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
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

李文华

季刊

1674-764X

jorae@igsnrr.ac.cn

010-64889816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Journal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建立代表中国资源与生态研究领域全貌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全面反映中国在资源与生态领域科学研究的总体水平,重要进展和先进成果,促进该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可达性评价的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无锡市为例

    赵丽何调霞赵健
    130-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服务设施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本文以无锡市为研究区,使用地理统计、缓冲区分析、高斯两步移动搜索等方法评价无锡市养老服务设施的可达性特征,分析无锡市养老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和供需状况,引入 XGBoost 算法计算不同类型养老服务的分布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无锡市的居家和机构养老资源分布都具有空间异质性,存在供需不匹配、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不同地区养老服务可达性差异巨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分布相对更加公平,但仍然与老年人口数量不匹配.影响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分布的因素存在明显差异.养老机构分布受到交通基础设施、老年人口数量、医疗资源数量、环境、经济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社区居家养老主要受老年人口数量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满足居民的养老服务需求,无锡市需要加大养老服务设施的投入,并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养老服务设施的发展和提升.

    可达性评价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XGBoost无锡市养老服务

    森林砍伐、气候变化与农业可持续性:综述

    Gayatri KUNTEVaradurga BHAT
    140-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通过总结相关文献探讨了森林砍伐与农业之间的关系,并评估了气候变化对其潜在影响.选择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西高止山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理各个研究主题下的相关结果,我们详细探讨了包括森林砍伐的根本原因,森林土地转化为农业用途,农业、森林砍伐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气候驱动的农业脆弱性以及如何在保护森林与发展农业之间取得平衡.研究发现,农业的转变已经成为引发森林砍伐的主要原因;气候变化对农业的主要影响体现在作物产量的下降.印度的干旱和亚热带地区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较高,这很可能是由于印度的热带森林遭受了较严重的砍伐.西高止山区联合森林规划和管理区域的树木密度较高,这为剩余土地用于非森林用途(如农业)创造了潜在的机会.

    农业敏感性农林复合种植气候变化适应性气候变化暴露森林砍伐可持续性

    陆上风电场对局地生态气候影响研究

    贾泽杨秀春陈昂杨东...
    151-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陆上风电场的建设和运行干扰局地植物群落的演替,对局地生态和气候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研究陆上风电场与局地生态、气候之间的关系,准确评估陆上风电场对局地影响,是促进绿色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对现有的现场数据监测、遥感数据反演和数值模型模拟研究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发现陆上风电场对局地植被指数、近地表温度、风速、土壤湿度等产生了明显影响.陆上风电场降低了局地土壤含水量、增加了近地表空气温度、明显改变局地风速,并导致风电场内部局地植被指数降低、植物生长收到抑制,鸟类和蝙蝠等生物死亡率出现上升等现象,但对于风电场外部植物群落,尤其是顺风方向则呈现积极促进作用.总体而言,研究成果存在区域差异性,研究结论不具有普适性.陆上风电场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气候对局地生态的影响和陆上风电场对局地生态产生的直接影响三者之间的作用机理仍没有清晰准确的解释,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观测数据的精度、准度和连续性,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局地微气候指标、植物物种等指标构建具有针对性的模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为宏观把握陆上风电场对气候生态影响提供支撑.

    陆上风电场生态影响气候影响植物群落

    地震多发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以泸定地震为例

    刘佳卓王卷乐李凯
    161-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震是全球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威胁之一,每年直接造成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和大量人员伤亡.研究地震多发区的环境和资源承载能力,是区域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迫切需要.本研究以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简称甘孜州)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 2022年甘孜州泸定 6.8级地震的影响,建立了地震多发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研究从生态、社会经济、地质等方面选取 23 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采用与理想解相似的排序偏好加权法,计算了各县市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相对排序.在此基础上,对甘孜州灾后重建战略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各行政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区域差异:受社会经济和生态地质环境的共同影响,甘孜州东南部的资源承载力普遍高于西北部.本研究为地震多发区提供了承载力评估数据和支撑方法.

