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能源与环保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能源与环保
能源与环保

王春林

月刊

1003-0506

zzmttg@163.com

0371-67575989

450001

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枫杨街17号

能源与环保/Journal China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州煤炭》重点刊登介绍煤炭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经验、新产品的文章和信息,兼容经营管理。面向煤炭系统和相关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干部、技术工人和大专院校师生。本刊为双月刊,彩色封面,国际标准大16开本,112页,月下旬出版,自办发行。每期定价10元,全年6期60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海上钻井平台油基岩屑随钻处理技术展望

    黄尧奇夏玉峰陈力颜帮川...
    129-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上钻井平台产生大量的油基岩屑,通常由拖轮运输至陆地交由具备危险废物处理资质的企业进行达标处理,转移过程中不仅会造成泄漏风险,还会占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而且转移不及时会给海上钻井平台的正常生产造成影响.亟待研发一种可在海上钻井平台进行油基岩屑随钻达标处理的工艺和设备,处理后的残渣满足要求后可直接排海,并能够回收油基岩屑中的矿物油用来配制油基泥浆,实现资源化利用.从工艺原理、流程、影响因素、处理效果以及设备运行参数等方面,结合海上平台的客观条件,探讨了化学热洗、溶剂萃取、热脱附以及低温催化蒸解技术在海上平台推广运用的可行性,可为海上平台油基岩屑随钻达标处理提供技术参考.

    海上钻井平台油基岩屑化学热洗溶剂萃取热脱附低温催化蒸解

    基于氢射流点火的稀薄煤层气发动机燃烧特性研究

    廖宽何义团张军王乾...
    138-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氢气是高活性气体,将氢射流火焰用为种子火焰已经成为低品位燃气,如低浓度煤层气的燃烧应用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面向发动机的氢射流点火由于直喷与点火间的相位差异会诱导不同引燃模式,进而影响发动机的性能.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建立了预混稀薄煤层气+氢气直喷点火的大缸径发动机三维模型,通过对比喷氢—点火相位差(φ)对发动机缸内火焰传播、火焰结构以及发动机指示热效率的影响,研究了基于氢气射流的点火模式对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φ>70℃A,缸内点火后表征为均质燃烧;当20℃A≤φ≤70℃A,缸内点火后表征为逆向浓度分层燃烧;而当φ<20℃A,则形成烟羽点火燃烧.当喷氢时刻为30℃A BTDC,点火角为25℃A BTDC时,烟羽点火燃烧取得最高指示热效率,达到39.3%,同时对比均质燃烧与逆向浓度分层,烟羽点火的火焰发展期缩短11.9%与22.1%,燃烧持续期缩短1.1%与1.6%.

    喷氢射流火焰结构烟羽点火燃烧特性

    河南省煤系高岭岩资源特征与综合利用研究

    王潘王琪王书华宋建英...
    145-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煤系中伴共生有储量大的高岭岩(土),加强煤系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符合国家能源资源加工利用重大需求.针对河南省主要矿区对高岭岩矿产综合利用不高问题,分析了河南省煤系地层高岭岩的地质特征及分布规律,并通过对省内高岭岩样品的X射线、差热分析、扫描电镜各种测试结果的研究,阐述了煤系地层高岭岩理化特征,指出了本溪组上部、太原组中部、山西组上部和下石盒组底部泥岩中硬质高岭岩比较稳定、品位较优.同时,结合目前省内一些高岭岩加工厂利用情况,通过生产煅烧高岭岩的试验,认为河南省煤系高岭岩可用以生产造纸涂料和橡胶塑料系列产品,为煤矿企业绿色综合开发有益伴共生矿产资源提供了其利用方向.

    高岭岩煤系地层综合利用河南省

    基于不同介质冻融循环的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性能研究

    黎雨佳李少璇夏磊华
    151-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在不同介质冻融循环下的性能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制备不同配合比的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试件,并在水、盐水和去离子水等不同介质中进行冻融循环实验,探究冻融循环对混凝土质量损失率、相对动弹性模量、抗压强度剩余量、连续孔隙率和透水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20次冻融后,2组试样质量损伤率均接近最大值;盐水环境下抗压强度损失更快,60次后强度降低至75%;盐水组连续孔隙率和透水性更高,70次后孔隙率达27.1%,透水系数达4.4%.扫描电镜和XRD分析显示,盐冻初期化学侵蚀显著,产生膨胀物充填微裂隙,后期物理侵蚀加剧冻融损伤,表现为透水率快速上升后缓慢增加,强度逐渐下降,为优化其抗冻性能提供了实验参考.

