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辛世俊

双月刊

1001-8204

zdxbw@126.com

0371-67781275

450001

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60年,为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发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史学、文学等方面的学术性文章,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百强学报、曾连续四届获河南省优秀社科期刊暨“河南社科期刊二十佳”称号。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价值链的治理难点与优化

    彭翔徐鸣
    8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健康中国战略下,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应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医疗健康需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价值链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对社会个体提供诊断、治疗、卫生、保健等服务的价值活动,"社会个体需要—国家制度结构—行动体系"三者共同决定着价值链的完整和运行,从人的需要、结构和行动体系来看,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经历了公共卫生、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三个发展阶段,依次体现出整体协同、竞争导向和加强协同的目标.在当前的健康服务阶段,医疗卫生服务价值链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碎片化现象严重,对"需要"的理解比较片面,"行动"的拟合性不足等,鉴于此,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应充分尊重并满足人的需要,发挥政府在结构构建与约束方面的作用,基于整体观构建医疗卫生服务行动体系.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价值链三维框架三明医改优化路径

    李斯特音乐美学中的自然世界及其表达

    李媛媛
    88-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浪漫主义时期,曾经与神圣秩序保持着模仿关系的艺术取得了新的意义.在李斯特的音乐中,超验世界、自我感受与可见的自然世界密切相关.他在自然世界中寻找音乐的表达,并赋予音乐以恰当的自主审美特征.他在音乐断片与"人文主义音乐"中探寻自然世界中无限的精神力量,将自然唤起内心经验领域的共鸣看做世界的精神与意义的表达,并由此建立了自身的音乐美学.

    李斯特浪漫主义自然世界音乐美学

    从达尔文主义到数据主义:AIGC驱动的文化演化机制

    薛可张馨元
    94-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比于人类的生产,人工智能生产开启了文化演化的另一条路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作为人类以外能够制造文化基因的技术人工物,成为推动谜米机器由1.0 向2.0 进化的技术动因.通过技术哲学视角研究发现,以达尔文主义作为演化机理,AIGC相比于人类具备了基于数据主义的文化生产特性,实现了"精神的数字属性",克服了"人类的有限理性",突破了"文化的保真属性".然而,AIGC驱动的文化演化受制于物理世界的权力运行机制,形成一种有限趋向数据主义的进化论,在复制、变异与选择的过程中表现出"基于人类赋能的算法权力""基于权力制衡的文化偏倚"与"基于算法瓶颈的文化冲突"的演化机制.未来,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将从互相制约走向二元融合,并通过文化孪生在演化适应性、意志自由性、协同决策性及人机信任性方面影响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达尔文主义数据主义文化基因文化孪生

    数字化生存的本真性问题——基于海德格尔的媒介存在论视角

    王珏胡钦
    100-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信息技术在推动人类生存方式从现实世界到数字虚拟世界跃迁的同时,也引发了以本真性问题为代表的存在论危机.本文拟从媒介存在论视角出发,重构海德格尔关于工具/技术的生存论-存在论范式,将之延伸至阐释信息技术的存在论基础,以回应数字化生存所带来的本真性挑战.依循海德格尔所开启的媒介存在论路径,本文将论证信息数字化技术的本质归属于人身体性的在世存在,并且作为主体体验世界的媒介,信息技术的最大危险就在于它可能会反过来侵蚀我们"在-世界-之中-存在"的能力,本真性危机的根源也正在于此.为构建未来和谐信息社会,我们必须从存在论层次上思考信息技术对人类生存境况的影响.

    信息技术本真性媒介存在论数字化生存

    祖先、宗子与父母:家庭视域下《诗经》的宗族意识书写

    梁奇赵良
    107-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早期的家庭形态经历了多次重大演变,殷商时期为宗族之家,两周之际宗族之家与个体家庭叠合,春秋、战国时期个体家庭取得独立.《诗经》对两周五百年间的宗族与宗法制度进行了大量的记载,尤其是对祖先、宗子与父母等宗族成员的书写体现了强烈的宗族意识.这些书写对象与实体性的家的发展相一致,印证了早期家庭形态的演变过程.总体而言,西周时期的《雅》《颂》通过宗庙祭祀表达嗣行祖先之事、敦亲睦族之情,祭祖、敬宗与宗族命运紧密关联,体现了宗族之家视域下宗族共同体意识.两周之际的《雅》诗兼重宗子与父母兄弟,反映了宗族之家与个体家庭绾合下宗族伦理与家庭伦理并举的状况.春秋时期的《风》诗多载父母兄弟等骨血至亲,是个体家庭独立后重视父母、兄弟之伦而宗族意识淡薄的表现.这些诗篇展现了不同历史阶段宗族成员之间的宗族情谊与宗族意识、宗族观念.探究不同家庭形态视域下《诗经》宗族意识的演化历程,有利于揭橥诗篇的礼乐意义、文学内涵及其思想影响.

