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原文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原文物
中原文物

张文军

双月刊

1003-1731

zywwbm@163.com

0371-63511062

450002

河南郑州市农业路8号

中原文物/Journal Cultural Relics of Central China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由河南博物院主办,是一家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物、考古、博物馆学方面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办刊宗旨是立足中原,面向国内外,以学术性、资料性为主体,兼顾知识性。关注学术热点,倡导和鼓励学术争鸣,关以培养与扶持学术新人为己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河南焦作聂村遗址商周墓地发掘简报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焦作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4年2月至6月,焦作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聂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本文仅就其中二里岗文化、殷墟文化、西周三个时期的墓葬材料进行介绍.本次发掘清理此时期墓葬44座,其中二里岗文化时期墓葬2座、殷墟文化时期墓葬40座、西周时期墓葬2座,尤以晚商殷墟文化墓葬数量最多,排列整齐集中,为焦作地区首次发现.对于完善豫北地区文化序列、与周边文化关系、聚落与社会等课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聂村晚商墓葬

    洛阳白草坡东汉陵园遗址勘探与2017年发掘简报

    洛阳市考古研究院
    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白草坡东汉陵园的全面勘探,在陵园内发现5处大型建筑遗址以及道路、排水渠等遗迹,对陵园范围和陵园布局形成了初步认识.通过发掘确认L1、L3(勘探编号L6)年代与陵园同期,应为内陵园的北侧和东侧边界,夯1和夯2可能是内陵园北侧门址.

    白草坡东汉陵园道路门址

    秦都咸阳城石甲胄作坊遗址试掘简报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2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9年夏秦都咸阳城东北部发现一处手工业作坊遗址,试掘出土了大量与石甲胄有关的石料、坯料、半成品、废料、石渣、铜条、铅条以及铁质工具、石质压杆器、熔渣等遗物,与秦始皇陵K9801陪葬坑埋藏品有非常明显的对应性,应为继临潼新丰之外的另一处石甲胄制作地.此次发现推进了秦都咸阳城北区布局及功能的研究,也扩宽了秦始皇陵陪葬品来源的路径.

    秦咸阳城石甲胄作坊遗址中央官署

    安阳钢一路隋代孟夫妇墓发掘简报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3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0年在安阳钢一路发掘一座隋代墓葬,墓葬为斜坡墓道单室砖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墓内出土有墓志和一批青瓷器.墓主为卒于北齐天保四年(553年)、葬于隋开皇十二年(592年)的孟洰和葬于仁寿四年(604年)的郭氏夫人.这批青瓷器与安阳相州窑瓷器的特征相符.该墓规模较大,纪年明确,为研究安阳地区北朝晚期至隋代墓葬的分布、宗教信仰,以及相州窑瓷器的发展状况提供了新资料.

    安阳隋墓石门瓷器

    东汉帝陵格局与陵墓建筑释名

    严辉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汉陵墓由陵和园二部分组成.行马之内是"陵",行马之外是"园".行马之内有石殿、钟虡和罘罳.行马之外有寝殿、便殿、园寺吏舍、掖庭.考古发现的东汉陵园遗址一般有5组主要建筑遗址.根据文献记载对照遗址的特征,封土东侧当是石殿、钟虡,封土南侧是墓屛罘罳.石殿的东北是寝殿、便殿,寝殿、便殿的北部是掖庭.园寺吏舍目前尚难确定.石殿、寝殿、便殿三处殿堂遗址,略同于宫城内的三组前殿建筑群.掖庭是守陵宫人的居地.

    东汉帝陵格局陵墓建筑释名

    论丧葬流程与东汉帝陵的变制

    朱津张馨予
    5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帝陵建制和丧葬流程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在两汉之际均产生了重要的变化.汉武帝时期殡礼的程序转变明显,形成以即位皇帝为礼仪核心的制度,东汉时期得以定型.葬礼活动包括送葬和下葬两个环节,东汉天子送葬活动的重大变化体现在大驾卤簿的应用,地宫形制融合"横葬制墓"的埋葬形式,下葬程序随之产生了变化,包含皇帝大丧"三公入安梓宫"以及合葬仪式中"皇帝谒便房"的制度;根据东汉大丧下葬活动流程,帝陵陵前的柱网式建筑可能是文献中所载的"便殿",其中所实施的"醴献"之礼是先秦时期"成葬祭墓"的流变.薄葬和重祭是两汉帝陵制度演进的主旋律,"上陵礼"的推行深受儒家生死观的影响,完成了帝陵建设理念由重视地下世界向生者世界的转化,更为强调丧祭活动的政治意义.

    丧葬流程东汉帝陵生死观制度变革

    从华芳墓志再谈洛阳邙山东汉帝陵地望

    刘斌
    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洛阳邙山东汉帝陵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对于邙山东汉五陵的地望归属学界尚未达成统一的意见,尤其是就大汉冢是否为光武帝原陵这一关键性问题的争论最为激烈.本文以北京发现的西晋晚期重要人物王浚之妻华芳墓志中所记的"恭陵"东侧家族墓葬为线索,结合考古发现的材料,初步推定大汉冢为安帝恭陵,同时就二汉冢、三汉冢和朱仓M722、M707的归属问题一并做了讨论.

    洛阳邙山东汉帝陵文帝恭陵大汉冢

    试论东汉陵园的给排水设施

    张鸿亮王玲
    6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汉陵园给排水设施主要有水井、排水沟、渗水井等,是陵园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布局可分为陵区、单个陵园、单个建筑单元三个层次.其分布和形制对全面了解东汉陵园建筑布局具有重要价值.

    东汉帝陵陵园给排水设施布局与形制

    禹别九州与洪范九畴——二里头遗址九宫规划探析

    冯时
    7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工作揭示了其呈现"井"字形的布局,从中国传统时空体系的角度分析,这种布局形式所表现的内涵就是九宫.九宫空间知识体系直接影响着传统政治地理的规划以及治国方略的建立,这便是禹别九州与洪范九畴.在这样的背景下认识二里头遗址,可以认为其布局形式应系直承作为夏之始祖的大禹敷布九州并受洪范九畴之创迹,从而证明二里头遗址实为禹之后人所建立的夏代晚期王庭.

    二里头夏王庭九宫九州洪范九畴

    喇家遗址发生古灾难事件的考古学观察

    甄强王倩倩杜战伟
    87-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喇家遗址是黄河上游地区一处以齐家文化为主的大型聚落居址,通过历年考古发掘,发现齐家文化时期大面积灾难遗存,包括被毁坏、严重变形的房址,房址内外大量非正常死亡的人骨遗骸,地裂缝,红胶泥堆积,灰沙堆积等.以这些灾难遗存的分布范围、分布特征、相互关系、时间序列等为切入点,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从考古学角度对喇家遗址发生的古灾难事件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公元前1980—前1900年期间,一次从北侧沟谷而来的大型泥石流灾害摧毁了喇家遗址东南部区域,并导致该区域一部分居住人群遇难,紧接着,又发生了一场波及整个喇家遗址的大地震,喇家村落在这场地震中被完全摧毁,幸存的齐家先民纷纷外逃,此后的数年内,一场黄河大洪水席卷了包括喇家遗址在内的官亭盆地海拔较低的区域,至此,喇家遗址被彻底掩埋.

    喇家遗址齐家文化灾难遗存考古学观察泥石流地震黄河大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