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辛世俊

双月刊

1001-8204

zdxbw@126.com

0371-67781275

450001

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60年,为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发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史学、文学等方面的学术性文章,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百强学报、曾连续四届获河南省优秀社科期刊暨“河南社科期刊二十佳”称号。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农业新质生产力、农民收入增长与收入分配效应

    杨文溥李照晗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农业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农民增收和促进农村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采用多维度指标构建农业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其对农民收入增长及收入分配的影响.结果显示:农业新质生产力显著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具体机制包括提高农民多元化就业机会、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和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农户间存在异质性,其中,在东部地区以及那些社会网络参与度高、信息获取能力较高的农户中受益更为明显.此外,农业新质生产力为低收入农户提供了增收机会,有助于缩小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因此,通过推广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推动社会网络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可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福祉的提升.

    农业新质生产力农民增收收入分配多元化就业

    数智赋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碎片化的破解路径

    王泗通王红钰
    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存在的碎片化问题需要通过数智赋能各类场景以促进多元主体的协同共治.数智赋能通过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集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研判为一体的现代治理体系.数智技术的协同性、整合性、共享性和参与性,为农村人居环境的协同治理、资源整合、数据共享以及社会动员提供了重要支撑,数智平台则有利于实现政府、企业和村民等主体的数据信息整合,有助于构建政府统筹、企业参与、村民自治的多元共治机制,明确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数智技术固然是重要的治理工具,但政府在这一过程中仍需要不断完善政策制度、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提升治理主体数智素养以及创新数智应用场景,如此才能使数智技术与新型的治理机制、统筹模式相适应.

    数智赋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碎片化难题破解路径

    新质生产力对黄河流域农业全要素碳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王韶华李想张伟
    7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新质生产力提升黄河流域的农业全要素碳生产率,对于实现其高质量发展和"双碳"目标至关重要.基于2013~2022年黄河流域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双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业全要素碳生产率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提升农业全要素碳生产率,即新质生产力水平每提升1%,农业全要素碳生产率平均提升2.377%.从作用机制看,农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完全中介效应,农业规模化经营具有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而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则体现为显著的遮掩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新质生产力具有抑制作用但不显著,而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新质生产力起到显著促进作用;与粮食主产区相比,新质生产力在产销平衡区对农业全要素碳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

    新质生产力农业全要素碳生产率技术创新规模化经营产业结构升级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跨部门协同惰性及其治理

    郭珍
    78-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涉及诸多部门,部门之间在流程、项目、数据上开展高效协同,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率与质量.但实践中,组织复杂性、政策复杂性、技术复杂性、知识复杂性、社会复杂性等多元复杂性的存在增加了跨部门协同难度,多元政绩竞争下部门的打造亮点、完成任务、不出事行为逻辑削减了跨部门协同动力,结构性与程序性协同机制不健全限制了跨部门协同能力,多重因素叠加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跨部门协同惰性成为常态,降低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整体效益和决策质量.应从建立具有权威性的赋能型机构、健全跨部门协同监督激励机制、搭建制度化信息交流平台、培育跨部门协同文化等方面入手,消解农业基础设施跨部门协同惰性.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协同惰性多元复杂性部门竞争协同机制治理策略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多边主义研究——基于中美多边主义比较的视角

    杨美姣
    8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行之有效的全球治理体系成为时代的需要,而真正的多边主义则于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多边主义在其演变的长久过程中,其内涵、类型和特征都随之变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始终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美国以多边主义为其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作掩饰,漠视或操纵国际规则、钩织"美式小多边",意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排他性控制,进行霸权护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是应对危机和威胁的重要路径,也是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更加公正有序的题中之义.

