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州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州学刊
中州学刊

喻新安

月刊

1003-0751

zzxk1979@126.com

0371-63836785,63936507

450002

河南省郑州市文化路50号中州学刊杂志社

中州学刊/Journal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州学刊》创刊于1979年,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学术期刊(双月刊,逢单月10日出版)。《中州学刊》系国际学术交流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连续多年被评为河南省社科类优秀期刊、一级期刊、河南省二十佳期刊。发行范围遍及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远及东南亚、日本、欧美等地。《中州学刊》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提倡原创、打造精品”为办刊理念,广集百家睿智,编发精品力作,弘扬中原文化,关注学术前沿,在学术界享有盛誉。《中州学刊》立足中原,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注意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刊载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中州学刊》主要刊登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哲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学术论文。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当代政治”、“理论经济学新探”、“农村经济”、“经济学比较研究”、“社会问题研究”、“法学研究”、“伦理学研究”、“易经、道家研究”、“宋明理学研究”、“冯友兰研究”、“宋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先秦文学研究”、“唐宋文学研究”、“文艺研究”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三重治理意蕴

    代玉启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中国、胸怀天下,将社会进步、国家建设以及全球发展紧密结合,构筑起文化赋能社会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的立体格局。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培养时代新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汇聚民心民力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以坚持文化领导权、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深化"两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以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深化全球治理变革。以文资治,深入挖掘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治理意蕴,能够充分激发文化的治理效能,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引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好走向世界并为人类现代化进程做出重要贡献。

    习近平文化思想社会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中国式现代化

    论邓小平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内在逻辑

    刘吕红毛磊
    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邓小平现代化话语体系作为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的原创理论成果,内嵌于中国现代化话语体系与叙事体系,成为建构体现中国特色性、中国主体性的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标识。探讨与揭示邓小平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内在逻辑需聚焦四大方面:从内容逻辑看,沿循"立足点—突破点—着眼点—关键点"基本思路,呈现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场域、创新社会主义经济范式、立足人民中心立场、发展生产力根本遵循中展开"三步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小康之家""共同富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现代化叙事。从价值逻辑看,依循"人民—国家—民族—人类"基本立场,围绕"人民美好生活""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复兴""人类文明发展"展开现代化叙事。从方法逻辑看,按照"历史—比较—哲学—整合"方法思路,基于"历史—任务"主题遵循、"共性—个性"范式特征、"唯物辩证法"运思逻辑、"官方—民间"上下结合展开现代化叙事。从实践逻辑看,依据"本体—主体—载体"的建构思路,坚持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根本指导,以夯实中国现代化的话语导向;推进党的领导和人民参与的协同发力,以深化中国现代化的话语阐释;创新现代化话语叙事理路,以拓展中国现代化的话语价值。

    现代化话语体系现代化叙事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准确把握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路径

    赵祥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代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空间体系支撑。基于习近平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从目标导向、战略思路和配套政策三个维度分析新时代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框架,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路径意义重大。新时代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导向是区域经济效率提升、社会发展公平与主体功能优化的有机统一,与这一多元目标导向相适应的战略思路是尊重经济规律、发挥比较优势、完善空间治理和保障民生底线。而要使上述战略思路能够得到有效实施,还需要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设计,具体包括区域经济发展型政策、民生保障型政策与功能支撑型政策。

    区域协调发展目标导向战略思路配套政策

    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与对策分析

    丁松郑冯忆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如何通过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寻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将通过创新驱动效应、成本降低效应、缓解服务业"成本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经济增长动能。当前,我国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存在区域不均衡性,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倒"U"形,生产性与消费性服务要素投入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但也面临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存在研发资源挤出效应、区域差异、要素结构困境等现实问题。为此,要降低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成本,推进区域均衡发展,优化投入要素结构,从而释放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发展潜力,增强经济增长动能。

    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全要素生产率创新驱动效应经济增长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发展阻滞与实践路径

    郭晓鸣吕卓凡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我国顺应时代特点的重大战略选择。在农业先天禀赋差、科技含量低、体系不健全以及国际竞争压力渐增等因素交织叠加的背景下,以数字文明带动传统一次产业整体性跃升,便成为我国农业发展提升的根本性内容。在这方面,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渗透相融将引发农业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农业生产力诸要素及其各类组合发生系统性优化,进而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并呈现出高科技、高效能、不同于工业新质生产力的鲜明特征。然而,由于历史矛盾和现实因素的复合影响,我国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将面临农业研发推广存在困难、以小农为主的经营方式有效需求不足以及基础生产条件支撑力不够等方面的阻滞。据此,必须有针对性地探寻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加快建立并完善有利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以推动农业现代化提质增效以及数字化动能持久释放。

