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知与行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知与行
知与行

双月刊

知与行/Journal Cognition and Practice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超越

    梁秋胡万庆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以人民为中心的目标逻辑、以独立自主走和平发展道路为途径的发展逻辑及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基础的价值逻辑全面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模式,破除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有力回击了"西方中心论"、"历史终结论"和"中国威胁论",为破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困境提供了新思维、新路径、新方案,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独立自主与和平发展全人类共同价值超越性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张博刘选杰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以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以绿色发展为手段、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助力实现中国式生态现代化的科学谋划,能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绿色动能、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为构建美丽地球家园贡献中国智慧.新时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处理五大发展理念关系、构建多元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大力培育绿色生态价值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价值意蕴实践路径

    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及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实践发展

    张杨陈冰
    2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形成自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历史发展过程的探索,通过历史观、认识论以及价值论三个维度,揭示了人民主体在社会变革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以群体性与个体性、能动性与受动性,以及现实性与精神性之间的有机统一,完善和丰富了人民主体地位的理论内涵.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的基础上,坚持人民至上的核心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导向,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质要求,从而在历史洪流中创造新的壮丽篇章.

    人民主体思想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发展

    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刘炳序孙春伟宋丹丹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目标上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共识,在功能上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需求,在要素上与思想政治教育耦合共进,总体上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可以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要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基点,尊重个体差异,重视个性发展,最终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平衡发展.为此,需要聚焦学生数字化能力的系统提升和变革性潜力的持续开发,并注重能力提升与潜力开发的协调统一.

    生成式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发展

    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的浅表化及其扭转

    连冬花邵晨晨
    4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思政课堂"隐性逃课"、理论灌输中的娱乐化碎片化和实践调研"走马观花"为表征的大学生思政课学习浅表化容易诱发高校思政课育人属性被遮蔽、与生活世界脱钩、教学与实践割裂等风险.应当从现代虚无主义精神危机、"无意义感"消磨学习主动性、"圈层传播"削弱话语认同以及"泛娱乐化"解构价值认知等角度全面把握思政课学习浅表化的现实根源,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推动思想政治理论精准供给、增强思政话语体系生命力、深化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丰富理论迁移外化参与过程,从而消解大学生思政课参与惰性,推动大学生思政课学习转向深层.

    大学生学习浅表化泛娱乐化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人工智能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规制

    钱燕娜
    5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已经严重削弱了信息主体对个人信息的掌控能力,因此亟须重新审视和完善个人信息保护.传统的构建于控制理论和个人信息自决权理论之上的个人信息保护模式逐渐显现出缺陷,使得个人自我管理信息这一看似简单却又不可或缺的概念变得极为模糊不清,为了消解人工智能发展对个人信息权利保护的侵蚀,缓和当下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机制捉襟见肘之困境,应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下个人信息保护的需要,应借鉴欧美基于情境和风险防控理念的个人信息保护新机制,从提高个人信息处理透明度、构建敏感个人信息的分层和分阶段同意规则、尊重情境、扩充监管手段、明确违法个人信息处理行为的法律责任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

    人工智能个人信息保护法律规制创新研究

    人工智能的伦理困境及其法治化解决路径

    魏龙凡
    66-76页
    查看更多>>摘要: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的出现掀起了新一轮的人工智能发展狂潮.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传统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体系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在人机关系层面,人工智能在法律、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也对人类的"主体性"产生了威胁.这些不同层面的伦理困境阻碍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现阶段人工智能治理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国际行业规范.与此同时,在技术发展过程中人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迫让位于科技价值.人工智能发展如何走出"科林格里奇"困境仍然充满挑战.因此,我国必须以人本主义的核心立场去审视人机关系,推动构建国际性人工智能行业规范,探索如何用法治化的手段走出人工智能发展的伦理困境,最终达到科技进步与保障人类福祉的平衡.

    人工智能伦理人机关系人工智能法治化

    人工智能增效乡村教育振兴的价值透视、现实困境及推进策略

    杨林
    7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乡村地区教学资源与师资力量的匮乏导致乡村教育发展滞后.新一轮信息革命发展下的人工智能与乡村教育的结合使乡村教师对乡村学生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同时能够缓解乡村教师大量的教学任务压力,使乡村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乡村学生的育人工作中去.但人工智能与乡村教育的结合面临乡村基础设施滞后、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抵触以及人工智能的内在隐忧等困境.基于此,应加快乡村数字化转型,破除传统教学模式的思维壁垒,针对人工智能在乡村教育应用中的隐患采取对应措施,从而使人工智能全面增效,乡村教育振兴.

    人工智能乡村教育乡村振兴

    人工智能助力"双碳"目标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刘雨婷
    86-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正处在绿色发展的关键时期,"双碳"目标是绿色转型的内在要求.我国实现"双碳"目标任务重、时间紧,亟待新的技术手段助力发展.而在当今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异军崛起,随着深度学习等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在与环境治理的结合中展现出独有的优势.人工智能技术有利于碳排放的综合监测、能源体系的全面改造以及对整体碳中和进程的分析和评估,具有能够助力"双碳"目标的内在逻辑性.人工智能对"双碳"目标的助力路径从政策、技术、监测以及人才方面展开,两者的融合将会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修复,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污染,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人工智能"双碳"目标能源体系具体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