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王宁生

双月刊

1003-9783

tg@zyxy99.com,bjb@zyxy99.com

020-36585483,36585613,36585525

510405

广州市机场路12号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Journal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 Research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90年6月,经卫生部批准,在卫生部药政局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由广州中医药大学主办出版了《中药(新药)临床及临床药理通讯》;1991年4月。经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批准,转为正式出版刊物,定名为《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季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1998年4月,经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和广东省科委批准,本刊从1999年改为双月刊出版;1999年4月由于国家机构的调整,转归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2001年起,被列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该刊是国内唯一以中药新药和中药临床药理为报道内容的学术性刊物,可供药厂、医药院校、医药研究单位、医药行政管理部门的科研人员及行政管理人员阅读和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健脾渗湿方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作用机制

    邓茜王兴强晏蔚田彭紫凝...
    850-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健脾渗湿方(Jianpi Shenshi Formula)治疗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BATMAN以及TCM-ID结合文献检索,筛选健脾渗湿方的活性成分,再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获取成分对应的靶点.使用Cytoscape 3.8.0 软件构建"药物-成分"网络,分析获取健脾渗湿方的主要活性成分.通过GeneCards、OMIM以及disgenet数据库获取高尿酸血症的相关靶点.将健脾渗湿方和高尿酸血症的交集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中进行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PPI)网络分析,通过CytoHubba插件筛选网络hub靶点;同时使用R4.2.2 软件对交集靶点进行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运用CB-DOCK 2 对hub靶点和主要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共筛选得到健脾渗湿方 90 个活性成分,其中槲皮素、山柰酚、木犀草素、豆甾醇、亚油酸乙酯等是主要活性成分,成分对应的 837 个靶点中有 64 个靶点与疾病相关靶点相交,其中 CASP3、IL1B、IL6、PPARG、SIRT1、MAPK3、TNF、STAT3、TGFβ1、PTGS2、XDH等是hub靶点.潜在作用靶点主要富集在炎症、代谢、环境、细胞过程、生物系统及疾病等相关信号通路.结论 健脾渗湿方可能通过槲皮素、山柰酚、木犀草素、豆甾醇、亚油酸乙酯等多种活性成分,对高尿酸血症相关的疾病信号通路(包括肿瘤、感染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以及代谢、免疫、炎症等生物学通路进行调节,发挥抑制尿酸生成和/或增加尿酸排泄、抗炎以及改善相关并发症的作用.