    百年变局多边主义国际形势全球治理

    "自由人联合体"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维阐释

    邵发军朱家萱
    90-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个体与共同体是解析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秘密的一对基本范畴.马克思继承古希腊城邦共同体中的"至善"理想追求,对国家政治共同体作出超越性批判和现实性重构,揭示出资本逻辑的历史生成与现实消解的历史之谜,实现了对未来人类社会的科学诠释,使得"自由人联合体"的理论构建得以最终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自由人联合体"视域下的全新世界图景构想与现实路径,在三个维度上与"自由人联合体"的理论逻辑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在政治维度,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共同体现实性扬弃的理想共同体;在经济维度,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解决资本逻辑主导下人类社会现实困境的时代方案;在人类维度,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与现实必然.

    自由人联合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维度

    以文化记忆培育中华民族文化认同:载体、功能及实践理路

    赵颖云桓
    97-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是指中华民族成员通过对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符号、文化观念、思维模式以及行为规范等共有文化进行深刻感知与普遍确认的过程.文化记忆作为在特定政治或政策框架内由集体成员持续传承与动态重构的共同记忆体系,主要有经典文本、仪式庆典、媒体影像以及纪念空间等表现形式.它们能够承载中华文化符号、锚定中华民族文化身份,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增强民族成员历史认知、强化民族成员身份归属和凝聚中华民族价值共识等重要功能.在培育与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的实践中,应注重发挥文化记忆载体的作用,汇聚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育人合力,坚定中华民族叙事立场、夯实中华民族文化根基、提升中华文化符号传播效能,以达到全方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

    文化记忆中华民族文化认同载体

    汉代"王言"的经典化——以《文章正宗》为中心

    赵俊玲
    104-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正宗》之前,两汉"王言"在文学批评界已受到关注.总集很早就开始选录两汉诏令文,随着《西汉诏令》《东汉诏令》的编纂,汉代诏令的地位被突出.《文章正宗》选录诏令文唯取汉代,从史籍中录入多达152篇,以西汉为多.这些诏令文在编者看来,不为空言,有益实用,风格典雅温厚,可为法式.《文章正宗》对汉代诏令文在总集中地位的奠定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对其后总集选录诏令文带来重大影响.之后的通代总集,不论是"谈理"型,还是以辨体为目的者,抑或是像《文选》那样的传统总集类型,或分体由博返约者,选录诏令文或仅取汉代,或以汉代为主,或录汉代多于其他时期,不断推动着汉代诏令文的经典化.

    《文章正宗》汉代"王言"诏令文经典化

    论耶律楚材父子之仕与心隐

    和谈侯琳琳
    112-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耶律楚材父子身居相位,这与他们精通双语、受帝王宠信有关.从他们的诗文来看,一方面,他们有济世泽民之志;另一方面,他们又在诗文中反复表达"隐"的强烈愿望.其诗文中的"隐"不过是"心隐":耶律楚材被疏离,是被动的"心隐";耶律铸是选择性退出,是主动的"心隐".其"仕"与"隐"的矛盾,与耶律楚材父子接受儒家文化思想,从而与蒙元时期的游牧文化思想产生冲突有关,故而使他们在政治理想、治国理念、人生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不能与蒙元统治集团达成一致,从而产生文化焦虑、身份焦虑.二人诗文中表现的"仕"与"隐",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曲折反映与文学表达,也是契丹作家认同中华文化、融入中华文化的表现形式.

    仕与隐心隐契丹文学耶律楚材耶律铸

    宋代漏泽园及社会救助研究

    陈朝云张晓倩
    117-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代漏泽园为官方收葬无主尸骨的公共墓地,是宋代官办慈善救助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漏泽园雏形于宋神宗元丰年间,宋徽宗崇宁三年正式得名并推及全国,其选址多为城郊、佛寺或手工业生产中心附近的不毛荒地;园内统一布局规划,收瘗规范有序;漏泽园收瘗尸骨不分良贱,体现出明确的官办助葬性质.考古发现证实宋代漏泽园作为义葬的实际存在以及当时的社会救助制度运行状况.

    宋代漏泽园义葬社会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