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
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

李文华

季刊

1674-764X

jorae@igsnrr.ac.cn

010-64889816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Journal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建立代表中国资源与生态研究领域全貌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全面反映中国在资源与生态领域科学研究的总体水平,重要进展和先进成果,促进该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乡村振兴与文旅高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

    唐承财周子捷江玲刘丽梅...
    521-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旅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本专辑围绕"乡村振兴与文旅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问题进行组稿,共收录 22 篇学术论文,从"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地与民宿发展"、"旅游环境行为与农民参与旅游"、"旅游韧性与旅游风险"、"文化旅游与旅游高质量发展"五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专辑具有 3 个特点:研究区域丰富,研究对象多元;研究方法多样,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创新性;研究理论视角多元,涵盖多个学科.针对当前研究的不足,提出加强本土化理论研究、拓展研究区域和视角、进一步深化和丰富研究内容等未来研究方向.本期专辑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证经验,助力中国乡村振兴与文旅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地民宿旅游韧性旅游环境行为文化遗产旅游

    数字文旅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及路径

    唐承财上官令仪刘丽梅梅江海...
    528-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文旅是数字经济和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乡村数字文旅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引擎,有助于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耦合协调发展.本文梳理了数字文旅促进乡村振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了乡村数字文旅产业赋能共同富裕实现的机制和模式,最后提出发展路径.结果表明:(1)数字文旅已经成为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路径.(2)数字文旅与乡村振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数字文旅赋能乡村振兴,乡村振兴释放数字文旅发展潜力,二者形成了良性互动机制.(3)参考乡村分类方案和相关研究,提出了数字文旅促进乡村振兴的四种模式,分别是数字文旅促进城乡融合振兴模式、 数字文旅促进特色村落振兴模式、 数字文旅促进农文旅融合振兴模式和数字文旅促进艺术振兴模式.(4)在实践路径上,应该坚持以产品为核心,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人才振兴为引领,以政策为保障,全面促进乡村数字文旅产业发展.本研究成果有助于丰富数字文旅和乡村振兴的研究成果,可为数字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数字文旅乡村振兴数字经济数字技术共同富裕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耦合效应及其驱动机制研究——以湖南省为例

    李为季祖强林津
    541-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乡村振兴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空间.本文以湖南省为例,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利用IAHP-熵权法-TOPSIS算法对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的动态演变过程进行综合评价,进而探究影响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系统耦合协调的主导因子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10-2019 年湖南省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指数上升明显,旅游相对优先度逐步下行.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度从0.3提升为0.96,大致经历低水平耦合-磨合-高水平耦合三个阶段;耦合协调度从0.22增长为0.89,可划分为指数双低型中度失调-较低指数型过渡-中度指数型初级协调-振兴优先型较好协调等四个阶段.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主要受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乡村旅游满意度、公路网密度、农业生产条件、农产品加工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等因素影响,强化资金保障、优化服务配套、促进产业融合是提高两者之间耦合协调度的有效途径.

    耦合效应驱动机制乡村振兴乡村旅游TOPSIS

    西安都市圈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协调态势及动力机制

    付晓萌张沛
    554-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都市圈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制约都市圈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关键问题在于乡村,以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对于都市圈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综合发展水平模型与耦合协调度模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测算 2021 年西安都市圈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结合典型案例探究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结果显示:(1)2021年西安都市圈乡村旅游发展总体水平较好,在空间差异上呈现出核心圈向外围圈层递减的现象;(2)西安都市圈的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处于均衡状态,在空间上表现为核心圈优于外围圈层的状态;(3)"供给-需求-保障"三者共同作用是都市圈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重要驱动机制,其中"供给"是都市圈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基础因素,"需求"是其耦合协调水平提升的核心因素,"保障"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因素.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都市圈乡村振兴的理论,为提升都市圈的城乡融合发展质量提供了新的启示.

    乡村振兴乡村旅游都市圈耦合协调动力机制

    乡村振兴视域下北京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困境分析与路径探索

    范文静宋小雨李夏冰刘碧娴...
    565-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乡村振兴视域的角度,结合非遗+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理念,提出了RMPP(资源-市场-产品-政策)理论,并从资源、市场、产品、政策四个维度对北京市辖 10 个郊区内的非遗资源与旅游融合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其次,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RMPP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并进行打分.通过评价分析得出北京市辖10个郊区在RMPP四个维度上的发展差异,并总结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困境,如:非遗传承意识淡薄、非遗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够、非遗旅游产品开发层次较低、非遗保护权责不清晰等.最后,从RMPP四个维度上探索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包括:非遗资源科学整合、市场模式创新、产品梯度开发、政策靶向实施等方面.