    健脾渗湿方高尿酸血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代谢免疫炎症

    特应性皮炎脾虚湿蕴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钟婷靖刘秦黎雄刘俊峰...
    862-8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比较 2,4-二硝基氯苯(2,4-Dinitrochlorobenzene,DNCB)诱导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小鼠疾病模型、"外湿+饮食失节+番泻叶灌胃"复合因素诱导脾虚湿蕴证小鼠模型,以及两者病证结合模型,建立特应性皮炎脾虚湿蕴病证结合小鼠研究模型,探索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外湿+饮食失节+番泻叶灌胃"复合因素造模方法,探索构建小鼠(Balb/c)脾虚湿蕴证,进一步应用DNCB诱导Balb/c小鼠出现特应性皮炎样病变,建立脾虚湿蕴证特应性皮炎病证结合模型.观察各组小鼠一般情况及体质量,进行脾虚、湿证症状评分;通过比较各组皮损程度、EASI评分、经皮水分散失(TEWL)值、脾脏系数和胸腺系数评价小鼠特应性皮炎严重程度;测定小鼠肌酐、葡萄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胃泌素、淀粉酶水平.结果 (1)在脾虚湿蕴证造模期间,与正常组比较,脾虚湿蕴证组、脾虚湿蕴型特应性皮炎组小鼠出现肥胖、精神萎靡、毛发污秽油腻、腹泻、肛周清洁度差等情况.在结合施加特应性皮炎模型后,与正常组比较,特应性皮炎组(P<0.001)、脾虚湿蕴证组(P<0.05)、脾虚湿蕴型特应性皮炎组(P<0.001)的体质量都有所降低.(2)与特应性皮炎组比较,脾虚湿蕴型特应性皮炎组的皮损程度更严重,EASI评分(P<0.05)、TEWL值(P>0.05)更高.(3)与正常组比较,特应性皮炎组的脾脏系数升高(P<0.001)、胸腺系数降低(P<0.001);与特应性皮炎组比较,脾虚湿蕴型特应性皮炎组脾脏系数(P>0.05)、胸腺系数都降低(P<0.05).(4)血清生化指标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脾虚湿蕴证组小鼠肌酐(P<0.01)、葡萄糖(P<0.001)、总胆固醇(P>0.05)、甘油三酯(P>0.05)、胃泌素(P<0.001)水平升高,淀粉酶水平降低(P<0.01);与特应性皮炎组比较,脾虚湿蕴型特应性皮炎组小鼠肌酐(P>0.05)、葡萄糖(P<0.05)、总胆固醇(P>0.05)、甘油三酯(P>0.05)、胃泌素(P<0.001)水平升高,淀粉酶水平降低(P>0.05).结论 "外湿+饮食失节+番泻叶灌胃"复合因素结合DNCB诱导特应性皮炎脾虚湿蕴病证结合小鼠模型既可表现出明显的脾虚湿蕴证中医指征,也可表现出特应性皮炎病样特征,可作为可靠的特应性皮炎脾虚湿蕴证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为后续脾虚湿蕴型特应性皮炎病理机制探讨、中药复方药效评价、药理机制探讨等方面研究提供参考.

    特应性皮炎脾虚湿蕴证病症结合动物模型高脂饲料小鼠

    AQC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测定康复新液中游离氨基酸和总肽的含量

    乔莉刘潇潇陈馥黄菁...
    870-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应用 6-氨基喹啉基-N-羟基琥珀酰亚氨基氨基甲酸酯(AQC)柱前衍生化技术,建立康复新液中游离氨基酸和总肽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含量测定方法,并以总肽含量为指标对市售样品进行检测.方法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Kromasil 100-5 C18 色谱柱);60%乙腈(A)-0.14 mol·L-1 三水合乙酸钠溶液,用磷酸调节pH值至 5.0(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39℃;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48 nm.结果 14 种氨基酸均能达到良好的分离效果;门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组氨酸、甘氨酸、精氨酸、苏氨酸、丙氨酸、脯氨酸、缬氨酸、赖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苯丙氨酸分别在 2.0~99.7、3.4~168.5、2.8~139.6、4.0~201.4、4.8~238.1、6.7~336.9、3.3~167.5、9.7~487.3、4.1~202.5、4.4~221.6、5.4~270.5、3.3~166.8、4.8~240.8、4.7~236.6 μg·mL-1 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5~1.000 0);游离氨基酸的平均加样回收率(n=6)为 86.8%~108.1%,RSD为 2.8%~4.4%,总肽酸水解氨基酸的平均加样回收率(n=6)为 83.2%~102.7%,RSD为 0.1%~3.1%;仪器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实验的RSD均小于 5.0%.结论 该方法与现行质量标准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比较,二者测定的总氨基酸含量结果基本一致,但前者的专属性、重现性更优;以具有生物活性的总肽为质控指标,针对性更强,可为康复新液的质量评价提供更科学、合理的方法.

