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震灾防御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震灾防御技术
震灾防御技术

高孟潭

季刊

1673-5722

zzfy2006@126.com;zzfy@seis.ac.cn

010-68530337,68573879

100045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6号

震灾防御技术/Journal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全面反映震灾防御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杂志,力求为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勘察设计部门及工程建设部门搭建一座桥梁,促进科学技术的转化和应用,提高城乡,重大工程与基础设施的地震安全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自适应ANN的高效核电设备易损性分析方法研究

    刘鸿泉陈少林孙晓颖吴绍恒...
    108-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的结构或设备易损性分析方法需要提供大量的数值模拟样本,这对于规模庞大的核电结构并不适用.为此,研究核电设备高效易损性分析方法,首先,基于拉丁立方法构建随机地震动-土-结构样本,采用高效时域SSI分区并行计算方法得到部分样本模型的地震响应;然后,采用有限的数值模拟结果训练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通过量化ANN预测误差和精确度指标,采用自适应算法进行后续数值模拟和ANN训练,直至满足精确度阈值要求.该方法可以优化计算样本的选择,控制数值模拟的样本数量,提高易损性分析的计算效率.此外,将ANN不确定性整合到易损性曲线计算公式中,分别基于对数正态假定的回归法和蒙特卡洛(MC)增量法对某核电设备进行了易损性分析,并验证了 ANN不确定性量化方法的正确性.

    易损性分析人工神经网络蒙特卡洛法土-结构相互作用核电设备

    基于正态分布的双差波速比方法研究——以山东长岛震群为例

    孙强王鹏张正帅
    119-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震源位置相对集中的震群活动,首先应用双差波速比法对台站到时数据进行2次差分,该方法充分利用不同台站纵横波的到时数据,无需地震发震时刻及位置信息,且将计算波速比范围限定在震源区附近,消除了震源区到台站传播路径的影响;然后运用正态分布的组合去除误差分布的影响,得到关于去除误差分布后的纵横波到时二维正态分布,通过公式推导确定了二维正态分布的相关系数;最后,通过计算置信椭圆长轴斜率得到长岛震群整体波速比.研究结果表明,长岛震群整体波速比为1.727 5,等地震数滑动(60个)计算得到的波速比区间为[1.488 7,3.054 1];2017、2018年长岛震群波速比变化与震群活动过程密切相关,同时反映了震源区介质流体饱和度、裂隙密度和状态变化.

    双差波速比误差传播正态分布相关系数长岛震群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考虑波动效应的梁桥破坏分析

    夏春旭张倩
    130-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近断层地震动激励的初始阶段,输入地震动从结构底部以波动形式向上传播,然而波动效应对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梁桥结构地震破坏过程的影响特征尚不明确.为此,利用数值分析方法对某三跨梁桥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考虑波动效应的破坏过程、破坏机理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墩柱底部截面曲率发展较合理,梁桥墩顶支座抗震能力较强,梁桥桥台处容许剪切位移是桥梁结构的抗震弱点,因此,在近断层地区的梁桥桥台抗震措施设计中应保证具有充足的容许剪切位移.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梁桥波动效应破坏机理

    考虑断层破碎带影响的隧道结构地震反应研究

    董捷郑英豪李兆琦陈洪运...
    140-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跨断层隧道在渗流-地震耦合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以宣绩铁路周湾村隧道穿越富水断层为背景,基于Bi-ot 固结动力方程,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 3D进行多场耦合数值计算.本文主要分析了断层破碎带宽度对隧道衬砌特征点加速度、孔压、位移及应力响应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隧道结构不同位置而言,加速度响应规律一致,均为正常段加速度<破碎带加速度<交界面加速度.耦合场作用下,地层与破碎带交界处围岩位移及应力均发生突变.随着断层宽度的增加,应力及位移突变范围有所增大,孔隙水压力峰值也进一步扩大.此时隧道受压区增大,衬砌结构易发生局部破坏.通过加设注浆层的方式,可有效减少耦合场作用引起的拱圈应力分布不均现象.

    铁路隧道断层破碎带流固耦合动力模型地震响应Biot固结动力方程

    桩-土-钢、砼结构动力相互作用试验对比研究

    余佳科景立平王展陆新宇...
    151-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分析不同上部结构-桩-土相互作用规律,分别进行了钢框架结构-桩-土模型和混凝土结构-桩-土模型的振动台试验,并对试验模型进行了相应的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试验采用三维叠层剪切模型箱,土体为均匀粉质黏土,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模型为简化的3层框架结构,桩基为3×3根群桩,桩径为10 cm,桩长为200 cm,输入为人工地震动时程,按时间相似比压缩1/5.振动台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几何尺寸的结构试验模型,混凝土结构的整体刚度大于钢结构,因此振动频率大于钢结构;相同地震作用下,钢框架结构模型加速度反应明显大于混凝土结构,桩身加速度放大系数前者为后者1.15~1.2倍,上部结构可达2倍,钢框架结构模型反应谱的卓越周期更长.有限元数值模拟的结果定性地验证了试验结果的合理性.