    祖先宗子父母《诗经》宗族意识

    清末历史小说:内涵、特征与意义

    晋海学董子璇
    114-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末历史小说属于新小说的范畴,它是小说家们基于"新民"主旨而展开的文学叙事之一.历史小说取材于过去发生的历史事件,它在将普通人物引入故事之中的同时,积极建构了以历史成因为动力的叙事模式.历史小说的叙述特征比较鲜明,大致体现在中西互鉴、古今交织、虚实相间三个方面.历史小说在其叙事中能展示出比较明显的反思精神,并且能在对情感真实的理解中凸显虚构的价值.整体而言,作为清末新小说类型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历史小说以其较多的创作实绩,为新小说的发生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清末历史小说内涵特征意义

    观众中心视阈下展览的形式阐释与配套阐释——以"文明大观:丝绸之路上的敦煌"展为例

    周婧景
    120-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博物馆将观众置于首位,知识障碍被认为是博物馆准入的潜在障碍,如何实现以观众为中心的阐释已涌现出诸多可能."文明大观:丝绸之路上的敦煌"展的成功归因于多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阐释效应,包括可视化的形式阐释和延展性的配套阐释.形式阐释通过展览重亮点的视觉组织让观众轻松适应内容;配套阐释则使阐释系统不断被拓展,由此孵化出一个成长型展览.探索以观众为中心的形式阐释及配套阐释等多元化的阐释路径,可以使观众关注正在传达和贯彻的内容以实现超越审美意趣的理解.

    博物馆展览敦煌文化形式阐释配套阐释

    从通史陈列到地域历史表达——20世纪末我国地方博物馆历史表达机制变革

    徐玲范洁帆
    126-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博物馆肩负着传播地域历史文化的重要使命.传统博物馆通史性展示模式和千馆一面的僵化陈列体例限制了地方博物馆的历史表达功能,特别是地域特色历史难以在博物馆中得以呈现.20 世纪末我国地方博物馆不断探索地域性的古代历史(文物)展、物质文明史展及专题史展览,以更加合理的表达方式呈现了地方的历史文化.如何把地域性历史表达机制与通史性、当代性表达机制有机结合,是今后地方博物馆发展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20世纪末博物馆地方博物馆博物馆史

    流动的根据地:基层传播理论与实践

    张慧瑜陈昱坤
    131-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几年中国特色新闻学议题的提出,不仅是凝结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国家诉求,也意味着新时代中国新闻学的问题意识、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到了需要全面反思的关键节点.面对建立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紧迫现实,重新审思20 世纪中国人文社科理论在"全球"与"本土"碰撞中的双向运动过程,立足于中国新闻学发展,从革命与战争的视域审视20 世纪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动员基层、发动群众的新闻传播活动,并回溯基层传播的理论来源、历史实践以及当代应用,提出中国特色之于新闻传播学未来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中国式现代化根据地基层传播中国革命

    组织起来:群众新闻学的一个重要维度

    左灿沙垚
    138-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群众新闻学视角出发,"组织"对中国特色新闻学建设至关重要.新闻传播实践中,组织既包括与新闻传播相关的由人力物力共同构成的组织形态,也包括为实现共同目标开展的新闻传播生产的全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构建的各种关系.经由组织的过程,新闻传播实践确保了党的领导,并建立了党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将自上而下的官方力量与自下而上的民间力量相结合,贯彻党的意识形态,联结广大群众."党报理论"的实践与农村俱乐部的建设,正是新闻传播组织实践的典型案例.只有将党的组织领导与群众的组织发展相结合,才有可能从中国经验提炼中国理论,既为当下的基层新闻宣传工作,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也为新闻传播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提供理论资源.

    中国特色新闻学群众新闻路线组织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