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学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学通报
安徽农学通报

郑之宽

半月刊

1007-7731

ahnxtb@sina.com

0551-62675980

230001

合肥市徽州大道193号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内

安徽农学通报/Journal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查看更多>>《安徽农学通报》是安徽省农学会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以文字版和电子版两种形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刊号:ISSN1007-7731 CN34-1148/S是国家职称评定认定学术期刊。融学术性、指导性、实用性于一体,既刊登作物栽培与育种、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园艺、蚕桑、茶园、畜牧、水产及其他农业科学的硬科学研究报告、综述、研究简报和实用技术;也发表农业经济、农业科技管理、农业发展战略、农产品加工及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研究论文、调查报告和对策性文章,是农业推广领域唯一的科技杂志,在省内外有较高的声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兽药、饲料和畜产品抽样检验分析

    王群
    4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兽药、饲料和畜产品的全流程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作为监管的手段之一,抽样检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总结分析了兽药、饲料和畜产品抽样检验的重要性,以及抽样检验工作中需要注意的要点内容.基于此,提出规范抽样检测规章制度,优化抽样队伍,提升检测力量和完善相关制度等建议.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抽样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更好地达到预期的监管效果,确保兽药、饲料和畜产品的质量安全.

    兽药饲料畜产品抽样检验

    不同接穗类型对马尾松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邱禄兴
    4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马尾松优良种源区或收集区选择优质马尾松的穗条进行异地嫁接,是收集和抢救种质资源的关键方法之一.本研究分析了不同砧木地径、穗条粗度和嫁接部位等因素对马尾松嫁接成活率的影响,以提高马尾松嫁接成活率、保护种质资源.结果表明,砧木地径1cm以上、接穗穗条粗壮、嫁接位置距苗干基部10~20 cm的马尾松嫁接试验组合最佳.

    马尾松嫁接成活率接穗类型

    陕西飞播林可持续经营策略分析

    沈雪健李玉田胡刁
    5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分析了陕西飞播林的发展现状,探究了其需进一步提升的环节,结合林业建设目标和发展方向,提出了科学的可持续经营策略和技术方法,为相关地区飞播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飞播林人工抚育林业可持续经营抚育间伐林龄结构生物多样性

    基于GF-2和MSPA的绿地空间格局分析

    裴婷婷朱玉泉陈朔陈小平...
    5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地形态特征对其生态和文化功能发挥有一定影响.本文基于高分二号(GF-2)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在ArcGIS 10.7和ENVI 5.1软件支持下,构建了TY市绿地信息数据库,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分析了研究区绿地格局特征,探讨绿地核心区、孤岛区、环岛区、孔隙区、边缘区、桥接区和支线区分布特点.结果表明,研究区绿地空间布局有待优化,特大型绿地斑块和大型绿地斑块数量相对较少,中小型斑块数量多,破碎化现象严重.核心区多以公园为主,孤岛区以居住区绿地和附属绿地为主,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连通性有待进一步提升.针对该市绿地结构现状和空间布局实际情况,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进一步优化绿地空间布局和结构,充分利用城市水系,发展带状绿地,充分利用口袋公园建设契机,以丰富居民的休闲空间.

    绿地格局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形态分析

    不同育苗密度对台湾栾树苗木生长影响

    曾达胜
    6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实现台湾栾树科学育苗,培育园林绿化树种,本文通过分析不同育苗密度下该苗木生长情况,研究育苗密度对该树种苗木成活率、苗高、地径以及冠幅4个指标的影响.研究表明,育苗密度对台湾栾树苗木的成活率、苗高、地径以及冠幅等4个指标的生长情况均有一定影响;在5个不同育苗密度处理中,处理3(9 cm×9 cm)、处理4(12 cm×12 cm)和处理5(15 cm×15 cm)育苗密度的台湾栾树苗木成活率最佳;处理3(9 cmx9 cm)、处理4(12cm×12cm)和处理5(15 cm×15 cm)育苗密度的台湾栾树苗木苗高生长最佳;处理4(12cm×12cm)、处理5(15 cm×15 cm)育苗密度的台湾栾树苗木地径生长最佳;处理5(15cm×15 cm)育苗密度的台湾栾树苗木冠幅生长最佳.综合分析可知,在不同育苗密度处理中,处理5(15cmx15 cm)育苗密度的台湾栾树苗木的成活率、苗高、地径和冠幅等4个指标的生长情况总体较好,适宜推广.

