪族大姓和汉族移民之间的关系,对认识和研究汉代多人合葬习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川渝地区汉代墓葬多人合葬

    北宋东京大内四至刍议

    万军卫王三营
    8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宋东京城遗址为典型的古今重叠型城址,城市中轴线以及核心城区街巷布局沿用至今.北宋东京大内又称皇城,其遗址大致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龙亭公园一带.本文以古今重叠型城市复原研究理论为指导,对北宋东京大内附近街巷沿用情况进行了考证.大内附近街巷、衙署与大内关键节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表明,大内位于里城西北隅,城市中轴线居于大内东半部,这种左右不对称的布局形式应受限于唐五代时期旧汴州城早已定型的街巷.在此研究基础上,本文还认为大内的位置和分布范围对大内建筑布局、北宋东京里城厢坊制度、金南京皇城和明周王府建筑布局也具有重要影响.

    北宋东京大内四至街巷

    河朔地区宋金仿木结构砖室墓文化面貌探析

    张保卿
    98-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朔地区既是唐代仿木结构砖室墓流行的重要地区,也对宋金时期北方地区墓葬的整体面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河朔地区宋金仿木结构砖室墓的时代和区域特征,指出其平面形制由圆形向多边形转变、壁面布局由"四分式"向"六(八)分式"转变、题材组合由"假门+家具"向"假门+假门"转变,并探讨这一转型出现的时间节点及其反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面貌.

    仿木结构砖室墓壁面布局河朔宋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