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蛋白组学技术和动物实验探讨猫须草降尿酸(UA)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SPF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苯溴马隆组和猫须草高、低剂量组.正常组给予蒸馏水,其余各组大鼠给予10%果糖水建立高尿酸血症(HUA)模型,造模同时,阳性药苯澳马隆组大鼠灌胃苯溴马隆片10 mg(kg·d),猫须草高、低剂量组大鼠灌胃10.5 g/(kg·d)猫须草,均给药4周.检测各组大鼠给药第1、2、3、4周血清UA、尿素氮(BUN)、肌酐(CRE);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肾脏形态;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肾脏三磷酸腺苷结合转运蛋白G2(ABCG2)、葡萄糖转运体9(GLUT9)和尿酸盐转运体(URAT1)基因的表达;蛋白组学检测肾脏差异蛋白.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UA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第1、2、3、4周,阳性药苯溴马隆组和猫须草高剂量组大鼠血清UA含量显著降低(P<0.01,P<0.05);给药第3周和第4周,猫须草低剂量组血清UA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在其他给药时间点无显著变化(P>0.05).实验期间,各组大鼠血清BNU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与CON组比较,实验第3周和第4周,模型组大鼠血清CRE显著升高(P<0.05).与MOD组比较,实验第4周,猫须草高剂量组大鼠血清CRE显著降低(P<0.05),而其余各组无明显变化(P>0.05).HE染色显示,正常组大鼠肾组织肾小球、肾小管正常.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胞质淡染,肾小管明显扩张,部分细胞核排列紊乱.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苯溴马隆组肾小管扩张明显改善,猫须草高、低剂量组大鼠肾小球和肾小管形态结构均明显改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肾脏组织中的GLUT9和URAT1显著升高,ABCG2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不同剂量的猫须草均可显著降低大鼠肾脏组织内的URAT1基因的表达,升高ABCG2基因的表达(P<0.01,P<0.05),猫须草高剂量组GLUT9基因表达显著降低(P<0.01).蛋白组学结果显示,猫须草高剂量组和模型组共有1 936个蛋白发生变化,其中1 082个蛋白表达上调,854个蛋白表达下调,涉及调控p53信号通路、自噬和mTOR信号通路等.结论:猫须草发挥降UA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肾功能,调节ABCG2、GLUT9和URAT1的基因表达,抑制p53 信号通路、自噬和mTOR信号通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