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政治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政治学研究
政治学研究

王一程

双月刊

1000-3355

010-85136395

100732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政治学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坚持改革开放方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推动政治学研究的应用和普及,为建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作出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当代中国政治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历史性贡献

    林尚立
    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治的使命在于创造秩序和推动发展.当代中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功和成就表明,当代中国政治顺应人类发展历史大势,符合中国实际,超越了资本主义政治,创造了社会主义政治的成功,具有前所未有的先进性和有效性.当代中国政治,开辟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新境界,既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形态,也破解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长期面临的诸多难题,并提供了新路径、新经验、新空间,是一种新型政治文明形态.

    中国政治政治文明新型政治文明形态

    全过程人民民主内涵的多维探析

    张明军
    1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主的核心是对多数人意志的尊重,全过程人民民主并非人民民主与全过程因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协商民主的深度嵌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功能强化与民主治理效能帕累托最优的一种民主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由党的领导、人民参与主体、五位一体的民主内容、协商与票决复合的民主形式以及绩效最大化的民主效能所构成.纵向时间与多维空间的民主经纬融合,构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时空的全过程.协商民主是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把钥匙,增进人民当家作主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强化基层民主建设等是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内涵发展的重心所在.

    全过程人民民主协商民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基层民主

    论中国式民主的辩证特征

    张君
    2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民主"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作出的总概括,主要涵盖了40多年来我国推动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价值理念、根本原则、制度安排、实践举措及其经验成就.中国式民主辩证地解决了政治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性问题,有效地统合了制约民主政治建设的各类冲突性因素,由此具备了鲜明的辩证特征.中国式民主的辩证特征集中体现在价值、主体、运作及形态等四个方面,实现了目的性与工具性、先锋队与人民群众、有事好商量与全过程民主、实质内容与实现形式的有机统一.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些辩证特征,对于新征程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中国式民主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中国式民主社会主义民主人民当家作主全过程人民民主

    单过程选民民主——美式民主的结构特征与实践困境

    佟德志
    40-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中国在政治发展道路上形成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不同,美国形成了单过程选民民主.在主体层面,美式民主更注重选民,而不是人民,形成美国式的选民民主.在客体层面,美式民主将民主限制在政治领域,在经济领域排斥民主,形成了美国式的自由民主.在程序层面,美式民主将民主限制在选举程序上,拒绝承认实质民主,形成了美国式的程序民主.单过程选民民主在塑造美式民主结构特征的同时也造成了美式民主的实践困境.

    美式民主单过程选民民主结构特征实践困境

    中国国家韧性研究的学术审视:渊源、进路与知识任务

    张铮李章军
    5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国家韧性是具有突出的知识价值和研究意义的学术议题.中国国家韧性研究的展开,反映了中国政治研究的学术自觉.当前中国国家韧性的研究已经有了重大进展,分别形成了韧性社会、韧性治理以及韧性政体三种研究进路.要进一步提升中国国家韧性研究未来的学术成效和研究质量,需进一步推动中国国家韧性问题的科学研究,完成规范知识、经验知识和方法论知识的建构工作.中国国家韧性的巩固和发展是中国国家韧性研究的出发点和意义归宿.在遵循学术研究内在规律的前提下,为中国国家韧性的发展贡献学术智慧,进而满足中国大国国家现代化治理的基本需求,应该成为当前和未来研究的普遍自觉和集中共识.

    国家韧性中国韧性社会韧性治理韧性政体

    中国党政组织关系的具体形态和生成逻辑

    刘鹏李海林
    6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政关系是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和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但落实到具体的党政组织结构上,现有研究呈现出宏观分合形态和具体组织形式的脱节,以及缺乏对不同组织形式内在逻辑的探讨.本文设定了衡量党政组织关系分合程度的具体标准,以"分设-合一"维度依次分析了党政组织关系的五种不同形态:党委领导下的党政分设、统领协调、归口领导、合署办公、合并设立,总结了其概念、特征、演进和分布;基于这一维度,分析了影响党政关系分合的四种影响因素,认为党的领导越趋向全面系统化、党政机构协调成本降低空间越大、政府机构业务综合性战略性越强、工作政治性越强而导致党政责任边际模糊,则党政组织越倾向合一,同时在不同自主性强度的改革中,这种分合关系会在政府纵向层级间呈现差异化特征;最后提出了对未来我国党政关系分合模式的优化建议.