    农业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数字化转型

    数字赋能粮食产业链韧性提升的生成机制与推进路径

    孙远太王剑菊
    4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我国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产业链是粮食产业发展的核心,充分释放数字赋能效应推进粮食产业链韧性提升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抓手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方式。理论上,数字赋能可以通过数字集成化融合和数字资产化融合的双重融合、数字技术全域嵌入和深度嵌入的立体嵌入、数字技术工具性和价值理性驱动的主体赋能等三大机制,提升粮食产业链韧性。客观上,当前我国粮食产业链发展程度不高、数字化水平差异大,数字赋能粮食产业链韧性提升存在粮食产业链数据要素融合机制不健全、数字基础设施不完善、数字技术应用不深入、数字治理主体不清晰等现实困境。新时代,数字赋能为粮食产业链韧性提升提供了新的方向。为此,需要搭建粮食产业链数据融合机制,共建粮食产业链数字基础设施,高效应用粮食产业链数字技术,构建粮食产业链数字化多元协同治理机制,推动粮食产业链补链强链,以实现粮食产业链韧性提升,切实保障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强国建设。

    数字赋能粮食产业链生成机制现实困境推进路径

    "检察公益诉讼法"基本原则确定之思考

    练育强
    5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检察公益诉讼法"制定的基本原则是贯穿这部法律和检察公益诉讼实施过程的根本性、指导性原则,是高度抽象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标准。自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正式确立以来,中央和地方层面出台了多种规范性文件,为"检察公益诉讼法"基本原则的确定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参考和依据。"检察公益诉讼法"基本原则的确定需要在理论层面对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中的地位、检察公益诉讼的地位以及检察公益诉讼的实践样态作出回应,以综合考量"遵循诉讼制度的原则""遵循宪法、法律、相关法规的原则""《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检察官法》中的原则性规定"是否可纳入基本原则的范畴。立足于检察公益诉讼的本质属性,同时指导行政公益诉讼和民事公益诉讼,兼顾诉前程序和诉讼程序,建议将"检察公益诉讼法"的基本原则确立为"公共利益保护原则""客观公正原则""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协同保护原则"。

    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法"检察公益诉讼法"基本原则

    检察公益诉讼立法中重大关系的处理策略

    刘加良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检察公益诉讼法"宜被定位为《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关于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的特别程序法。单行法之检察公益诉讼条款与《民事诉讼法》第 58 条第 2 款之间构成特别条款与一般条款的关系。全部或部分放弃补充诉权论,检察民事公益诉讼"督促之诉"的功能定位将不再名副其实。检察机关选择民事公益诉讼,须以侵权主体明确和责任主体具有履行能力为必要条件。检察机关选择行政公益诉讼,须以行政监管措施未穷尽且依法具有可行性为必要条件。构建检察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的负面清单,有助于检察机关精准地选择诉讼类型。为实现惩罚性赔偿金的管理权、使用权和监督权分治,应当将赔偿金纳入财政部门设立的公益诉讼基金专户统一管理,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使用,检察机关对使用进行流程监督。

    检察公益诉讼特别程序法一般条款诉讼类型惩罚性赔偿金

    能动检察理念下的行政公益诉讼立法

    吴勇
    7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行政公益诉讼是检察公益诉讼立法的重要内容。而能动检察对行政公益诉讼立法具有指导性。能动检察在行政公益诉讼立法中的展开,既要从行政公益诉讼类型的健全进行设计,发挥其整体运行实效,又要从具体运行机制的优化进行考量,实现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独特价值。在行政公益诉讼类型健全方面,能动检察要求确立预防性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实现源头预防;确立公共利益的识别标准,为新领域行政公益诉讼明确指向。在行政公益诉讼运行机制优化方面,能动检察要求在一体化体制下建立案件线索多元获取机制、完善行政公益诉讼调查核实机制、健全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机制、建立全过程的动态跟踪反馈监督机制等。能动检察在使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充分释放其公益保护活力的同时,也要保持司法理性,这就要求行政公益诉讼立法确定能动检察的必要限度,尊重行政机关的执法专长,理顺检察权与行政权的关系。

    能动检察行政公益诉讼立法

    论城市社会学的学科规范与研究定位

    张品
    8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同于社会学通过分析城市所承载的社会发展进程来把握社会秩序,城市社会学认为社会秩序至少部分地来自城市及其内部活动,因而以城市内部特定社会过程研究作为学科建立的依据,并将城市定义为承载社会运行的人口聚落,与之相应的研究对象便是与社会组织息息相关的资源分配过程。为了实现城市经验与秩序理论的融会贯通,城市社会学采用"理想类型普遍化"的研究方法,对塑造城市空间形态的具体区位性资源配置过程的特殊性进行概括。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社会学基本问题的限定下,个人以占有城市区位性资源的方式融入社会就构成了城市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学科规范决定了城市社会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社会如何通过城市实现组织化,其作为社会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定位也是以组织化视角来探讨社会秩序。从城市社会学的研究经验可以看出,社会学分支学科不是简单地运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来分析某一社会现象或问题,而是立足社会学关注的社会秩序问题,从具体类型的人类实践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据此建构自身知识体系。

    城市社会学学科规范研究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