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能源与环保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能源与环保
能源与环保

王春林

月刊

1003-0506

zzmttg@163.com

0371-67575989

450001

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枫杨街17号

能源与环保/Journal China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州煤炭》重点刊登介绍煤炭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经验、新产品的文章和信息,兼容经营管理。面向煤炭系统和相关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干部、技术工人和大专院校师生。本刊为双月刊,彩色封面,国际标准大16开本,112页,月下旬出版,自办发行。每期定价10元,全年6期60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特征与油气成藏模式

    樊婷婷周梦影郭远智刘玉栋...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延安组油藏分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古地貌的控制.胡尖山地区地处甘陕、蒙陕2条古河交汇之处,古地貌刻画精度不足,严重制约了油气勘探开发的进程.综合完钻井、测井资料,分别采用印模法、残余厚度法并综合2种方法,在胡尖山地区划分出古河谷、河间丘、阶地、斜坡、坡嘴、低残丘6种古地貌单元,并进一步结合试油试采及生产动态资料,总结出坡嘴成藏和河间丘成藏2种成藏模式,研究结果为下一步勘探开发部署提供地质依据.

    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区侏罗系古地貌成藏模式

    复合煤层综放工作面瓦斯涌出分析及精准瓦斯治理技术

    王忠伟冉庆雷刘军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放工作面由于开采强度大、回采率低,导致在回采过程易出现回风隅角瓦斯异常,受顶板来压影响,其回风隅角瓦斯比较难控制.为了解决复合煤层综放工作面开采过程回风隅角异常问题,首先,对复合煤层综放工作面进行瓦斯涌出量预测,结合现场实际瓦斯涌出情况,分析工作面的瓦斯涌出规律和来源,分析了工作面回风和回风隅角瓦斯涌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工作面煤层、瓦斯赋存情况,制定了精准的瓦斯综合防治技术措施.研究表明,某低瓦斯矿井复合煤层综放工作面瓦斯涌出主要来源于本煤层,其采空区、邻近层瓦斯涌出及顶板周期来压是影响回风隅角瓦斯异常的主要因素.根据瓦斯涌出来源及影响因素分析,最终采取工作面合理配风、采空区进回风隅角封堵、采空区埋管+插管抽采、顶板走向钻孔抽采及局部高瓦斯赋存区域的本煤层顺层钻孔抽采等综合治理技术措施实施精准治理后,回风瓦斯浓度最大值控制在0.5%以下,回风隅角瓦斯浓度控制在0.4%以下,实现了复合煤层综放工作面安全回采.

    复合煤层综放工作面瓦斯涌出瓦斯治理

    煤矿多灾害综合预警系统架构设计及应用

    刘佩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灾害综合预警是国家煤矿智能化建设中智能安全监控系统板块的重要建设内容.为了加快煤矿多灾害综合预警技术的发展,提高煤矿灾害预警能力,阐述了煤矿灾害预警数据呈现的多源异构、数据频率和预警指标方面的特征;设计了由终端支撑层、数据处理层、系统应用层和系统展示层组成的煤矿多灾害综合预警系统架构;总结了多灾害综合预警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包括基于致因分析的灾害综合预警、基于数据驱动的灾害综合预警、应急辅助决策和灾变联动控制技术4部分,形成完整的多灾害预警技术链,对煤矿多灾害事前、事中和事后进行全过程管控,实现煤矿多灾害综合预警.以曹家滩煤矿多灾害综合预警系统建设为典型案例进行了工程实践,有效提升了煤矿的灾害预警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为煤矿多灾害综合预警技术的研究及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煤矿灾害综合预警应急辅助联动控制融合预警

    Y型通风工作面流场及瓦斯场分布特征的分区量化

    和树栋
    21-2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掌握Y型通风工作面的流场和瓦斯涌出规律特征,依据黎曼积分原理,建立了风流、瓦斯的几何模型和平衡方程.以霍尔辛赫Y型通风工作面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流场的分区定量测定方法,研究了 Y型通风工作面的风流分配及漏风量的空间特征,进而得到了采面瓦斯涌出量的构成及分布.研究表明:①采面的漏风率平均值为8.31%;采面风流场分为2个区段,工作面前0~100 m为漏风严重区段,需要采取措施减少漏风量;在工作面100~220 m出现反风现象,漏风小且稳定.②工作面的瓦斯涌出来源主要是煤壁及落煤,约占总瓦斯的93.5%,需加强煤层瓦斯预抽,以减少生产时的落煤及煤壁瓦斯涌出.③支架后瓦斯浓度大于采面瓦斯浓度,两者差值为0.044%~0.148%,越靠近回风侧,差距越大,需重点关注回风留巷中的瓦斯浓度,防止瓦斯超限事故发生.

    Y型通风工作面黎曼积分分区量化漏风瓦斯

    构造演化对桌子山煤田瓦斯生成及赋存的控制

    杨雷磊冉庆雷李志恒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地质构造及其演化对桌子山煤田瓦斯生成与赋存的控制作用,通过分析区域地质构造分布及其演化特征,采用含煤盆地埋藏史模拟对煤田含煤地层埋藏史、瓦斯生成与散失时期等进行模拟研究.研究表明,桌子山煤田煤系地层经历了 2次生气高峰,区内地质沉积圈闭形成期早于煤系地层瓦斯大量生成期,有利于瓦斯保存;同时逆冲推覆构造作用造成的地层重复,为瓦斯的赋存创造了有利条件.桌子山煤田瓦斯赋存明显受到区内地质构造影响,瓦斯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带特征,根据煤田内地质构造分布特征,将桌子山煤田划分为3个瓦斯地质单元.研究成果对桌子山煤田瓦斯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桌子山煤田地质构造构造演化瓦斯赋存