    地震灾害泸定地震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甘孜藏族自治州

    沿海山区输电线路建设影响区域生态安全吗?——以福建棠园输电工程为例

    郑翠纯李小梅范智鹏李熙...
    173-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安全和生态安全格局是区域生态保护研究的热点议题,沿海山区由于降水量较大、地形复杂以及受频繁台风影响,输电线路工程建设是否影响区域生态安全?本文以福建棠园输电工程区域为例,以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即生态"源地-廊道-节点"为研究对象,应用 MSPA、景观连通性指数、MCR 和重力模型,研究福建棠园输电工程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区域及线路 2 km生态评价区的生态安全格局变化,讨论输电工程建设的生态安全影响,获得输电工程的生态安全重点保护区.结果表明:在区域尺度上,输电线路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生态源地面积占区域面积分别为 14.21%、11.79%和 14.11%,重要生态廊道分别为 20、21和 16条,生态节点分别有 168、123和 227个;在生态评价区(即输电线路 2 km生态影响区),输电线路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生态源地面积分别为 39.78 km2、27.44 km2 和 29.88 km2,生态廊道总长分别为 50.78 km、44.36 km和 67.18 km,生态节点分别有 13、7和 25个;在区域和生态评价区两个尺度,输电线路施工期内,生态安全格局空间发生位移,生态"源地-廊道"数量减少,施工后逐步恢复.输电线路工程的生态安全影响主要发生在线路两侧向外各延伸 2 km的生态评价区.研究结果为线性工程项目的生态评价提供参考,也为输电线路建设的生态安全保护提供了切实科学指导.

    输电工程生态安全格局MSPAMCR模型

    应用改进的Morgan-Morgan-Finney模型评估土壤侵蚀易感性:以尼泊尔Kulekhani流域为例

    THAPA RabinJOSHI RajeevBHATTA BinodGHIMIRE Santosh...
    182-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考察Kulekhani流域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LULC)动态变化及土壤侵蚀情况,并对 2000 年至 2020 年不同LULC类别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Kulekhani流域森林土地比例从 2000 年的 60.72%上升至 2010年的 62.43%,2020年达到64.75%.水域面积有小幅增加,2000年占比为 1.07%,2020年增加到 1.08%.相应地,荒地面积从 0.21%增至 0.35%.相反,农业用地比例逐渐减少,2000年为 38%,2010年为 36.24%,2020年降至 33.82%.使用改进的Morgan-Morgan-Finney模型估算土壤流失量显示,2000年到 2010年期间,加权平均土壤流失量呈下降趋势,而 2010年到 2020年期间略微增加.计算得出的土壤流失值分别为 2000年 8.64 t ha-1 yr-1、2010年 7.12 t ha-1 yr-1 和 2020年 7.30 t ha-1 yr-1.土壤侵蚀易感性图表明,2000年到 2020年期间,非常低风险的土壤侵蚀区域有所增加,主要集中在森林地区,而农业区域则显示出低到中度的易感性.此外,荒地区域显示出中高度的土壤侵蚀易感性.为解决这些问题,建议未来的努力应包括在荒地地区进行造林计划,在农业区域实施保护耕作方式,并采取适当的道路稳定措施.

    泥沙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坡度降雨量

    基于社区的气候变化适应方法与高海拔Garhwal喜马拉雅山脉Bhagirathi地区的生计安全

    Shoryabh SRIVASTAVABindhy Wasini PANDEYVirender Singh NEGI
    197-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位于Garhwal喜马拉雅山的Bhagirathi(HA-BV)谷地是一个生态和文化重要性极高的地区,但当地居民的生计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基于社区的气候变化适应方法(CB-CCA)已成为一种增强地方社区的经济和社会福祉重要策略,并提高了社区发展的韧性.本文旨在研究HA-BV地区的CB-CCA和生计保障计划,关注应对气候变化所面临挑战的策略.研究认为优先考虑适应该地区崎岖的地形和恶劣的天气条件的可持续生计选择至关重要.例如,与山谷独特的土壤和气候动态相适应,推广温室种植和农林复合种植等替代农业,可能会带来较好的结果;此外,鼓励养蜂、手工艺和生态旅游等替代生计途径不仅可以创收,还能保护该地区的自然环境.为了鼓励当地居民实施这些环境友好的生计措施,政府和利益相关者需要进行战略性投资,基础设施的完善(包括道路建设和电力供应)可为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条件.研究结果可为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为类似情境下未来构建气候韧性和保障生计的努力提供参考.

