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州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州学刊
中州学刊

喻新安

月刊

1003-0751

zzxk1979@126.com

0371-63836785,63936507

450002

河南省郑州市文化路50号中州学刊杂志社

中州学刊/Journal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州学刊》创刊于1979年,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学术期刊(双月刊,逢单月10日出版)。《中州学刊》系国际学术交流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连续多年被评为河南省社科类优秀期刊、一级期刊、河南省二十佳期刊。发行范围遍及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远及东南亚、日本、欧美等地。《中州学刊》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提倡原创、打造精品”为办刊理念,广集百家睿智,编发精品力作,弘扬中原文化,关注学术前沿,在学术界享有盛誉。《中州学刊》立足中原,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注意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刊载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中州学刊》主要刊登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哲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学术论文。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当代政治”、“理论经济学新探”、“农村经济”、“经济学比较研究”、“社会问题研究”、“法学研究”、“伦理学研究”、“易经、道家研究”、“宋明理学研究”、“冯友兰研究”、“宋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先秦文学研究”、“唐宋文学研究”、“文艺研究”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教育、科技、人才"助推共同富裕的立论基础、价值逻辑与实现路径

    唐建兵秦洁
    9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持续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以夯实基础、把住关键、固守根本的功能属性,成为新征程上驱动知识和创新的"三驾马车",是助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最重要因素。"教育、科技、人才"助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从中能够提炼和归纳出立论基础、价值逻辑与实现路径三个层面的分析结构,形成以解决生活温饱、达到小康水平、全面建成小康、迎来幸福安康为主干的价值逻辑框架。新征程上高质量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基础性工程和战略性支撑,理清关系、统筹推进、保障供给,持续深化改革并厚植浓厚文化氛围,定能有所作为,也必将有更大作为。

    共同富裕"教育、科技、人才"基础性工程战略性支撑

    论精神需要的开发

    江畅李雨欣
    99-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的精神需要是后发的深层次需要,必须通过开发才能转化为现实需要。人的精神需要潜能具有获得性、不确定性、待开发性、易被忽视性等不同于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潜能的特征。这种潜能必须被开发,从根本上说是由人的那种必须造就才能成人的"成为"特性决定的。精神需要的开发是个人和社群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社群的作用是先在的,个人的作用在社群的作用之后才能发生作用,但具有最终的决定性意义。只有家庭、学校、职场、国家都注重其成员精神需要的开发,所进行的开发彼此价值取向一致并且能够良性互动,社会成员才可能普遍开发自己的精神需要,其精神素质和精神境界才能由此得到普遍提升。

    精神需要精神需要潜能精神需要开发精神素质精神境界

    清华简《五纪》五种"文德"研究

    曹峰
    110-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纪》作者从天下治理和中央王权的意识出发,试图构建一个中央突出、无所不包、井井有条、各有其位的宇宙图景,道德系统的搭建就是其中必要的一环。《五纪》之德就主体而言,基本上可以分为"民德"和"君德"两类;就性质而言,基本上可以分为"德行"和"德政"两类。五种"文德"主要指向"民德",表现为"德行",体现为外在的规矩与准绳,以帮助实现各有其位、井然有序的宇宙秩序。五种"文德"并不侧重伦理意义上德性的生成和教化,而主要强调的是政治意义上的作用和功能。

    清华简五纪五德文德

    从"德"到"德友":《庄子·德充符》中的伦常重建

    王玉彬
    118-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充符》之"至德"既有"虚"而不"实"的内在特征,亦有因"虚"而"实"的外在效应。这种外在效应有两种表现:一是常人以至德者为"师",也即"以德为师";二是常人因至德者而为"友",也即"因德为友"("德友")。尽管"以德为师"更本源、更高妙,然而,王骀、伯昏无人、哀骀它等至德者在《德充符》中的隐身或退让却使得"因德为友"成为一条显在而具体的伦常重建之方。"因德为友"这种居于上位者的自我开悟,有助于弱化世俗伦常关系中等级结构与权力意志的规训与侵害,从而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互化、互成奠定了对等的伦理基础。