    康复新液AQC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游离氨基酸总肽

    加味苇茎汤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痰热蕴肺证)的系列单病例随机对照研究

    刘城鑫赵泽铤梁慧秋刘晓芳...
    878-8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加味苇茎汤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痰热蕴肺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运用系列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N-of-1 试验)的方法,选取诊断为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辨证属于痰热蕴肺证的患者,在一个治疗周期内先后接受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案,试验期治疗用加味苇茎汤,对照期治疗用西药氨溴索片,期间设置洗脱期,试验期和对照期的用药先后顺序按随机化方式决定,以目测模拟尺测量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法)评价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变,记录 24 h痰量和自我评估测试(COPD Assessment Test,CAT)评分,并观察研究期间的不良反应.采用SPSS 25.0、GraphPad Prism 8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绘图,入组前的组间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试验期和对照期治疗前后的症状得分、24 h痰量和CAT评分对比,以及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临床差异和统计学差异.结果 共有 9 例患者入组,最终纳入分析的治疗轮次为 16 次.试验期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咳嗽、咳痰、痰液颜色、胸闷胸痛、口苦口干、乏力疲倦等症状,24 h痰量和CAT评分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期和对照期中医证候总积分、痰液颜色评分、胸闷胸痛评分和 24 h痰量治疗前后差值比较,试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期间未出现与试验方法或药物有关的不良事件.结论 加味苇茎汤能综合改善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症状,总体疗效优于西药氨溴索,且安全性良好.

    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痰热蕴肺证加味苇茎汤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

    中成药治疗脑出血术后疗效的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

    宋研博孙永康徐方飚王新志...
    884-8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Bayesian Network Meta-analysis,BNMA)方法,评价临床常用的口服或鼻饲中成药治疗脑出血(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ICH)术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中文期刊(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建库至 2023 年 8 月 25 日有关中成药干预ICH术后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使用ROB 2.0 进行偏倚风险评估,运用R 4.2.2 加载BUGSnet 1.1.0程序包进行BNMA.结果 共纳入 28 项RCT,总样本量 2 530 例,涵盖 9 种口服中成药[安宫牛黄丸(AGNH)、苏合香丸(SHX)、脑血疏口服液(NXS)、脑心通胶囊(NXT)、脑血康片(NXK)、消瘀康胶囊(XYK)、养血清脑颗粒(YXQN)、通天口服液(TT)、三七通舒胶囊(SQTS)],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和术后常规西医治疗(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CWMT),试验组加用口服或鼻饲中成药.BNMA结果显示,AGNH+CWMT 组在降低短期病死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和脑血肿周围水肿量方面排第 1 位,与CWMT组比较P<0.05;SHX+CWMT组在提高总有效率方面排第 1 位,与CWMT组比较P<0.05;TT+CWMT组在增加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方面排第 1 位,与CWMT组比较P<0.05;YXQN+CWMT组在提高巴塞尔指数(Barthel index,BI)方面排第 1 位,与CWMT组比较P<0.05;NXS+CWMT组在促进脑血肿吸收量方面排第 1 位,与CWMT组比较P>0.05;NXT+CWMT组在缩短平均住院时间方面排第 1 位,与CWMT组比较P>0.05.结论 与CWMT组比较,脑出血术后患者在CWMT基础上联用中成药治疗在提高总有效率,降低病死率、NIHSS评分,提高GCS评分、BI指数方面疗效确切,但在促进血肿吸收和缩短平均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GNH综合疗效较好,可能为治疗ICH术后综合疗效最优的中成药.但由于纳入研究质量和方法学的局限性,所得结论仍需进一步验证.

    脑出血手术治疗中成药随机对照试验网状Meta分析贝叶斯模型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分析阮岩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用药规律

    徐玮祯王思敏方彩珊蓝婉宁...
    896-9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以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阮岩教授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组方用药规律,为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临床实践及成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阮岩教授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门诊医案,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0 软件进行频数统计,运用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获得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处方中的用药组方规律.结果 共收集处方 308 首,中医证型分布以肺气虚寒证和肺脾气虚证为主,涉及中药 80 种,高频中药以解表药和补气药为主,药物性味以辛甘温为主,多归肺脾胃经;聚类分析得到 4 个潜在的核心基础方,因子分析得到 5 个核心药方.结论 阮岩教授临床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以宣肺通窍、祛风散寒、健脾益气为基本治疗方法,在变应性鼻炎发作期多以驱邪为主,宣肺通窍、祛风散寒;缓解期则以"治病求本"为主要原则,从改善儿童体质入手,补肺健脾,以治其本.

