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能源与环保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能源与环保
能源与环保

王春林

月刊

1003-0506

zzmttg@163.com

0371-67575989

450001

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枫杨街17号

能源与环保/Journal China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州煤炭》重点刊登介绍煤炭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经验、新产品的文章和信息,兼容经营管理。面向煤炭系统和相关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干部、技术工人和大专院校师生。本刊为双月刊,彩色封面,国际标准大16开本,112页,月下旬出版,自办发行。每期定价10元,全年6期60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回风隅角低氧对光干涉甲烷检测仪的影响及校正方法研究

    李鹏
    6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回采工作面回风隅角多种甲烷检测设备检测结果不一致的问题,分别从设备本身和氧气浓度等方面进行实验室和现场研究.结果表明,便携式甲烷检测仪和在线式甲烷检测仪测定数据结果一致,不受氧气浓度变化的影响;随着氧气浓度的降低,光干涉甲烷检测仪显示的甲烷浓度值呈不断升高趋势.根据实验室数据,得到了光干涉甲烷检测仪在低氧时的校正公式,并对校正公式在现场进行了验证;分析了金达煤业煤层赋存和采动情况,得到回风隅角氧气浓度降低的原因,即10号煤层工作面回风隅角受本煤层及邻近层采空区回风、采空区遗煤自燃和注氮气防灭火措施的综合影响.据此,提出了加强回风隅角通风管理和光干涉甲烷检测仪读数校正等措施,降低氧气浓度对光干涉甲烷检测仪的测量影响,从而为解决此类问题、提高工作面瓦斯安全监测提供借鉴.

    回风隅角低氧甲烷检测仪氧气浓度

    急倾斜煤层老采空区地基稳定性评价

    周一文赵德刚王颖马丙太...
    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保障采空区地表土地高效利用,掌握采空区地基稳定性现状对后期城市规划、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意义重大.以唐山市某煤矿下伏急倾斜煤层老采空区为研究对象,在明确老采空区地质条件、煤层开采情况下,综合采用瞬变电磁法、三维高密度电法探测手段,并在重点区域布设钻探工程加以验证;结合本地实际经验及地质调查成果资料,运用概率积分法计算得出研究区地表残余变形,进而掌握研究区地基整体稳定性.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内存在多处残留采空空洞,其分布特征与煤层露头分布走向相关性较好;②研究区未来地表沉降变形将以残余变形为主,地表最大残余下沉量为300.68 mm,地基稳定性为欠稳定—基本稳定.鉴于采空区分布及地表残余变形计算结果,综合分析认定研究区地基稳定性较差,为保证土地后续安全利用,需采取高效治理措施.该研究方法可为急倾斜煤层老采空区探测及地基稳定性评价提供技术参考.

    急倾斜煤层老采空区综合物探地质钻探概率积分法稳定性评价

    煤矿典型导含水体井下孔中电法三维正演模拟研究

    张思蔚
    80-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矿开采深度逐步加大,隐伏导含水体成为水害的主要隐患.为了提高孔中电法探测精度,采用有限元法通过电位分析对典型导含水体模型进行全空间三维正演模拟,研究了三维正演理论中的电位计算式、边界问题、变分问题及网格剖分,建立了基础模型,分析了电位分布规律及其误差;针对隐伏正断层、垂直陷落柱、含水采空区典型模型的三维正演模拟结果,总结了各模型的电位等值线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低电阻率使电位等值线变得稀疏,高电阻率使电位等值线变得稠密,且畸变的范围与模型设定的规格相吻合.煤矿井下孔中电法可以有效探测导含水体,探测效率高,靠近靶点,三维正演模拟效果良好,为反演计算提高探测精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典型导含水体孔中电法三维正演模拟电位分布

    边坡碳质板岩原位剪切试验研究

    王庆阳李振民屈恒祥
    86-9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岩石的参数是分析滑坡区稳定性状况的重要基础条件,以包钢巴润矿业滑坡区为工程背景,对主要由黑云母碳质板岩组成的松散岩体边坡进行稳定性研究.采用现场原位剪切试验、理论计算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拟合原位剪切试验结果;基于最小二乘法确定现场岩体内摩擦角与黏聚力,分析原位剪切试验的节理面数字三维形貌,通过分形维数实现剪切结构面复杂程度的定量表征.结果表明,原位试验过程中,在0~1 MPa法向应力下得到的剪切应力,拟合优度为0.98;而文献[14]研究法向应力在3~14 MPa情况下的4组试验得到的剪切应力,拟合优度为0.75;剪切后的岩体在样品垂直方向120~240 mm产生剪切结构面,结构面发生剪断破坏的同时,伴随有剪胀破坏;剪切结构面形貌复杂程度较大,分形维数数值为1.68.原位剪切试验与图像形貌数学分析思路为现场岩体的物理力学参数预测与定量表征提供重要参考.