    台湾栾树育苗密度生长指标

    龙岩汀江与九龙江北溪流域野生林木种质资源现状及对比分析

    张吉平
    6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福建龙岩市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成果,对比分析汀江流域和九龙江北溪流域(以下简称"两江"流域)野生林木种质资源状况.结果表明,"两江"流域野生林木种质资源丰富多样,垂直梯度分布特征明显,共有野生林木种质资源114科453属1 463种,占该地区的野生林木种质资源种数的97.3%,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3科20属24种.九龙江北溪流域水热条件总体略高于汀江流域,南亚热带的林木种质资源分布较多,但"两江"流域野生林木种质资源总体相近,有72.9%的树种相同,在生物多样性、森林生态保护和林业碳汇开发研究等方面均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实施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开展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利用林木种质资源培育国储林和营造碳汇林,以实现林木种质资源安全保存和可持续发展.

    林木种质资源汀江流域九龙江北溪流域野生林木

    不同种类草坪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左忠会刘宪斌刘守美李艳香...
    7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草坪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环境、配置景观、提供户外休闲活动场所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为探究不同种类草坪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本研究以常见的狗牙根等6种草坪草为试验材料,设置保持自然状态和人工去杂2个试验处理,连续管理养护5年后采集0~10 cm表层土,测定其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土壤微生物碳和氮含量、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转化率6组数据.结果表明,保持自然状态试验处理中野牛草、多年生黑麦草和白花三叶草3种草坪中上述6组数据均达到最大值,均值分别为50.00 g/kg、7.00 g/kg、1.90 g/kg、0.40g/kg、5.70g/kg和0.65/cycle;狗牙根草坪上述6组数据均最小.说明野牛草、多年生黑麦草和白花三叶草3种草坪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较大,匍匐翦股颖和高羊茅次之,狗牙根最小.同一种试验材料,保持自然状态试验处理的上述6组数据均明显高于人工去杂试验处理的.野牛草、多年生黑麦草和白花三叶草3种草坪对上述6组数据的影响大部分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因此,草坪建设者和管理者应根据不同种类草坪草的植物学特性,结合当地气候因子和土壤条件、草坪使用目的来选择合适的草坪草,以保证草坪质量和提高草坪使用效率的同时,促进其地下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草坪草土壤全碳含量土壤全氮含量土壤微生物碳含量土壤微生物氮含量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土壤活性有机碳转化率

    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飞防效果试验

    李启富
    8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适合小麦赤霉病防治的药剂,本试验选择40%丙硫·戊唑醇悬浮剂(T1)、43%戊唑醇悬浮剂(T2)、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T3)、200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T4)、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T5)和25%氰烯菌酯悬浮剂(T6)6种药剂,以不喷药作为空白对照(CK),分别以说明书最适浓度开展对小麦赤霉病的飞防效果研究.结果表明,6种药剂对小麦生长安全性均无影响,均可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程度,减轻小麦赤霉病对产量的影响,其中,43%戊唑醇悬浮剂处理(T2)的小麦病穗防效、病指防效最高,分别为90.04%、94.94%;产量比空白对照增产63.15%,综合表现最佳,可以在江淮地区的小麦赤霉病防治中应用.

    小麦赤霉病病穗防效病指防效飞防产量综合表现

    再生稻一代二化螟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

    杨学文
    8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再生稻头茬一代二化螟重发原因,从而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控制其为害,实现再生稻头茬高产稳产,采取田间系统调查和面上普查方法,结合4年黑光灯和性诱剂诱集情况、田间调查历史数据及气象资料等对再生稻一代二化螟重发原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重发原因是越冬代残虫量高,田间累计卵块密度大;再生稻种植面积小,易造成集中为害,头茬分蘖期与一代二化螟发生期吻合程度高;4月至6月初温度适宜,卵孵化高峰期无较强降水,对初孵蚁螟冲刷作用减弱;再生稻主栽品种不抗(耐)二化螟,以及二化螟抗药性上升.基于以上原因,建议采取翻耕灌深水灭蛹,健康栽培,建立有利于水稻生长而不利于二化螟为害的稻田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杀虫灯、二化螟性诱剂和香根草等生态诱杀作用;种植显花植物,保护稻螟赤眼蜂等天敌,提高二化螟卵块的自然寄生率,降低孵化率;科学合理开展药剂防治等绿色防控措施来综合防治一代二化螟,实现控害保产、减药增效的目标.

    一代二化螟再生稻气候条件防控措施农作物害虫绿色防控

    仁用杏果脯加工工艺研究

    武士科李洁
    9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更好地提高仁用杏果肉利用率,本试验选用仁用杏'超仁'果肉为果脯加工原材料,研究仁用杏明矾溶液浓度、糖煮时间、柠檬酸溶液浓度和烘烤时间(60 ℃)对果脯加工的影响,以感官评价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分析仁用杏果脯在试验条件下的最佳加工工艺.结果表明,糖煮时间10 min,在60 ℃下烘烤7 h,加入0.30%明矾溶液进行硬化处理,加入0.4%柠檬酸溶液浓度保持酸甜度为该试验条件下仁用杏果脯加工最佳工艺.该工艺下所得仁用杏果脯产品酸甜可口,口感较佳.

    仁用杏果脯正交试验加工工艺