    钢结构砼结构桩基础振动台试验动力相互作用

    基于等效线性化的核电厂频域隔震分析方法研究

    甘莹莹刘子乔王东洋孙晓颖...
    160-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核电构筑物土-结构相互作用(SSI)分析中常用的方法是子结构法,这是由于其采用半解析法地基模拟技术,具有求解速度快、分析系统频率稳定的优势.因此,可在隔震核电厂房楼层反应谱计算中采用子结构法.因隔震支座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而子结构法基于叠加原理,在求解非线性问题时具有局限性,为了能够采用子结构法求解隔震核电厂房地震响应问题,基于等效线性化理念,在子结构法中实现隔震支座非线性行为模拟,并用SAP 2000软件验证本方法的可行性.将该方法应用于不同地基参数下隔震厂房反应谱计算,将得到的反应谱与采用隔震支座等效刚度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子结构法中应用等效线性化方法得到的隔震支座滞回曲线与采用SAP2000软件得到的滞回曲线基本一致,证明该方法是可行的;与采用等效刚度计算结果相比,采用迭代收敛刚度计算出的零周期加速度变化较小,主频略降低,峰值略有提高;由于隔震系统卓越频率与场地卓越频率并不接近,因此隔震结构楼层反应谱对地基参数的变化并不敏感.

    核电厂子结构法隔震支座等效线性化

    考虑非结构构件的木结构古建筑抗震性能研究综述

    郭小东方士东王志涛李钊...
    170-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木结构古建筑是我国文物建筑的主体,它以木材为主要承重构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本文根据已有研究,从结构试验、数值模拟、抗震性能评估方法3个方面,总结了含有隔墙、隔扇、雀替等非结构构件的古木建筑抗震性能研究现状.研究表明,非结构构件可以限制榫卯节点拔榫,改善节点受力,不同程度提高结构的强度、刚度和耗能能力,降低了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坍塌的概率.最后结合我国木结构古建筑的研究现状以及与其他国家的研究差异,给出了未来木结构古建筑抗震性能的可能研究方向.

    抗震性能木结构古建筑雀替隔扇隔墙文物价值

    输电塔体内拉索-杠杆惯容阻尼系统风振控制及参数优化

    曹枚根张若愚
    180-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输电塔作为受风控制的高耸空间钢结构,风振控制技术是解决铁塔风灾受损、倒塔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针对现有输电塔风振控制技术适应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可在自立式输电塔体内布置的拉索-杠杆式旋转惯容阻尼器(CLRID)和优化设计方法.首先推导了 CLRID典型平面刚架运动方程,然后开展了基于脉动风荷载特性的CLRID减振性能参数分析,最后考虑塔架性能需求对CLRID进行参数优化,得到固定布置夹角下的CLRID最优设计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除惯容对阻尼单元变形的放大效应外,杠杆可实现对阻尼单元的二次放大作用,继续增大阻尼器行程,可弥补传统体内拉索体系斜向布置的缺陷,使具有不同拉索布置角度的CLRID对塔架具有相同的位移响应控制效果.同时,通过参数优化分析,CLRID拉索布置角度可控制在30°~50°,杠杆放大系数可控制在1~2.当确定目标减振比后,基于输电塔塔架性能的优化设计方法可使CLRID实现精准的风振控制.

    输电塔阻尼器拉索-杠杆系统惯容随机响应H2优化设计风振控制

    震后特殊环境下压埋人员精确定位算法

    成鹏肖东升
    191-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目前对震后压埋人员定位精度较低、探测设备成本高且易受环境影响等不足,提出适用于压埋环境特性的压埋人员手机WiFi定位方法,通过衰减因子模型对WiFi探针获取的RSSI数据进行距离解算,结合简化压埋环境内部信号传输方式,采用高斯-卡尔曼滤波对获取的RSSI数据进行处理,通过模型测定的距离,利用改进附有参数的加权最小二乘平差方法,结合粒子群优化算法,最终得到压埋人员手机平面坐标位置.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精度,在10 mx10 m范围内其平面坐标定位误差在0.3 m左右,可为震后压埋人员应急救援提供辅助决策.

    压埋环境衰减因子模型压埋人员定位高斯-卡尔曼滤波粒子群优化算法

    地震科技资源科普化问题研究

    王萍刘晓岚安立强
    199-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地震科技资源科普化,是提高地震科普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也是提升公众防震减灾科学素养、"反哺"地震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针对当前地震科技资源科普化研究薄弱的问题,本文从"政策-投入-产出"的逻辑关系,界定地震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基本概念,并阐述其重要价值.在此基础上,从5个方面对地震科技资源科普化现状进行探析,并提出当前存在的困境和工作建议.

    地震科技资源科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