    碳质板岩剪切试验分形维数

    速度—密度双参数重震联合反演方法

    高浩然吴国忱
    9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速度和密度参数在地震资料处理和储层预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多参数间的相互耦合使密度在全波形反演中难以重构.为获得更准确的密度信息,将重力梯度数据纳入全波形反演过程,优化密度更新算法,并制定了一种重震联合反演策略.首先,通过重力梯度数据反演,获得反映地下介质整体密度信息的初始模型,再进行速度—密度参数同步联合反演目标函数的构建及求解.本文方法避免了先验速度—密度关系的限制,降低了对初始模型的依赖程度,模型试算结果表明,重力梯度数据的加入改善了波形反演密度结果的质量,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重震联合反演密度反演声波方程等效交错网格深度加权

    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油田伴生水特征及来源分析

    赵为永杨梅雷涛王铎...
    98-104,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柴达木盆地在南翼山a、b、c等井发现高产富锂钾硼卤水.为了推进油田伴生水勘查评价及综合开发利用,通过整理地震、测井、测试、分析化验等资料,掌握了南翼山伴生水水质、分布层位、储层特征,利用卤水特征系数、元素相关性、同位素特征等方法,对南翼山油田伴生水元素成因及来源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该区背斜核部的古近系地层埋藏深、封闭条件好,构造圈闭及地应力条件有利于卤水富集,明确该区油田伴生水为深层封闭环境下的沉积变质成因.卤水的元素特征系数、分布规律及微量离子组成揭示,南翼山油田伴生卤水是大气降水后,淋滤溶解盆地周围岩浆岩、火成岩,经火山热泉补给,汇至古、新近系湖盆中,经蒸发浓缩,封存于地层中的沉积变质卤水.

    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油田伴生水元素特征来源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张天赐油区延安组沉积相特征及砂体叠置关系

    马钰凯肖鄂李杰白婷...
    105-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展小层沉积微相判别及对单砂体的精细刻画是油气藏精细开发的重要内容.基于岩心、薄片及测井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张天赐油区延9油层组的岩石类型、颜色、沉积结构、沉积构造及测井相特征等沉积相标志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延9储层以灰色、浅灰色岩屑质长石砂岩为主,分选及磨圆均较好.研究认为,延9油层组主要为河流沉积,属网状河亚相,具体可划分为网状河道、河间洼地和决口扇沉积微相;延9油层组砂体的垂向叠置类型可归纳为独立型、叠加型、切叠型,横向叠置类型可归纳为间隔型、搭接型、切割型和取代型.

    张天赐油区延安组沉积微相砂体叠置关系延9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蟠龙地区长6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李杰宁波马钰凯程妮...
    115-121,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蟠龙地区长6储层四性关系的研究与认识不足,利用蟠龙地区的测井数据、录完井数据、岩心分析和化验资料等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对研究区储层岩性、物性、电性与含油性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蟠龙地区长6油层组以长石砂岩为主;②储层平均孔隙度为8%,平均渗透率为0.79×10-3 μm2,属于低孔特低渗至低孔超低渗储层;③录井中岩心以油迹含油级别为主;④结合岩心测试资料建立了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并最终确定有效储层物性下限为:渗透率0.15 ×10-3 μm2m,孔隙度5.5%,电阻率20Ω·m,声波时差215 μs/m.研究了储层四性基本特征及其关系,并得出了蟠龙地区储层物性和含油性的电性解释图版,为后续蟠龙地区油层解释以及探明储量参数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鄂尔多斯盆地蟠龙地区长6储层四性关系测井解释模型

    基于物探方法的中深层地热三维地质建模研究——以开封市为例

    白何领陈丹利行正松潘飞飞...
    12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物探方法进行中深层地热三维地质建模,比传统地质钻孔资料建模更方便和省时.采用超低频探测方法在开封市开展物探探测,并将物探解译结果与地热井测井曲线进行对比,在物探解译基础上,采用FEFLOW软件建立开封市三维地热地质模型,对模型进行水流场、地温场和水文地质参数赋值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解译数据可靠,模型各项参数与实际地质条件基本相符,说明物探方法在地热三维地质建模中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三维地质建模超低频探测地热地质模型水流场地温场

    面向智能开采的地质模型构建技术研究与应用

    康健张博成杨歌
    130-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矿智能化开采是未来行业的发展方向,构建工作面的透明地质模型则是基础.当前精细化物探技术精度不高,采用定向钻、人工测量等方法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构建的透明工作面煤层空间位置还不够准确,尚无法满足智能开采对基础工作面地质信息的需求.为此,提出利用三维地震数据解释成果融合槽波勘探、钻孔地质雷达、定向钻、生产及钻探揭露的地质信息进行多源数据融合再解释的地质模型构建技术.该技术在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神东煤炭分公司锦界煤矿得到成功应用,将工作面三维地质模型的精度从"10米级""米级"提升到"亚米级".基于此项技术,锦界煤矿综采工作面实现了智能截割,大力推进了工作面无人化、少人化的目标.

    智能化开采透明地质模型槽波勘探地质雷达定向钻多源数据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