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枣庄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枣庄学院学报
枣庄学院学报

胡小林

双月刊

1004-7077

xyxb@uzz.edu.cn

0632-3786743

277160

山东省枣庄市北安路1号

枣庄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Zaozhuang University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栏目:影视评论、运河文化研究、墨学研究、改革开放30年专题研究、鲁南文史、煤化工研究等栏目刊发的论文都在学术界引起过较大的反响,受到好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CSSCI论文看国内生成语法研究的进展(1998~2022)

    王天佑
    70-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学是当今世界极具影响力的语言学流派.生成语法自20 世纪60 年代首次引入我国,已在国内取得长足的进展,目前汉语生成语法研究正向纵深推进,并逐步迈入独立自主研究的新时代.本文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作为文献数据来源,对其中的生成语法研究论文进行计量研究.自 1998 年以来,国内生成语法研究论文在年代分布、发文期刊、发文机构、核心作者、特别是热点主题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特点,总结这些特点、分析今后生成语法研究的走势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CSSCI论文生成语法研究发展态势

    汉语中动句的句法配置和构式意义

    刘顺顾展羽
    8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动句的句法形式为NP + V起来/着/上去+AP,"NP"是动作受事;"V"是二价动词;"起来"是"V"的补语,有些句子也会在"起来"位置上出现"着"和"上去","AP"是形容词性成分,"V"的施事一般是隐含的.中动句分为三个次类:AP指向受事的中动句式,AP指向V-NP的中动句式,AP指向施事的中动句式.中动句式具有统一的句式意义,即表达说话人对惯常事件参与者或事件所呈现状态的主观评述.AP语义指向的不同,句式意义的表述重点略有差异.

    中动句句法配置语义指向句式意义

    词法构式"V+N处所"的生成机制研究——兼论词法化与词汇化的关系

    颜刚
    89-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构式语法理论,分析了汉语词法化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对汉语"V+N处所"复合型词法构式进行了考察,将其生成机制分为楔合和意合两种方式,根据形义匹配关系从共时词法化角度分为"离职"类、"入门"类和"绑腿"类.文章最后进一步探讨了汉语词汇化与词法化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词法词法构式词法化词汇化

    先秦龙形象中的礼制元素及其演进

    唐睿
    95-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的龙形象来源于蛇、鳄、鱼、蜥蜴、鲵、猪、马、牛、鹿、虎、熊等多种动物,在新石器时代已成为重要的祭祀礼器纹饰.夏、商、西周时期,龙纹综合了多种原龙造型,是礼乐伦理建构的形象表征.至春秋战国,龙形象与凤、虎等形象进一步融合,呈现多元化与开放性特征,并逐步成为礼制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先秦时期,龙作为沟通人神的通天神兽,经历从原龙到夔龙再到飞龙的造型变化,象征了礼制文化从单一到多元的兼容并蓄的发展过程,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核心的天人合一、阴阳和谐的宇宙观.

    先秦时期龙观念形象演进礼乐伦理礼制文化

    师生关系的典范——孔子与颜子的师生情谊新论

    颜健
    102-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孔子对于颜子来说是循循善诱的先生、率先垂范的师长、至高无上的圣人和情同父子的同道.没有孔子诲人不倦的殷殷教诲、以身示范的言传身教和关爱有加的情感支持,颜子不可能成为七十二贤之首,更不可能成为复圣.颜子之于孔子,既是孔子不违如愚的学生,又是孔子谈学论道的益友和矢志不渝的同道,孔子把自己学说的传承希望寄托于颜子.孔子最赏识颜子,颜子最敬仰夫子.孔颜虽然不是父子,却情同父子,更胜父子.

    孔子颜子情谊典范

    《水经注》中的地名音转现象

    杨军会赵婉婷
    108-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郦道元对《水经注》中地名音转现象的阐释,既体现了汉语声韵在历史发展中的变化,也反映了古人对名物命名探源的理论和实践.通过对地名变更的语言学分析,可以弄清楚古今地名变化的成因.文章从《水经注》中的地名音转现象,讨论郦道元对地名探源的训诂学实践、地名变化所反映的语音关系和地名变化的成因.

    《水经注》地名音转

    青少年的"双性化"人格与养成:应然·实然·本然

    公长伟
    114-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理学范畴的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双性化人格的养成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厘清双性化人格的内涵并澄清其时代价值对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和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理论和实践意义.多元文化时代背景下青少年双性化人格的养成存在着中性化的迷失、双性化的盲目趋同和刻意模仿等困境与隐忧.青少年双性化人格的养成问题既需要学理探析以正本清源,又需要通过实践反思以"拨乱反正",这有助于引导人们对青少年人格养成进行科学的认识、形成理性的态度和实施有效的教育.

    青少年"双性化"人格应然实然本然

    地方高校中国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的三维模式建构

    裴媛媛
    121-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地方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建构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具体到古代文学学科,实践性教学的地位亦不容忽视.以"知识"为依托,以"道德"为根本,以"自然"为达成的三维实践教学模式是地方高校古代文学实践教学模式建构的有效探索."知识""道德""自然"三个维度,理论渊源深厚,内涵丰富,是对真善美教育理念的深入贯彻.课程思政是地方高校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三维模式建构的重要突破口,将思政融入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这一模式的主要特色.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推动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应遵循思政教育的基本规律,从显性与隐性两种方式入手,实现实践教学模式的全方位建构.

    中国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三维模式课程思政

    舞蹈生态学视域下鲁西南民间舞蹈审美特征及成因研究

    李佩珊曾娴
    129-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西南民间舞蹈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艺术形态丰富,具有独特的审美文化特征.其审美特征包括舞蹈语言、表演角色、唱词伴奏、服饰道具、表演模式、演出程式等方面,均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审美特征的形成与演变是民间艺人和广大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受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各种社会文化环境,包括戏曲文化、武术文化、水浒文化、儒家文化及其他艺术文化深刻影响的结果.

    民间舞蹈审美特征成因

    当代山东油画创作的地域空间性研究

    李琳
    134-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东油画创作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涌现出大批优秀的画家群体,也形成了山东油画极具地域特色的创作风格.本文基于对山东油画发展历程的探讨,阐释山东油画发展的内在诱因,并进一步从山东油画的题材表现和意向探索等角度探讨油画创作与地域性文化的关系,从而发掘其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和审美特质.

    山东油画地域空间性美学内涵齐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