    庄子《德充符》德友伦常

    王弼"德"论及其形而上学基础

    刘勰娇
    125-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弼"德"论根植于老子以来的道家形而上学传统之中,又实现了对老子形而上学的倒转。老子的形而上学从最高概念"道"往下展开,通过"自然""德"等一般概念贯穿于其伦理学,呈现出对伦理道德否定或贬低的倾向。王弼从经验的"有"出发,抽象为"理",统归于"无",实现了自下而上对老子形而上学的倒转。王弼哲学中的"有"涵盖人的道德品质、情感、欲望,结合"理""无"等概念,为伦理道德构建了新的形而上学基石。"无"在形而上学的意义上,对众"理"具有统摄作用;在道德实践的意义上,则展现为"无为"。王弼"德"论会通儒道,重新肯定了社会生活中道德品质的意义和风俗的价值,并展现出基于道家形而上学以克服儒家伦理学弊端的理论特征。

    王弼形而上学自然

    清代改土归流后西南边疆地区文化认同变迁谫论

    左岫仙
    133-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土归流作为对中国历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事件,对于推动国家统一、和平、稳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中华文化认同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始于清代,西南地区是重要地区。通过对清代西南边疆地区改土归流前后文化认同状况进行历史比较,可以归纳出文化认同变迁具有如下三种特征:政治文化认同的"一体化"变迁从"间接"转变为"直接";思想文化认同的"儒家化"变迁从"特权"走向了"普遍";民族文化认同的"交融化"变迁从"有限"趋近了"全面"。深入总结清代西南边疆地区改土归流中文化认同的变迁历史经验与规律,能为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中华文化认同等工作的开展提供智慧与启迪。

    改土归流文化认同西南边疆大一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试点的历史考察

    韩军垚
    143-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试点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策略,也是中国共产党常用的方法论工具。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对于试点的广泛运用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试点的运用是一个"三期"接续推进的历程。在实践中,试点的内涵逐渐丰富,试点的规范化、程序化程度得到显著提升,中国共产党的试点话语也逐步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试点的实践,既是一个央地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党的领导力在央地互动中进一步增强,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也在探索中开辟。先试先行的试点助力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条件下践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试点在开拓创新中也逐步契合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创新诉求,进而成为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实践中的重要工具。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试点

    先秦文学神游书写的文化隐义

    蒋振华
    152-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先秦文学中有丰富的神游书写,其所涉及山水客体内隐着丰富的文化要义。时间流逝伴随着神游主体记忆的消亡,时间永恒引发的理想诉求,有无相生,动机效果关系,凡此种种,体现了古人对于山水的哲学思辨。神游主体之于山水客体的美丑感受,神游书写展示出的雄伟、缥缈、轻盈、朦胧、谲怪、奇诡等审美意象,开发了中国古典美学多种审美范式。神游中的山水与神仙的结盟,固化为一种"仙山"理念,开创了中国本土宗教中仙道文化的先河。这些文化隐义对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神仙赋、游仙诗、玄言诗、梦境文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文学神游书写哲思美丑仙道

    宋代诗话地理叙事的文化符号建构

    周萌
    161-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时间横轴相对,地理纵轴是宋人编织空间美学、建构文化符号、寄托人文理想,进而塑造宋代文明特质的基本载体。宋代诗话地理叙事看似散乱无章,实则是这种主流观念的诗学再现。与经史地理记载相比,宋代诗话的叙事重心不在描述地理的自然属性,而在美学赋能,分别从名胜、风物、文学三重维度揭示出地理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及话语价值。这些叙述呈现的复调意味,不仅映证了诗话是按传播逻辑成篇的文体特性,而且有助于推动对人文地理的多层次理解,拓展受众的美学认知,并为文学叙事提供跨界样本及话语助力。

    宋代诗话地理叙事文化符号人文地理

    传播美学与国际传播理论创新

    于洋
    170-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传播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国际传播步入深水区,如何在国际传播中寻求共识、促进全球价值观的交融与共生成为国际传播领域面临的关键性挑战。基于传播学与美学系统整合的传播美学所蕴含的审美逻辑与美学象征将有助于促进跨文化间相互理解,成为纠偏国际传播征候的新路径。对传播美学的学术理路、国际传播属性及其价值审视等的探讨,有助于理解传播美学理念在国际传播中的多维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此种学理视角的探究将丰富美学与传播学研究的理论视野,同时为中国在国际传播领域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提供方法论支撑。

    国际传播传播美学审美价值认知性传播审美性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