    党政组织关系统领协调归口领导合署办公合并设立

    政党与国家的相互塑造——中国现代国家建设与国家发展的一项政治学分析

    张树平
    8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中国自有政党以来,将国家与社会重新组织起来就是政党的责任和使命.在从传统中国向现代国家转变的特定历史情境中,对国家与社会的重新组织客观上要求同时解决"民主问题"与"集中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中国共产党将民主集中制原则从政党拓展到国家,在重新组织国家与社会的过程中完成了国家形态的革故鼎新,真正主导了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正是这种贯通政党与国家的组织原则,将中国共产党与作为现代国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紧密联结起来,并由此形成政党与国家双向塑造的关系.政党对国家的塑造是理解百年来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的政治逻辑,以及决定和保障这种政治逻辑的政党逻辑的关键;国家对政党的塑造及政党对这种塑造的自觉是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政党-国家关系、政党-社会关系以及政党自我定位之"变"与"常"的关键.

    政党国家国家建设国家发展

    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础秩序

    陈明
    94-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乡村治理现代化是现代化发展成果在乡村治理领域的集成反映,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居于重要地位.当前,乡村治理研究的关注重点集中在治理体制、治理模式等表观秩序问题上,大多未能触及治理的本体含义.从本质上把握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前景,核心是把握乡村治理活动建基于其上的社会基础和制度平台的特征、规律与趋势,平台因素与治理活动的勾连互动构成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础秩序.基础秩序是乡村治理"内生的锚",基础秩序完成现代转型之后,乡村治理现代化将是水到渠成的结果.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必须深入把握农民形态、产权制度和空间布局等因素所引发的基础秩序变动,深刻认识其中的政治经济逻辑并作出必要的政策干预.

    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治理基础秩序政治经济学

    从"失衡"迈向"适配":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的适应性风险及纾解路径

    许丹
    108-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转型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驱动力,乡村治理也步入了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变革的关键时期.如何以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乡村振兴,这就亟须为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内涵认知提供集成式、系统化的分析框架和学术洞见,也需对转型过程可能引发的适应性风险进行思考.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作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议题,不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要求,也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基于价值导向、过程驱动、样态形塑与路径依赖的多维透视,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要求以"敏捷高效、公平正义"的治理价值为导向,以"技术支撑、制度均衡"的治理过程为驱动,在形塑"数字监控、简约智治"的治理样态同时,创新"双轨链接、协商共治"的治理路径.而随着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纵深推进,也会出现技术导向与价值平衡、治理赋权与过程履责、技术嵌入与规则接续、数字下沉与资源保障之间失衡所导致的价值性风险、责任性风险、结构性风险以及发展性风险.为此,在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实践中,要通过理念更新、权责同构、政策创新、资源集成来整合价值体系、改进组织体系、完善制度体系与织密保障体系,以应对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带来的适应性风险,为数字技术有效嵌入乡村治理、数字治理适配乡村社会发展创设良好治理生态.

    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适应性风险

    县级"边缘部门"的工作推动机制及其价值——组织权力不均衡配置的视角

    齐薇薇张润泽
    119-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组织次级单位权力的不均衡配置是组织研究的重要议题.县级政府部门因权力配置差异而有核心部门与边缘部门之分.边缘部门在县级权力结构中处于边缘地位,资源上依赖其他部门,行动上缺乏结构自主性,工作上不承担中心任务.但是,边缘部门在推动工作中的"弱动员"机制却有着"强动员"机制所欠缺的"边缘优势",可以对县乡政府体制予以疏通、协调和润滑.随着边缘部门的工作不断转化为中心工作,县乡单中心工作格局向多中心工作格局转变,常规工作下的"弱动员"机制被"强动员"机制取代,县乡政府体制在高压力、超负荷、刚性化条件下运行,导致基层命令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屡禁不绝.鉴于此,县级部门权力的合理配置应少核心部门、多边缘部门,在工作安排上则要少中心工作、多常规工作,工作推动才能"弱动员"占主导,释放"边缘优势",增强政府体制韧性;"强动员"少但可攻坚克难,发挥强治理优势,提高治理有效性.

    边缘部门县乡关系中心工作资源依赖理论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