    基于监测数据与力学机理双驱动的滑坡预警系统研究

    赵智辉
    34-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水城县阿戛镇小牛煤矿上方山体工程为背景,提出基于"天—地—理"协同现场试验的可行性研究方案.滑坡的破坏往往伴随着降雨造成坡脚破坏的累积效应,研究降雨型滑坡的破坏模式和失稳机制至关重要,采用数值分析和现场试验来检查降雨型滑坡的演变.利用多种仪器(GNSS传感器、雨量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裂缝计等)对降雨量对其边坡稳定性进行现场试验研究,揭示由于地下采矿后地表沉降演化机制降雨条件下边坡变形规律性;此外,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降雨条件下降雨量与岩体饱和度、塑性破坏状态的关系.结果表明,采矿后地表沉降段的地表沉降、加速度、裂缝和雨量变化规律与滑坡演化过程一致,表明地表沉降、裂缝、加速度可作为滑坡失稳的判据,坡脚的稳定对控制滑坡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降雨量的增加,渗流影响范围越来越大,雨水到达滑带的时间也越来越短,当降雨量达到一定时,打破已有的地应力平衡,发生滑坡;发生滑坡的滑坡面处于岩体交界位置或裂隙带贯穿位置,若滑坡面距离地表越浅,降雨量越大,所需滑坡的时间更短,导致预警时间更短.因此,及时关注并分析降雨量和岩层交界位置是滑坡有效预警的关键因素.

    滑坡降雨量监测设备预警模型

    重污染黑臭坑塘系统化治理工程与效果

    李小亚付时翔赵海霞栗勇田...
    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位于河北省保定地区的某重污染黑臭坑塘为治理对象,该坑塘存水主要来自工业污染源,水中CODCr、BOD5、氨氮、总氮和氯化物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 700、594、225、331、5 550 mg/L.为整治该坑塘,恢复其水体环境,将坑塘污水抽取后采用两级A/O+MBR+Fenton氧化法工艺的一体化设备处理,处理后出水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V类标准.底泥采用异位固化、稳定化技术+土壤阻隔填埋技术治理后,坑塘底泥污染物符合《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中第二类用地管制值标准.坑塘治理完成后,建立水体维护系统,帮助其重建生态系统,强化水体自净能力.项目采用的重污染坑塘污水和底泥治理技术具有高效和运行稳定的特点.

    黑臭水体底泥治理水体维护工艺参考

    大水易淤综放工作面泄水巷煤泥淤积物临界流速研究

    杨浩波姜鑫寇高愿刘鼎...
    51-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家堡煤矿综放工作面面前淋水,水源主要来自采煤工作面顶板,矿井涌水量达到4 000~5 000 m3/h.结合开采工作面泄水巷煤泥淤积的特点,利用罗宾诺维奇—莫纳方程和哈根—泊肃叶(Hagen-Poiseuille)等公式,确定了煤泥混合物的流变类型和本构方程;采用大型环管实验法建立了煤—泥—水混合物的流动模型,理论分析了工作面泄水巷煤泥淤积物分别在高低压段和不同剪切速率下的沉降特性;计算得到动水条件下煤泥淤积物发生流动的临界流速为1.1~1.5 m/s,从而得出煤泥淤积物的临界流速.研究煤泥在矿井水流动过程中的淤积机理,可为科学合理的清淤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大水易淤综放工作面大涌水煤泥淤积物临界流速

    瓦斯抽采钻孔合理封孔深度关键技术研究

    刘权范尚崇赵鹏涛
    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单一主采煤层的突出矿井,主要采用抽采钻孔预抽煤层瓦斯的消突措施,抽采钻孔合理的封孔深度是确保高效抽采的关键因素,一旦钻孔封孔深度不够,导致钻孔漏气而封孔失效,将严重影响整个抽采系统的工作效率和煤矿安全生产.针对这一问题,采用声波法进行岩巷松动圈现场测试,并利用FLAC3D数值模拟岩巷应力"三带"发育范围;采用钻屑法进行煤巷松动圈现场测试,对煤巷应力"三带"发育范围进行考察;在进行钻孔始封深度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现场开展钻孔封孔的始封深度优化试验.研究表明,声波法测定岩巷松动圈范围为4.4~4.7 m,与FLAC3D数值模拟结果4.2 m基本吻合;根据钻屑量指标在煤巷应力"三带"测定值的变化规律,现场测定煤巷卸压带范围为距孔口10 m;根据巷道应力"三带"分布,确定穿层钻孔与顺层钻孔的合理始封深度,并进行现场实验考察,将始封深度避开卸压带,抽采效果均有大幅度提高.

    声波法钻屑法松动圈应力"三带"始封深度

    基于ST-DBSCAN聚类算法的矿井冲击地压微震监测数据时空特性分析

    张国华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矿井冲击地压是地下矿山中的一种常见地质灾害,对矿山的安全生产和员工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矿井常规的数据分析多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危险预警分析,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对高维的微震监测数据时空特性分析明显不足,数据分析缺乏实时性,预警分析对特定软件的依赖性过大.为了提高冲击地压的预警能力,提出了一种基于ST-DBSCAN时空聚类算法的方法来分析矿井冲击地压微震监测数据的时空特性,相对于传统聚类算法,该方法表现出更高的鲁棒性.通过矿井真实微震数据验证分析,证明了 ST-DBSCAN时空聚类算法能够满足冲击地压微震监测数据时、空、强分析要求,可以识别和分类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的应力增高区,能够为矿井冲击地压的预警和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矿井冲击地压微震监测数据ST-DBSCAN聚类算法时空特性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