    Bhagirathi谷基于社区的方法气候变化适应生计保障Garhwal喜马拉雅山

    碳中和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臭氧浓度及敏感性变化

    郝江虹李悦赵莹程沁毓...
    204-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碳中和目标下减排措施对粤港澳大湾区臭氧(O3)形成的潜在影响,我们重点研究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区和郊区的O3浓度和敏感性变化.本文基于中国未来排放动态评估模型(Dynamic Projection model for Emissions in China,简称DPEC)提供的"双碳"目标下的排放情景数据,采用WRF-SMOKE-CMAQ空气质量模式,分别模拟了我国2020年、2030 年和2060年这三个关键节点年份的O3浓度,并利用内嵌于CMAQ的DDM(Decoupled Direct Method)模块计算了各地O3对NOx和VOC的一阶敏感系数SO3_NOx和SO3_VOC,以揭示O3对这两种主要前体物排放的响应敏感程度.研究表明:(1)对于O3浓度的变化,从不同季节来看,与2020年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地区2030年和2060年冬季O3浓度均呈上升趋势.从不同城市来看,与其他城市相比,深圳的O3浓度一直处于明显的上升趋势.(2)对于O3敏感性的变化,SO3_NOx整体呈上升趋势,且负值区域逐渐减少,正值区域逐渐扩大.2030年SO3_NOx负值绝对值下降,NOx滴定作用减弱.2060年,粤港澳大湾区大部分地区SO3_NOx转化为正值.对SO3_VOC来说,未来情景中研究区域全年均为正值且整体呈下降趋势.

    臭氧敏感性未来趋势粤港澳大湾区CMAQ-DDM

    基于深度学习的NDVI时空数据融合模型

    孙梓煜欧阳熙煌李浩王军邦...
    214-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卫星遥感提供了大尺度空间和长时间序列的地球表面变化信息,已广泛应用于生态学研究.人类活动可能对较小尺度的空间产生影响,并可能在较长时间内被检测到,这需要具有较高空间和时间分辨率的遥感数据.时空数据融合算法的发展为这些需求提供了机会.本文基于深度学习,提出了一种残差卷积神经网络(Res-CNN)模型,利用全新的网络架构来融合来自Landsat 8和MODIS图像的NDVI检测结果,从而显著提高融合结果.通过与现有算法的比较,在两个不同地区进行的实验都展示了改进效果.模型性能通过预测值与观测值之间的线性回归进行评估,并通过决定系数(R2)、回归斜率(Slope),并与两种传统的模型(ESTARFM、FSDAF)进行比较.结果显示,Res-CNN模型预测的NDVI对研究区上具有较高的解释能力(R2 分别为 0.773和 0.804,slope为 1.01和 0.989).该研究证明,本文开发的Res-CNN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较强的稳健性,优于传统模型.这项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意义,因为它不仅提供了一个时空数据融合模型,还可以为区域尺度农业和草地生态系统的管理和利用提供长时间序列的数据.

    NDVI时空数据融合LandsatMODIS卷积神经网络

    自然资源报告框架研究—基于中国自然资源会计管理需求的改进

    张欣晔陈雅如张宁宋泊瑶...
    227-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现有自然资源会计研究为基础,尝试进一步丰富自然资源会计的管理属性,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和对比,针对中国政府在资源管理方面的监督审计需求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机制:构建自然资源报告.通过分析人为因素对自然资源带来的影响,给出自然资源报告的信息结构和账户内容,研究认为,自然资源报告体系在逻辑基础和理论基础方面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该体系框架由基础情况报表、保护修复情况报表、资源利用情况报表、资源破坏情况报表四个部分组成,并给出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质量情况说明表、保护修复政策情况说明表、保护修复资金情况说明表、自然灾害情况表、破坏资源案件登记表的参考表式.研究可为以监督管理为主要诉求的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创新提供参考.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会计自然资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