    变应性鼻炎儿童中医药数据挖掘用药规律宣肺通窍祛风散寒健脾益气

    脾虚湿热型难治性痛风患者的血清代谢组学分析

    梁伟东陈柳廷彭剑虹
    904-9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基于 1H-NMR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脾虚湿热型难治性痛风患者的血清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方法 选取 40 例脾虚湿热型难治性痛风急性发作患者作为痛风组,20 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组.以血沉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 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脂联素及肌酐水平作为观察指标.采用 1H-NMR法进行血清代谢组学分析,所得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确定相对应的代谢产物并对差异代谢物进行潜在代谢通路分析.结果 与健康组比较,痛风组患者的血沉及血清CRP、IL-6、TNF-α等各项炎症指标及细胞趋化因子水平显著升高(P<0.01);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降低(P<0.01),血清肌酐水平显著升高(P<0.01).健康组与痛风组的血清代谢物的成分含量有明显差异,共得到 44 种差异代谢物,涉及氨酰tRNA生物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糖酵解/糖异生,酮体的合成与降解,柠檬酸循环(TCA循环),谷胱甘肽代谢及甘油酯代谢等 12 条潜在代谢通路.结论 脾虚湿热型难治性痛风急性发作可能与线粒体能量代谢紊乱,导致糖代谢、脂代谢及氨基酸代谢异常有关.

    难治性痛风脾虚湿热代谢组学1H-NMR能量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代谢

    基于叶天士"阳化内风"理论探讨虫类药物在儿童抽动障碍中的应用

    郭心怡刘长兴赵琼赵梦洁...
    911-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抽动障碍是儿童常见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也是危害儿童健康的严重慢性疾病之一.叶天士"阳化内风"学说认为,水不涵木、脾虚肝亢、木郁火炽而引动内风,筋则妄动.虫类药物具有"风性",擅走窜,具有益肾填精、平肝息风、化痰镇痉、宣风泻热、通络逐瘀之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疗效确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虫类药物能从抗惊厥、调节神经递质、抑制神经炎症、调节免疫等多角度治疗儿童抽动障碍.该文基于"阳化内风"理论浅析虫类药物在治疗儿童抽动障碍中的应用,可为中医药防治抽动障碍提供理论参考.

    儿童抽动障碍"阳化内风"学说虫类药物中医理论中药药理

    基于铁死亡的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中药干预的研究进展

    樊俐慧王志刚杨霞张坤...
    917-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全球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DKD的发病机制是多因素的,其病理过程涉及多种途径.铁死亡是一种以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为特征的调节性细胞死亡.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铁死亡是DKD发生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在各种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药以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在防治和延缓DKD进程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该文重点总结铁死亡关键调节因子和信号途径对DKD病理过程的影响,以及中药调控铁死亡关键因子与通路防治DKD的研究进展,以期为DKD的临床治疗和中药新药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铁死亡糖尿病肾病作用机制中药复方活性成分

    基于"血水同病"理论探讨中药调控子宫内膜异位症炎症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郑玮琳符之逸温丹婷刘浩...
    928-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一种炎症性疾病,炎症微环境是其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医学认为"血水同病",即湿瘀互结是EMs的关键病机,炎症微环境是EMs湿瘀状态的体现,正气不足导致水湿内生,瘀血停滞是湿瘀互结状态形成的基础.从现代分子生物学阐释EMs的发病机制,巨噬细胞调控的炎症微环境是"湿"形成的基础,巨噬细胞参与的血管生成是"血瘀"形成的关键.探讨EMs炎症微环境与"血水同病"理论的微观联系,有助于从新的视角阐明EMs的中医病机内涵;以巨噬细胞为靶点,可为EMs的中医证治提供有益参考.

    子宫内膜异位症炎症微环境巨噬细胞重编程血水同病湿瘀互结生物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