    乡村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路径

    人地关系视角下乡村旅游投资区位选择与阶段演化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李涛王磊顾秋实
    576-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位选择和决策是经济投资活动中最基本和核心的议题.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增长,乡村旅游投资科学决策对当地乡村旅游产业效率和发展成效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理解乡村旅游投资内涵、认识区域乡村旅游阶段发展背景下其投资区位选择因子演化特征与过程,本研究从人地关系视角,在理解乡村旅游投资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乡村旅游投资区位决策的影响因子体系.研究发现:(1)人地关系视角下,乡村旅游投资具有系统的"主体-要素-对象"体系,其区位选择以产业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环境区位因子体系为基础.(2)区位因子对乡村旅游投资决策的影响水平呈现产业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环境递减变化特征,并随乡村旅游地由产业萌芽、产业发展、快速扩张到提质增效的阶段演化出现向产业经济集中的现象.(3)乡村旅游投资区位选择阶段演化是由乡村地域人地关系系统影响乡村旅游投资收益预期,作用于乡村旅游投资"主体-要素-对象"体系,在不同发展阶段形成差异化投资策略和区位决策的过程.

    乡村旅游投资区位条件区位选择因子体系阶段演变人地关系系统

    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对旅游意象建构的作用研究——以张谷英村为例

    刘瑞瑞刘沛林申秀英周文龙...
    587-6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景观基因和旅游意象是传统村落旅游目的地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明晰它们之间的作用关系对于理解传统村落旅游者的行为特征和推动传统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张谷英村为案例地,基于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的识别提取和"认知-情感-整体"框架的旅游意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张谷英村景观基因和旅游意象建构的作用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对旅游意象建构具有重要作用,但不同尺度的村落景观基因在旅游意象建构中存在差异,其中,"丰"字形建筑结构的建筑基因对认知意象起到重要作用,"孝友家风"文化基因和以天井为中心的"回"字形院落布局基因次之,"龙"形山脉布局的环境基因作用最低.(2)通过中介效应分析发现,认知意象在景观基因和整体意象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认知意象和情感意象在景观基因和整体意象中起到链式完全中介作用.(3)通过多群组分析,发现研究假设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游玩次数和不同常住地子群体中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论丰富了传统村落景观意象研究的内容和视角,有利于推进传统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和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的实践.

    传统村落景观基因旅游意象张谷英村

    乡村旅游地居民日常生活空间变迁与驱动机制——基于认知地图的探索性分析

    许玉慧长安阿荣娜董宝辉...
    601-6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旅游地居民日常生活空间的研究侧重于地域层面的空间变化与功能转型,对人地关系中"人"的日常行为与情感变化关注不足.本文提出以物质-行为-情感三元空间建构的居民日常生活空间分析框架,并将认知地图的应用从大尺度的城市结构空间意象研究拓展到小尺度的乡村居民日常生活空间研究,以期提升研究的可视化与效能.研究发现:(1)在认知地图中,恼包村居民对日常生活的物质空间变迁认知由道路导向转向以区域导向为主;在行为空间上,居住空间由散点状转向聚焦状、就业空间由"圆形聚焦+扩展型扇形"结构转向"圆形聚焦"结构、消费空间由显性空间转向隐性空间、休闲空间由"点集"模式转向"圈层"模式;在情感空间上,由"一环一网四中心"格局转向了"单一环型"格局.(2)基于访谈发现,自然条件、政策制度、自组织与他组织共同形成了"驱动系统-格局演变-空间表征"的驱动机制,推动了恼包村日常生活空间的演变.本研究为乡村旅游发展中居民生活空间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相关借鉴,也是一种以新方法研究居民生活空间形态变迁及空间认知的尝试.

    乡村旅游地居民日常生活空间认知地图驱动机制

    乡村旅游地游客参与价值共创行为的组态路径研究

    李创新李蓉叶丽清
    614-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重要渠道,游客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促进者和参与者,其价值共创参与行为表现具有重要意义.现有游客价值共创的研究主要探讨变量间的单一线性关系,对其复杂机制探讨不足.基于复杂性理论,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构建以旅游地支持(信息支持、情感支持)、个体心理内驱力(自我效能感、个人结果预期)和地方情感(地方认同、目的地信任)为条件变量,以乡村旅游游客价值共创行为为结果变量的模型,并以调查问卷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6 个条件变量中任何一个变量都不能构成游客参与价值共创行为的充分必要条件;6 个条件变量共产生64条路径组合,共有5条路径3种模式驱动游客参与价值共创行为,即感知结果价值驱动型、人地情感驱动型和人-地-环境综合驱动型,其中情感支持对游客价值共创行为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揭示了游客参与价值共创行为的复杂机制,拓展了游客价值共创行为的应用,为推动乡村旅游游客参与价值共创、增强游客体验及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

    乡村旅游游客价值共创行为模糊集定性分析比较组态路径

    基于大数据的区域一体化背景下京津冀民宿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探析

    李艳董丹阳王怡宁
    626-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是我国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重大国家战略.一体化发展战略给民宿带来了客源共享、资源共享、竞争合作、品牌塑造、产业升级等方面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用户体验、协助城市规划来推动民宿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利用近邻距离法和核密度估计法探讨了京津冀地区民宿的分布情况,并利用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LDA)模型和回归分析从政府和市场两个角度分析了民宿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民宿分布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聚集特征和空间差异性.基于LDA分析的 9 个因子对民宿分布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冰雪活动的显著性处于临界值,主要原因为其受限于特定的地理环境要求.因此,我们建议民宿的发展方向是围绕当地文化旅游特色,发展精品乡村民宿和社区民宿,实现共享民宿产业的差异化创新发展.

    民宿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区域一体化京津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