    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冻融循环微观损伤

    沙漠地区光伏电站风沙问题治理措施及策略

    尚小伟刘建国卫建军王伊蒙...
    159-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针对荒漠地区光伏电站所面临的风沙堆积、掏蚀和脆弱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等问题,探讨最佳的生态建设与应用方案.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沙漠地区已建成的光伏电站,并结合遥感数据分析,收集了沙漠光伏电站的风沙防治措施和原始植被状况,总结了光伏电站现有的风沙防治模式,计算了不同模式光伏电站的植被覆盖度变化.结果显示,采用风沙防治模式有助于提升光伏电站内的植被覆盖度,实现生态恢复.所调研光伏电站从2011年到2022年生长季平均植被覆盖度从8.5%提升到10.5%,最大植被覆盖度从33.6%提升到57.9%.研究建议根据不同地区的地表条件、气候环境和水源等要素的差异,采用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和模式,以更有效地应对不同地区光伏电站面临的风沙问题,提高治理效果,推动光伏电站的可持续发展,为荒漠地区的太阳能电站建设提供参考.

    太阳能沙漠生态系统生态建设模式治理措施可持续发展

    新型液压蓄能式风力发电机组监控系统设计

    刘婕史长宏孟家豪刘朝荣...
    168-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新型液压蓄能式风力发电机组的关键机理、核心部件、工作模式和控制方案均进行了创新设计,现有的监控系统无法直接应用于该类新型风力机.针对新型风力发电机组工作原理和监控需求,以罗克韦尔公司的FactoryTalk View为平台,设计监控系统方案,规划监控系统功能,完成通信配置、数据库构建和监控界面等开发,研发了新型液压蓄能式风力发电机组的监控软件,并应用于600 kW液压蓄能式风力发电试验机组中,实现了对机组实时的远程监控功能.

    风力发电液压蓄能监控系统数据采集远程控制

    基于随机演化博弈论的电力系统多能源主体协同运行策略

    杨春祥冯文韬邵冲张晓斌...
    173-179,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风光出力的随机性和波动性以及各能源主体之间存在有限理性,导致风光消纳率低.为实现各能源主体利益最大化,提高风光消纳率,提出基于随机演化博弈论的电力系统多能源主体协同运行策略.首先,采用Wasserstein指标,搭建风光不确定性模型,得到风光出力最优场景;然后,基于随机演化博弈理论,分析能源供电站和负荷聚合商之间的博弈关系,建立以最小化调度成本和污染成本为目标的系统优化运行模型;最后,以甘肃省河西地区含高比例新能源的电力系统为算例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所提策略能够平抑风光出力波动性,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纳率,实现系统的经济运行.

    多能源主体协同运行随机演化博弈风光不确定性最优场景

    基于G1与CRITIC的含高比例新能源配电网电能质量综合评判方法研究

    周俊宇邱桂华何炎
    180-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能源的并网、电力电子设备的应用、负荷的多元化以及用户对电能质量要求的提高,配电网电能质量评估及治理越来越重要,传统的电能质量评估方法并不能很好的应用于愈发复杂的含高比例新能源配电网系统.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了一种基于序关系分析法(G1)与相关性定权法(Crite-ria Importance Though Intercrieria Correlation,CRITIC)的含高比例新能源配电网电能质量综合评判方法.首先,分析配电网中影响电能质量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引起的电能质量问题,并依此提出配电网电能质量评价指标;接着利用G1法和CRITIC法确定主、客观权重,组合计算综合权重,并由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配电网电能质量量化评估;最后,对所提方法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合理有效,对提升含高比例新能源配电网电能质量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配电网电能质量综合权重模糊综合评判量化评估

    高温气冷堆石墨粉尘管道超声去污装置设计

    刘洋曹健张宇航李伟刚...
    187-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高温气冷堆管道中的石墨粉尘污染,采用传输矩阵法设计了用于去除管道内沉积污染的在线去污超声装置,该超声装置总功率最大2 000 W,工作频率20 kHz,超声输出功率设定百分比在10%~99%内连续可调.设计了能够夹持在管道上的可拆卸式连接夹具,可实现管道连续在线去污.通过实验初步验证了装置去污能力,可有效去除核电管道内沉积污染.

    高温气冷堆超声去污管道超声装置设计

    基于数据驱动的智能电网光伏能源预测方法研究

    沈宁
    193-197,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光伏能源作为全球可再生能源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产能波动受气候条件影响显著,从而给电力系统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此,探索一种有效的预测工具对于智能电网的能源集成、控制与运营至关重要.提出了一个基于数据驱动的智能电网光伏能源预测模型,该模型通过多种神经网络和历史光伏发电数据精确预测未来的光伏发电量.研究中比较了多种预测算法,包括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前馈神经网络(FFNN)以及门控循环单元(GRU),并依据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及决定系数(R2)等关键指标,全面评估了各算法的预测效果.实验结果表明,LSTM和GRU在处理复杂的时间依赖关系时表现得更好,而FFNN在特定单元数量(如100和150)时的预测效果较为出色.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在光伏能源预测领域的有效性和应用潜力,不仅为智能电网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电力系统的管理者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决策工具.

    光伏能源预测神经网络数据驱动能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